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之我见

2017-12-11刘会莲

甘肃教育 2017年18期
关键词:练习数学教学高效课堂

刘会莲

【关键词】 数学教学;练习;高效课堂;

复习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

18—0100—01

一、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教学的起点

教学设计的对象是学生,教学设计的成效如何,将取决于教师对学生情况的了解程度。如果从实验的角度分析教学设计,那么课堂中的学生情况就是自变量,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案的选择、教学环节的调整等都必须随着学生这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数学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教学活动。

二、精心设计适宜的导入环节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由此可见,课堂教学要讲究导入的艺术。一个精彩的导入,既使学生情趣盎然,又可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导入方法很多,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适时选用导入方法。比如,实例导入:利用生活的实例或学生身边的数学知识导入本节新课;游戏导入:结合本节课的内容设计一个小游戏,激发课堂气氛而导入;故事导入: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利用动听、有趣的故事导入新课主题;谈话导入:结合本节课的一些关键词语导入;旧知导入: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换个角度学习或变式习题导入。

三、重视教学手段多样化

教学手段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措施。传统数学教学方法单一,从概念到定理,从公式到推导,主要依靠教师单靠粉笔和黑板讲解,势必影响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的提高。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必须注意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例如,教学“比较”第二节“高矮”,先呈现两位小孩帮助一位盲人叔叔过街的情景,让学生观察,再说一说谁高、谁矮;接着呈现学生间彼此比一比身高的情景,让学生自己从中观察并领悟到比身高的要领和规则,再进行实践体验;最后结合具体情景让学生独立思考对绳子或路线的长短、书的厚薄等进行推理、判断。在这些活动中,学生自主探索或小组合作的成果都需要在小组或全班进行交流。

四、注重复习的方法

复习就是把学过的数学知识再进行学习,以达到理解、融会贯通、精练概括、牢固掌握的目的。复习应与听课紧密衔接,边阅读教材边回忆听课内容或查看课堂笔记,及时解决存在的知识缺陷与疑问。对学习的内容务求弄懂,切实理解掌握。如果有的问题经过较长时间的思索,还得不到解决,则可与其他学生讨论或请教师解决。如,笔者所在班级学生普遍对应用题的解答方面做得不好,效果难以让人满意。于是,在复习阶段,笔者将应用题的解答当作重点,同时告诉学生,熟练掌握基本的数量关系是解答应用题的基础。应用题的特点是用语言或文字叙述日常生活和生产中一件完整的事情,已知条件和问题两部分组成,其中涉及到一些数量关系。解答应用题的过程就是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推理,由已知求得未知的过程。学生解答应用题时,只有对题目中的数量之间的关系一清二楚,才有可能把题目正确地解答出来。换一个角度来说,如果学生对题目中的某一种数量关系不够清楚,那么也不可能把题目正确地解答出来。因此,牢固地掌握基本的数量关系是解答应用题的基础,也是重要途径。怎样使学生掌握好基本的数量关系呢?让学生学习、掌握常见的一些数量之间的关系,说明白题目中各个数据与条件之间的关系或者联系,从而准确把握它们之间的关系,为列式计算创造条件、打下基础,达到最终解决问题的目的。

复习还要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找出其重点、关键,然后提炼概括,组成一个知识系统,从而形成或发展扩大数学认知结构。 复习是对知识进行深化,精练和概括的过程,它需要通过手和脑积极主动地开展活动才能达到,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提供了发展和提高能力的极好机会。数学的复习,不能仅停留在把已学的知识温习记忆一遍的要求上,而要去努力思考新知识是怎样产生的,是如何展开或得到证明的,其实质是什么,怎样应用它等。在復习中,不断对知识本身,或从数学思想方法的角度进行提高与精练,是十分有利于能力的发展与提高的。例如,同样是在应用题的复习阶段,教师总结出常见的数量关系有:速度×时间=路程、单价×数量=总价、工作效率×工作时间=总工作量,以及常见的图形的周长、面积,加、减、乘、除中的量的相应关系等等,这些关系式,教师要通过一定的题目,在教学中让学生熟悉、领会、掌握、应用、明确和把握量与量之间的作用、关系以及变化。这样学生才能在解决难题时,真正做到有的放矢、轻车熟路、迎刃而解,从而突破了解决应用题的难关。

编辑:张慧敏endprint

猜你喜欢

练习数学教学高效课堂
浅论“适性教育”理念下的初中耐久跑教学
论小学数学教育的方式方法问题
“导——展——练——评”课堂教学模式之我见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