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情感学习螺旋式课程探析

2017-12-11吴际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7年33期
关键词:螺旋式课程

吴际

〔摘要〕社会情感学习的校本课程是社会情感学习整校推进中的重要一环,它直接与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提高关联,是推进的重要抓手。社会情感学习校本课程为传统的社会课程提供了新的发展途径,课程形式多样,其中独立的社会情感学习校本课程在知识水平和能力要求上呈现纵向和横向螺旋式上升的特点,切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满足了他们不断变化的成长需求。本文结合具体课例对社会情感学习的螺旋式课程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社会情感学习;课程;螺旋式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33-0008-04

一、引言

(一)社会情感学习校本课程的地位

社会情感学习(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SEL,有时也译作社会情绪学习)是当今国际上关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内在质量提升的重要理论和实践活动。在理论方面,社会情感学习主要吸取了“情绪智力”和“多元智力”的理论精髓,在实践方面,社会情感学习则认为可以通过有效的管理来实现“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社会情感能力的提升”。以美国为例,社会情感学习是指学生学会认识及控制自己的情绪,发展对他人的关心及照顾,做出负责任的决定,建立并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有效地处理各种问题的学习过程。[1]

“社会情感学习”在学校的实施强调整校推进,包括实施有效的教学(实施校本课程)、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建立有效的家校社区合作等途径。图1展示了社会情感学习在学校实施的基本模式。其中校本课程是学生学习社会情感的最直接形式,也是推进的有力抓手,即在学校开设社会情感学习的校本课程,可以是独立的社会情感学习课程,也可以将社会情感学习的内容和理念渗透于心理健康、思想品德等社会课程中,以及渗透于数学、语文等学科课程中,即学科渗透课程。校本课程主要通过具有社会情感的课堂教学内容、良好的师生关系以及有效的课堂管理等方式来实现。本文主要探讨独立的社会情感学习校本课程。

(二)社会情感学习课程的特点:螺旋式上升

“螺旋式课程”最早是由布鲁纳提出,其基本假设是任何一种教材都能够用一种相对合理的方式来教给某一发展阶段的学生。螺旋式课程是在不同的阶段,课程内容会不断重复出现,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所加强,有别于内容不会重复的“直线式”课程。在基础教育课程中,螺旋式上升的课程设计风格已得到普遍认同[2]。独立的社会情感学习校本课程是一种社会课程,是传递社会情感知识与技能的专门化课程,应根据学生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提供循序渐进的教育。而螺旋式的社会情感学习课程螺旋式上升的内容编排和能力要求正是一种具有一定先后顺序、梯度,逻辑性较强的学习方案,这种按照知识的螺旋式排列契合儿童心理的螺旋式发展的特点是我国传统社会课程较少出现的[3]。其螺旋式的课程形式为提高其他社会课程成效提供了新途径。本文主要探讨社会情感学习的系列教材的螺旋式教材编写方式。

二、螺旋式的社会情感学习课程

我国社会情感学习校本课程借鉴并改进了英国的七个主题(新开始、争吵与和好、向目标迈进、人际关系、改变、喜欢我自己、向欺凌说不)的教材,使之适应我国儿童的成长与发展。教材以年级为经,以专题为纬,课程内容分年级编写,1~6年级各一册,每一册包含若干专题,每一专题又包含若干主题。课程内容整体上呈现出知识水平和能力要求在年级间和主题间的螺旋上升,构成了纵向螺旋和横向螺旋两种模式(如图2)。

螺旋式的社会情感学习课程旨在满足儿童的发展性需求,避免了课程随意、零散、割裂的呈现。在知识深度上,从简单知识到具体知识再到抽象知识,适应儿童直观动作思维到具体形象思维再到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特点;而在儿童自我的发展上,紧扣社会情感学习的六个维度(自我认知、自我管理、他人认知、他人管理、集体认知、集体管理),以自我为核心扩展出自我与他人、自我与集体的课程内容,充分体现自我不断“社会化”,并在不斷社会化中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

三、社会情感学习螺旋式课程解构

“螺旋式”是在不同的阶段,课程内容会不断地重复出现,但这些重复出现的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所加强。社会情感学习课程是纵向螺旋和横向螺旋的结合:六个维度的内容在同一年级中不断出现,不断拓展;同一主题在不同年级重复出现,不断深入,形成纵横结合的螺旋式结构。

(一)社会情感学习课程的多重螺旋式结构

1.纵向螺旋

纵向螺旋社会情感学习课程在同一年级的同一专题中设置了知识深度不同,但包含了共同的社会情感学习维度的主题,以适应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发展。例如在“争吵与和好”这一专题中,教材为一年级的学生设置了四个不同主题的教学内容,分别是“表达友好”“认真倾听”“我生气了”“友好相处”。从主题名称可见,同一年级学生所接受的主题内容是具有螺旋渐进性的:我们要向同学表达友好,结交朋友,而认真倾听是表达友好的一种方式,但是我也有生气的时刻,我要能够意识到自己生气了,这会伴随着一些身体的反应和内心的感受,当我能够意识到自己生气了,才能意识到我需要冷静下来,才能避免冲突,而当与朋友交往的过程中出现冲突和争吵,我要学习如何与朋友言归于好,并让彼此都感到舒服。这四个主题的课程都包含了对社会情感学习维度中他人认知、他人管理、集体认知和集体管理四个维度的学习。对四个维度的学习重复出现在四个主题中,但学习内容不断深入,每一个主题都更进一步地反映自我与他人以及自我与集体的关系以及对如何处理这种关系的思考。这正体现出了同样的内容在不同主题上的重复出现,是社会情感学习内容纵向螺旋式上升。

2.横向螺旋

横向螺旋是依据学习者的心理发展水平,使相同的知识主题在不同年级重复出现,但在课程的广度和深度上不断拓展、层层上升。社会情感学习课程同一主题在不同年级间呈现出横向螺旋的特点。如在“在向欺凌说不”这一专题中,关于“欺负”这一主题的知识深度在年级间呈螺旋式上升。endprint

一年级:什么是欺负

二年级:受欺负的感受

三年级:辨别欺负行为

四年级:欺负的特征

五年级:直接欺负和间接欺负

六年级:常见的欺负

从主题名称上看,首先了解关于欺负的基本知识是基础,然后知道被欺负的感受,能够初步辨别欺负的特征,并知道除了直接欺负还存在着间接欺负,最后进入“常见的欺负”场景中。从基础知识到内在感受,从理性认识到感性实践,逐步深入到“欺凌”行为中所包含的情绪与情感的核心。

(二)螺旋式课例解析

本文以四年级(主题四:保持冷静)、五年级(主题三:调节我的情绪)和六年级(主题四:不要被情绪控制)三个主题对螺旋式课程进行深入解析。三个主题的教学内容都与情绪有关,但三个主题体现了不同的对待和处理情绪的方式。

从三个主题的名称上看,“保持”“调节”“控制”三个核心词汇标示了三种对待情绪不同的态度与方法。第一个词“保持”是对待情绪最基本的方式,当出现了情绪,我们首先应该认识情绪,告诉自己要“保持”冷静,但这还远远不够,我们还应充分发挥理性大脑的作用,主动“调节”和“控制”情绪,而调节是一种初级的控制,是对情绪强度的调节,而控制是高层次的调节,是主体能动地对情绪的所有维度进行有效的自我疏导,以达到良好的自我管理(见表1)。

从三个主题教学内容的四个环节来看,同样体现出螺旋式上升的特点(见表2)。在热身活动环节,四年级的热身活动是“拉警报”,通过拉响警报让学生初识恐惧情绪。五年级是“堆积木”,让学生通过堆积木游戏意识到,情绪就像积木一样,越堆越高,就可能崩塌。六年级则是通过“解决冲突”的场景演示让学生理解发生冲突可能是情绪失控所导致的。可见,不同年级设置的热身活动是适合学生的理解水平的,它们具有不同的抽象意义。四年级的热身活动最通俗易懂,直接引发情绪体验;五年级的热身活动则需要一定的抽象理解力,把不断垒高的积木与不断堆积的情绪进行类比,启发学生象征性地思考,为后面的教学内容做好准备;六年级的热身活动则运用角色扮演,让学生把对情绪的抽象理解初步运用于情境中。

在主题导航环节,四年级着重引出对情绪的体验,而五年级则引出情绪会影响行为,六年级更进一步:情绪会影响行为,我们不要被情绪控制。从基本的情绪体验到情绪与行为的关系再到不要被情绪控制我们的行为,是对“情绪”问题理解的逐步推进。

在探究与体验环节,四年级主要让学生理解当我们出现某种情绪时,如恐惧,身体会出现各种应激的信号,还可能会产生逃跑或战斗的反应,着重在情绪的生理体验上。五年级(调节我的情绪)和六年级(不要被情绪控制)则着重情绪的心理体验。在教学内容中,五、六年级的两个主题呈现出显著的螺旋式上升的特点,两个主题内容都使用了同一个故事(《妮妮的故事》),故事讲述了主人公妮妮在一天中经历了各种倒霉的事情,最终情绪爆发。两个教学主题中对故事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挖掘:在五年级的教学中,主要让学生通过故事体会情绪是具有累积性的,当情绪不断累积就可能会失去控制;而在六年级的教学中,则是让学生借助故事,分析主人公在故事全过程中情绪是如何一步一步到达顶峰然后下降继而又达到顶峰,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变化,学生在知道了情绪具有累积性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分析情绪在不同阶段的变化,那么他们将来再次遇到相似的情境就能够意识到自己可能会失去对于自身情緒的掌控,并立即开始管理自己的情绪。对《妮妮的故事》的不同程度的挖掘,能帮助学生不断深入感知、体验与分析自身的情绪。

在总结与反思环节,从“保持冷静”到“冷静下来”再到“平静策略”,同样呈现出对全课总结的螺旋式上升的特点。旨在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平复身体应激反应的作用,理解调节情绪的重要性,认识到情绪是可以控制的。整个过程层层深入,不断递进。

四、结语

社会情感学习螺旋式的构架为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将基础教育一般学科课程的螺旋渐进式模式引入社会课程当中,考虑到了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以及发展的顺序性。教师理解了同一年级不同主题以及不同年级同一主题之间知识的递进性和难度区别,才能更好地把握课程的目标与内容,提高学生的社会情感学习能力。但这种独立的社会情感学习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仍处在不断探索的阶段,未来的课程实践也将为这一新型的社会课程教学方案提供更多的经验以使它日臻完善。

参考文献

[1]The definition of 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SEL)[EB/OL].http://www.casel.org/basics/definition.php,2010-05-08.

[2]孔凡哲. 螺旋式上升课程设计编排风格的误区及其矫正[J]. 课程.教材.教法,2006(10):41-46.

[3]于康平. 美国俄亥俄州“社会研究”课程与我国“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比较研究[J]. 教育探索,2010(6):154-156.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南宁,530299)endprint

猜你喜欢

螺旋式课程
构建“双有绘本共读课程”的实践探索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博雅育英 缤纷课程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螺旋式课程背景下“螺旋式”作业有效设计初探
一秒变酷炫!德国摄影师将螺旋式楼梯拍成“盗梦空间”
螺旋式推进
中英语篇结构对比分析
螺旋式大田秸秆颗粒反应堆建造复式作业机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