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及解决策略

2017-12-11杜玉艳

甘肃教育 2017年18期
关键词:农村学生解决策略行为习惯

杜玉艳

【关键词】 农村学生;行为习惯;成因;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18—0043—01

教育家斯特娜夫人曾说过:“孩子的心是块奇怪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能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能获得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种子,就能获得命运的收获。”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因此,人自幼就应该通过养成性教育去形成一种好的习惯。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 研究的成因

我在农村小学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二十多年,熟悉农村小学生发展轨迹中存在的问题,几经梳理,我认为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主要来自家庭、社会和学校。当前,更面临留守儿童、单亲家庭的社会问题,隔代教育也缺少与孩子情感的沟通,导致了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归结为以下几种类型:

1. 家庭影响型。现在农村学生的家长属于普及义务教育前后的农村公民,小学或初中文化,为生计奔波,大多忙于外出打工,教育孩子的重任留给了爷爷奶奶,“重智轻育”,忽略了对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性教育。首先,社会的发展,让一批又一批孩子的父母、长辈行为不良、举止不雅,潜移默化,为孩子起了坏榜样;其次,教育方法简单粗暴,缺乏正确的引导,耐心的辅导,心理阴影越积越厚;最后,家庭结构失衡,孩子缺少父爱或母爱,远离细心调教和关怀,孩子心灵创伤严重。

2. 社会因素型。人创造了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人之初,性本善。而现实社会中的不良行为是年龄小、明辨是非能力差的小学生所不能防范的,不良的社会风气如崇拜金钱、自私自利等等不知不觉腐蚀了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

3. 学校失误型。素质教育希望把孩子培养成德才兼备的人才,而应试教育的指挥棒施压学校,只能把大部分精力放在提高学生的成绩上,立德树人,德育为先,仅仅存在于形式,忽略了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农村学校教师无奈地做足智育功课,迎合学校和家长取得最好回报,学生也就慢慢养成了一些坏的行为习惯。

二、解决策略

1. 家校合力。家庭教育是行为习惯养成的第一课堂,学校应该首当其冲办好家长培训,至少从学生发展的关键点入手,教育引导助力家长,检点自己,用良好的行为熏陶孩子,以身作则,建立良好的日常行为家风。例如,要孩子举止文明,自己就不可言行粗暴;要孩子穿着整洁,自己就不可衣冠不整;要孩子读书学习,自己就不可打牌搓麻将。学校要培训家长与孩子交朋友,多谈心,尊重孩子,重塑自身形象,树立孩子成长的自信心,让父母的一言一行总是情。学校要做实家长委员会作用,做真家长会的效益,做好家访、家长开放日等渠道,畅通信息联系,多元化地开发家校育人资源,建成监督学生成长的记录卡,促使家长成为扣好孩子每一天纽扣的主导者、主动者,舍得为孩子的终身学习投资。

2. 教師情怀。好老师成就好学生,教师要为每一级学生成长做规划,各阶段设计哪些主题实践活动,训练哪些成长习惯,怎样一步步培养阅读习惯,开发哪些方面的非智力因素,激活怎样的责任担当意识,使农村的小学生时时有事干,事事有人做,一步步除去心灵上的荒草,扎下习惯的种子。

3. 学校文化。如,一二年级学生可通过儿歌、讲故事等形式,了解小学生行为规范,让学生在公共场所不乱扔果皮纸屑,不乱倒垃圾脏物,不在墙壁、桌面乱刻乱画,保持地面、黑板、桌凳、窗台的洁净,养成爱清洁的好习惯,勤洗澡、勤换衣、勤理发、勤剪指甲、早晚刷牙;中年级小学生渐渐有了自我意识,开始会主动思考、判断是非对错。中年级可通过编故事、行为规范知识竞赛、达标等形式强化常规制度。高年级小学生已基本上由他律转为自律。高年级可以通过出黑板报、演讲会等巩固常规制度。

(本文系省级立项课题《培养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行动研究》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GS【2015】GHB0625)

编辑:郭裕嘉endprint

猜你喜欢

农村学生解决策略行为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讨
当农村孩子遇到语文导学案
家校合作问题分析及解决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