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头皮针结合腹针治疗小脑性共济失调10例

2017-12-12彬,金瑛,曹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7年11期
关键词:行针髓海腹针

周 彬,金 瑛,曹 莉

(1.浙江中医药大学2015级硕士研究生,浙江 杭州 310053;2.浙江省衢州市中医医院名中医馆针灸科,浙江 衢州 324002)

头皮针结合腹针治疗小脑性共济失调10例

周 彬1,金 瑛2,曹 莉1

(1.浙江中医药大学2015级硕士研究生,浙江 杭州 310053;2.浙江省衢州市中医医院名中医馆针灸科,浙江 衢州 324002)

目的:观察头皮针结合腹针治疗小脑性共济失调的临床疗效。方法:10例用头皮针针刺枕下旁线为主、配以双侧顶颞前斜线下2/5,联合腹针针刺引气归元、腹四关及双侧上风湿外点和双侧下风湿下点。结果:痊愈1例,显效5例,有效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0%。结论:头皮针结合腹针治疗小脑性共济失调疗效较好。

共济失调;头皮针;腹针

小脑是重要的运动调节中枢,对维持身体平衡,调节肌张力及平衡,协调肢体运动有重要作用。共济失调是小脑病变的主要症状,是主要反映小脑半球及其与对侧额叶皮质间联系的损害的疾病,当小脑发生病变时,小脑的协调作用功能受损而出现运动笨拙和不协调,其主要表现为随意运动的速度、节律、幅度和力量的不规则,即协调运动障碍,还可伴有肌张力减低、眼球运动障碍及言语障碍等。笔者近年来用头皮针结合腹针治疗小脑性共济失调取得满意疗效,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10例,均为2015年8月至2017年5月衢州市中医医院住院患者。男7例、女3例,年龄30~65岁、平均46岁,病程3~36月。

诊断标准:站立不稳,步态蹒跚,行走时两脚远离分开,摇晃不定。闭目难立征阳性,上肢精细运动不理想,指鼻试验阳性,快速轮替试验阳性。说话缓慢,含糊不清,表现吟诗样或暴发性语言。肌张力减弱,偶有眼球运动功能障碍。头颅MRI检查提示小脑萎缩。

2 治疗方法

头皮针取穴以双侧枕下旁线为主,配以双侧顶颞前斜线下2/5。腹针取引气归元(中脘、下脘、气海、关元)为主,皆深刺。配以腹四关(滑肉门、外陵),中刺或深刺。双侧上风湿外点,中刺。双侧下风湿下点,中刺。

行头皮针时患者取仰卧位,分开头发,常规消毒后选用规格为0.25mm×40mm的华佗牌一次性灸针斜刺。枕下旁线的操作方法为自玉枕穴向天柱穴刺入,顶颞前斜线下2/5则从该点向悬厘穴刺入,进针要快,迅速达到帽状腱膜下层,深度为1~1.5寸,然后行针。行针手法为快速捻转(频率为200次/min),行针时间为60s,补法为主。行腹针时常规消毒后选用规格为0.25mm×40mm的华佗牌一次性针灸针对着穴位直刺,进针到一定深度后缓慢提插,补法为主,得气后留针30min,期间不进行手法操作。日1次,15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3天。

先进行头皮针针刺、行针,完成后进行腹针针刺、行针,30min后取出腹针(在起针时按照进针的顺序从原来针刺的深度缓慢捻转出针),再进行头皮针快速捻转操作,具体顺序与频率同前,再留针30min后取针。

3 疗效标准

采用世界神经病联合会国际合作共济失调量表(ICARS)进行评分,评分计算公式采用尼莫地平法即(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基本痊愈:大于等于85%。显效:50%~84%。有效:20%~49%。无效:小于20%。

4 治疗结果

痊愈1例,显效5例,有效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0%。

治疗前及治疗2个疗程后ICARS评分比较见表1。

表1 治疗前及治疗2个疗程后ICARS评分比较 分(%)

5 典型病例

翁某,女,35岁。来诊时由家属扶助行走,步速较常人显著减慢,诉8个月前产后突发头晕头痛,伴胸闷恶心,随后出现四肢动作不协调,持物不稳,写字笔迹变差,行走不稳,极易摔倒,语言笨拙,饮水呛咳,无智能下降,无记忆减退。查体指鼻试验阳性,指指试验弱阳性,轮替试验阳性,跟膝胫试验阳性,闭眼站立试验阳性,出现短暂凝视诱发的眼震。MRI检查T2WI及FIR序列示双侧大脑半球脑皮层T2加权信号稍高,脑沟脑裂稍宽,尤以小脑脑沟增宽较明显,中线结构居中,第4脑室体积较大,脑脊液信号正常。诊断为遗传性小脑共济失调。经用头皮针结合腹针方法治疗2个疗程后病情好转明显,双手持物稳,走路较前明显稳定。继续治疗1个疗程后可独立行走400余米,直行中可随意转身行走,模仿画几何图形也较前准确,讲话较前清楚,无呛咳。

6 讨 论

小脑性共济失调属中医“骨摇”范畴,多由先天禀赋不足,肾元亏虚或疾病迁延日久,气血不足,脑髓不充,筋脉失养所致。肾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且生髓并上注于脑,使髓海充养,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内经》云:“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肾元虚衰,不能上充髓海,作强无权,伎巧不出,故而动作笨拙,步履蹒跚;肾虚而精血不足,不能制约亢阳,阴亏于下,阳浮于上,虚风内生,而致肢体颤振,躯体摇晃;脑失所养,故思维迟钝,精神委靡,甚则表情呆板,智能低下。此外,本病与肝、脾二脏功能失调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肾藏精主骨,肺藏血主筋,脾主肌肉,肝脾肾俱亏,骨无所主,筋脉、肌肉无所荣养,则足痿脉挛无力。

头为诸阳之会,通过经脉、经别以及阴经与阳经的表里关系,头部发际区与十二经脉之间发生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根据气街理论,头部为四气街之一,是经气汇合通行的共同通道。通过针刺头部经络腧穴,疏通头部气街,可直接治疗脑功能失调。枕下旁线是小脑在头皮的投影部位,自玉枕穴至天柱穴治疗小脑疾病所致平衡障碍、后头痛等有显著的疗效;顶颞前斜线下2/5是头面部运动区,为言语一区,可用于治疗运动性失语、发音障碍等。针刺对小脑等区域有强大的刺激,集中和增强局部能量的效应和转化,改变其病理状态,促进小脑的自我修复,从而达到治疗作用。

腹针疗法是薄智云教授在临床实践中探索出的新方法,是通过刺激腹部穴位调节脏腑平衡治疗全身疾病的方法。人之先天,从无形的精气到胚胎的形成,完全依赖于腹部的神阙系统。因此,神阙系统是形成于胚胎期的人体调控系统,是人体最早的调控系统和经络系统的母系统,具有向全身输布气血的功能与对机体宏观调控的作用。通过在腹部寻找与疾病相关的反应点,并对其进行相应的轻微刺激,可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中脘、下脘有理中焦、调升降作用,兼有主肺气肃降的功能。气海为气之海,关元培肾固本。肾又主先天之原气,因此,四穴合用有“以后天养先天”之意,故名“引气归元”。有治心肺、调脾胃、补肝肾的作用。“腹四关”滑肉门位于神阙之上,主治躯干上段及上肢的疾患;外陵在神阙下,治疗下腹及下肢疾患。四穴具有通调气血、疏理经气使之上疏下达肢体末端的作用,是引脏腑之气向全身布散的妙穴,故称“腹四关”。上风湿外点、下风湿下点是薄教授近年来发现的经验效穴,具有调节四肢经络的作用。诸穴合用,从肝、脾、肾入手,内调脾胃、补肝肾,外引脏腑之气布散全身,加之调节局部经络、通调阴阳、标本兼治,可使正气充盛、气血调和、通达髓海四肢。

头皮针和腹针结合治疗小脑性共济失调疗效较好。

R245.319.282

B

1004-2814(2017)11-1315-02

金 瑛

2017-06-18

猜你喜欢

行针髓海腹针
头针治疗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的量效和时效参数分析
针灸学教材中行针手法来历考证
水针结合腹针治疗术后胃瘫综合征验案
腹针结合浮针治疗颈源性耳鸣病案1则
薄氏腹针疗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经验
腹针配合神阙灸治疗慢性盆腔炎验案1则
黄梅挑花服饰刺绣中的针法解析
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对髓海不足型阿尔茨海默病脑功能连接研究
韩碧英“调理髓海”治疗小脑性共济失调经验❋
帕金森病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