APP下载

现代散文《落花生》英译文中风格的再现

2017-12-12刘瑞娜刘华

大观 2017年9期
关键词:落花生

刘瑞娜+刘华

摘要:现代散文因其文思的精心构思及流畅洗练的文笔深受现代读者的喜爱。在翻译现代散文过程中,译者不仅要忠实传达原文的文字内涵,语言流畅,还要力求保持原文的风格。本文通过对比《落花生》的不同英译本,拟从词汇、句法和语篇三个方面来讨论其译文中风格的再现。

关键词:散文翻译;风格再现;《落花生》

现代散文是大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体裁,作者从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或细微之处,通过精心的构思和流畅洗练的文字,表达出蕴含在生活中崇高的精神或美好的情感,达到赏心悦目、感染读者的效果。不同作家有不同的写作风格,他笔下的一个句式甚至一个词,都镶嵌着其独特的风格特征。而对文学翻译的译者来说,原文风格的可译性一直是一个值得席地而谈的话题。有的译者认为风格相对内容而言属于形式,不可译。更多的译者认为,语言的内容和风格是一致的,當语言内容获得准确无误地翻译的同时与之相应的风格也必然被译出。风格总是以语言形式表现在作品中,译者可以从原文的词语、句型、修辞手法等语言层面的选择得以保留其文本风格。例如张培基先生用他切身的翻译实践,打破了“风格不可译”的论断。本文以张培基先生的经典译文《落花生》为例来探讨散文英译过程中风格的再现。

一、《落花生》的创作背景及文本分析

《落花生》是许地山先生(1893-1941)的一篇叙事型散文。本文通过讲述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经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彰显其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从而抒发做人的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此外,许地山这篇文章里的主张,体现了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提倡的人道主义、平民主义的精神,表达了他献身社会的彻底的平民主义思想主张。

许地山的大多数散文取材普通,多为自然生活中微小的日常琐事,然而经过一番刻意的文字运营,精巧构思,其创作才华的充分发挥,行文虽然短小精悍但是所蕴含的哲理却非常深刻。本文正是其经典作品之一,娓娓道来的朴素风格,遣词造句的通俗简洁,言辞的朴实无华,清新自然,对花生这一寻常的食物进行探讨,使要做一个像花生那样有用的人这一思想深入读者心。

二、译文风格的再现

刘宓庆认为“风格标记分为‘形式标记和‘非形式标记两类。风格的符号化形式标记由音系标记、语域标记、句法标记、词语标记、章法标记和修辞标记六种组成;非形式标记具有整体性、开放性、兼容性和独特性四大特征和功能。”(周素文,2006)“译者只有对原文进行结构分析并与非形式标记模糊集合的审美活动相结合,文章的风格才能显现,从而使风格意义成为可知。”(刘宓庆,1998)本文选用Alison Bailey和张培基先生翻译的两个译文进行对比分析,从译文词汇的选择,句式的选取及篇章的组织方式三个方面进行对比,并探讨张培基先生的译文中对原文文本风格的再现。

(一)词汇精选

这篇散文中,作者整体用词朴素、清丽、浅显、口语化,但有些词汇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张力,形成本文独特的语言风格。译者在处理时应忠实于原文的用词特点,尽量做到不“减色”。

例:妈妈说:“今晚我们可以做一个收获节,也请你们爹爹来尝我们的新花生,如何?”

Mother said, “How about giving a party this evening to celebrate the harvest and inviting your Daddy to have a taste of our newly-harvested peanuts?”

译文中“How about.....” 句式的选择,体现母亲温柔的个性,符合原文人物个性风格,委婉征求对方的意见。另外,“收获节”翻译为“giving a party”而非“a harvest festival”更口语化,与原文语言风格一致。同时用“invite”来翻译“请”字更是恰到好处,符合原文创作的时代,20世纪20年代的社会背景,虽然已经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专制政权,但在社会上,封建思想仍然残留,男女的地位仍不完全平等及男性的封建家长制。张培基先生正是注意到了这一细节之处,故而得出这样的译文。“翻译确像金岳霖先生说的那样‘译味才行,否则文化内涵便会被忽视,译文也体现不出原文的文化特征。”(蔡新乐,1997)

例:那天晚上的天色不大好,可是爹爹也来到,实在很难得!

It looked like rain that evening, yet, to our great joy, Father came nevertheless.

原文体现汉语的口语化表达及汉语语言的模糊性,译文“It looked like rain that evening”更符合英语语言的口语化,同时符合英语语言表达时具体化的倾向。译者忠实遵循原文创作思路的发展,对于我们“实在很难得”的处理,译成“to our great joy”要比客观地陈述为“it was a rear event”感情更充沛,更强烈,体现了原文语言的张力。

例:你们偶然看见一颗花生瑟缩地长在地上,不能立刻辨别它有没有果实,非得等到你接触它才能知道。

When you come upon a peanut plant lying curled up on the ground you can never immediately tell whether or not it bears any nuts until you touch them.

原文中的 “瑟缩”及“接触”两词明显已经被作者赋予了感情色彩,这里的花生不再是客观的花生植物,而成为了作者创造的意象——拥有同“花生”一样高尚品德的人。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仔细考究这两个词的翻译。用“curled up”较生动、形象,忠实地描述了花生的客观存在状态,同时也可指像花生一样的人们的其貌不扬,要比单纯用一个抽象名词“shy”更好。“touch”一词使原文的感情温度很好地表达了出来,接触不再是客观的花生,还有像花生一样的人,很好地体现了词汇的表现力。这样的译文或许就是钱钟书先生谈论的翻译的最高境界“化境”吧。

(二)句法选择

英汉在句法上差异颇大,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充分体味原文的句法特点,在符合英语写作规范的前提下,尽量译出原文的句法风格特点。

例:我们几姊弟和几个小丫头都很喜欢——买种的买种,动土的动土,灌园的灌园;......

That exhilarated us children and our servant girls as well, and soon we started buying seeds, ploughing the land and watering the plants.(张培基译)

首先,原文中“我们很喜欢”,喜欢是妈妈的建议,译文2用“That”与前文衔接,以及后面“and soon”逻辑连接词的增加来承上启下,传达原文中破折号的隐含意义,使译文逻辑清晰,语流流畅。此外,“买种的买种,动土的动土,灌园的灌园”在原文中是排比句式,凸显孩子们干事情时热火朝天的画面感及热闹的气势。译文1的译法颇显冗长拖沓,画面感及氛围感不强烈。译文2选用start+ v-ing结构,使用进行时的语法意义把这一修辞特点及意境较好地彰显了出来。

(三)篇章构思

译文中散文风格的再现还可以从语篇布局方面体现出来,原文语篇逻辑关系清晰,重点信息突出,层次分明等实现语篇上的衔接与连贯。

例:无论何等人都可以用贱价买它来吃;都喜欢吃它。这就是花生的好处。

Peanuts are so cheap that anyone can afford to eat them.Peanuts are everyones favourite. Thats why we call peanuts good.

譯文选择“peanuts”作主语,而没有照抄原文主语“everyone”作为整个句子的主语,是因为考虑到原文及上文的语篇主题很明确——“花生”,保持语篇主题形式上的一致性,也为他后面翻译整个句子扫清了障碍,使所得译文文通句顺,地道流畅。此外,原文用指代词“这”来实现语篇的衔接,译文中直接复制,断句并用“That”来翻译,使重点信息突出,且凸显原文分总的写作逻辑。

例:花生的用处固然很多,但有一样是很难能可贵的。这小小的豆不像好看的苹果、桃子、石榴,把它们的果实悬在枝上,鲜红嫩绿的颜色,令人心生羡慕。它只把果子埋在地底,等到成熟,才容人把它挖出来。

Its true that peanuts have many uses, but they most beloved in one respect. Unlike nice-looking apples, peaches and pomegranates, which hang their fruit on branches and win peoples instant admiration with their brilliant colors, tiny little peanuts bury themselves underground and remain unearthed until theyre ripe.

原文行文时,逻辑清晰,层次分明:先总说,后分述对比;先铺垫,后突出重点信息。通过与“好看的苹果、桃子、石榴”相比,凸显花生朴实,内敛的品质。英译文1中把语篇信息重点定位为:“its not like the apple, peach and pomegranate”,而不是“The peanut lies buried in the soil, waiting until it is ripe before letting people dig it up.”颠倒主次信息,与原文的语篇信息分布发生偏差。译文2则准确把握主要信息为“tiny little peanuts bury themselves underground and remain unearthed until theyre ripe.”信息分布合理,逻辑清晰,与原文一致,且符合英文“句子主干为主要信息,附属信息通过插入语或从句体现出来”的树形结构,语言文通句顺,体现较强的语篇意识。

三、结语

散文文本的翻译风格确实是文学翻译的一大难点,但正如萧伯纳所说“意之所到,风格随之”。(高宏蕊,于红真,2005)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若能准确理解原文内涵,力求完美再现原文的信息,注重文本神韵的再创造,其风格也会随之而现。

【参考文献】

[1]蔡新乐,郁占东.文学翻译的释义学原理[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

[2]陈宏薇.汉英翻译基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3]高宏蕊,于红真.论文学风格的可译性[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06):41-43.

[4]李明.张培基先生的英译文《落花生》赏析[J].中国翻译,1997(04):37-40.

[5]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6]周素文.散文翻译中句法风格的再现——学习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J].疯狂英语(理论版),2008(01):94-98.

猜你喜欢

落花生
各极其妙的《落花生》
《落花生》课前有效预习探究
《落花生》说课稿
《落花生》英译文对比赏析
有道和谷歌翻译关于散文《落花生》的翻译结果分析
《落花生》与《丑石》的主题与技巧比较研究
论功能对等理论下的散文翻译
《落花生》译文对比赏析
接受美学视角下翻译中意义空白的具体化
《落花生》两英译本的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