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英语篇结构对比分析

2016-07-12姬晓媛李曼华

科技视界 2016年6期
关键词:螺旋式

姬晓媛 李曼华

【摘 要】语言学习在具备最基本的词汇语法储备后很容易陷入瓶颈阶段,宏观篇章结构知识是突破该障碍的有效方式之一。本文通过分析中英文篇章结构的一般特点以及导致结构差异的文化原因,论述了结构知识对于英语阅读的重要作用,并提出运用对比分析解决低效语篇理解的策略。

【关键词】篇章结构;螺旋式;演绎式

【Abstract】English reading has always been the main purpose for the language acquisition, though learners may suffer from bottleneck or low efficiency during the learning process.This article points out the structural features of both Chinese and English texts, and cultural factors accounting for the differences in organizing texts. Emphasized also in this paper is the textual knowledge acquired through contrastive analysis,which promotes reading efficiently.

【Key words】Textual structure; Inductive model; Deductive model

0 前言

文化是社会成员以符合社会要求,并以被其他成员所接受的标准而进行交际的知识体系[1]。该知识不仅体现在语言交际模式上,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在语言本身的组织结构上,尤其是书面语言上。在网络普及的信息时代,能够借助海量的英文文献了解世界行业发展、学习前沿科技知识成为当前大学生迫切需要掌握的语用能力。北京大学的李赋宁教授认为快读是最自然可行的阅读方式,其好处在于它能使读者最大程度地看到作品的全貌,更能领会文章的精神实质,提高阅读效率。

由于中西文化差异,主要是思维方式的不同,导致两种语言在语篇结构上也是有区别的。因此对于学习英语的人来说,尽管掌握了目的语的语法规则,但因缺乏对目的语的语篇组织规律的认识或敏感性,常会把母语的语篇结构规律直接迁移到目的语的学习中去,从而导致理解偏差。Horiba[2]通过实验发现:二语习者普遍注重对语言的处理,对文章结构不敏感,不能根据篇章结构做出关联推理。篇章分析是以语篇为单位,从语篇的整体出发,对文章进行分析,理解和评价。James Coady[3]认为“一个字母一个字母或者一个词一个词的阅读是极为有害的。因为自读者得到下一个词之前或许已经忘掉了前一个词义。故而,词与词之间将不会形成有意义的联系,全文的理解也就成为不可能。”

1 螺旋式结构——以意统形

语言的篇章组织规律与其特定的思维模式紧密相关。有什么样的思维模式就有什么样的语篇组织结构。中西文化在思维方式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其一般的语篇结构也必然是大相径庭。在这方面的研究中,影响较大的是Robert B. Kaplan[4]的研究成果。他研究了不同文化的思维模式,并证实了那些思维模式也基本上代表了不同语言的语篇结构特点。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呈“螺旋式”(或归纳式)——思维活动大多是螺旋式地绕圈向前发展,把做出的判断或推理的结果以总结的方式安排在结尾。这种思维方式反映在汉语的语篇结构上,一般是首先叙述事情的背景或罗列客观上的条件,或说明事情的原因,或摆出事实的证据,最后再做出结论,说明自己的观点或看法。例如下面这篇文章:

平生最喜欢游山逛水。这几年来,很改了不少闲情逸致,只在这山水上头,却还依旧。那五百里滇池粼粼的水波,那兴安岭上起伏不断的绿沉沉的林海,那开满了各色无名花儿的广阔的呼伦贝儿草原,以及那举手可以接天的华山……,曾给人多少有趣的思想,曾激发起多少变换的感情。一到这些名山大川异地胜景,总会有一种奇怪得力量震荡着我,几乎忍不住要呼喊起来:“这是我的伟大的,亲爱的祖国——”。

(宗璞:《西湖漫笔》)

在这一段落中,作者先用喜欢旅游作为引子,接着列举了曾见过的名山大川和草原湖泊,最后总结出大好河山激发出她的强烈的爱国热情。这完全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的体现。整个篇章结构是一种逐步达到高潮式的取向,只在最后才画龙点睛[5]。正如徐念慈先生评价的那样,中国人的语篇结构是“起笔多平铺,结笔多圆满”。

2 演绎式结构——以形领意

与中国文化的归纳式(inductive)篇章结构相反,西方文化,尤其是讲英语的民族,却偏爱演绎式(deductive)[6],他们见长于分析和逻辑推理,因此思维模式呈线式。英语的篇章结构大体表现为开门见山,把主题放在最前面以引起读者的重视,然后再依次说明背景,条件等。让我们来看一篇外国人写的文章:

It is a miracle that New York works at all. The whole thing is implausible. Every time the residents brush their teeth, millions of gallons of water must be drawn from the Catskills and hills of Westchester. When a young man in Manhattan writes a letter to his girl in Brooklyn, the love message gets blown to her through a pneumatic tube-pf-ft-just like that. The subterranean system of telephone cables, power lines, steam pipes, gas mains and sewer pipes is reason enough to abandon the island to the gods and the weevils. Every time an incision is made in the pavement, the noisy surgeons expose ganglia that are tangled beyond belief. By nights New York should have destroyed itself long ago, from panic or fire or rioting or failure of some vital supply line in its circulatory system or from some deep labyrinthine short circuit. Long ago the city should have experienced an insoluble traffic snarl at some impossible bottleneck…

(“The Miracle of New York,” E.B. White, Here is New York)

这个段落以第一句“纽约能正常运转完全是一个奇迹”作为主题句,然后具体倒出了事实:诸多这个大城市所面临的难题都被令人难以置信地解决了,从而证实了奇迹的存在。整篇文章是“起笔多突兀,结笔多洒脱”。

3 对比分析以促成高效阅读

英语学习者想要提高阅读效率,了解母语和目的语背后的文化差异至关重要,尤其要借助于各种对比分析(contrastive analysis)的方法,特别是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对比分析[7]。我国学者吴森教授在论及中西文化基本差异时指出,中西文化最显著的差异则是:中国文化是艺术的,西方文化是科学的。科学的精神是借着抽象的符号,利用分析和实证的方法,对事物做理智的了解,目的在于追求真理;艺术的精神是借着具体的意象,传神活现,画龙点睛地来表达自身的感觉或价值判断,目的是价值的欣赏和创造。

由此可见,中英文在篇章结构方面的差异集中表现在段落结构的组织上。英语段落的篇章结构呈演绎式结构:段首常有主题句,段落内容必须与主题句直接相关(语义直接相关且遵循一定的连接手段),整体结构严谨。文章注重得出结论或论证主题的过程的陈述,注重解决问题的过程。而这一解决问题或论述的过程往往以明晰的如同路标似的连接手段衔接起来(如表因果,对比,附加,让步,举例,强调等手段),读者顺着这些路标就能直达作者的意图。汉语文章结构则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句子间多靠语气维系,缺少英文句子间如同路标似的衔接手段。篇章看重结果而不注重推理过程,原因等,即只对事情本身感兴趣。汉语篇章从整体看比较松散,文中缺乏主题句,所表达的思想也如同流水一样,自然流动,不象英文文章那样受一定格式的束缚。

【参考文献】

[1]Goodenough, W. H. Cultural Anthropology and Linguistics[C]//Georgetown University Monograph Series on languages and linguistics,1957(9): 167-173.

[2]Horiba, Y. Comprehension Processes in L2 Reading Studies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433-473.

[3]James Coady Second Language Vocabulary Acquisition:A Rationale for Pedagogy[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593-595.

[4]Robert B. Kaplan 转载自贾玉新《跨文化交际》[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391.

[5]贾玉新.跨文化交际[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394.

[6]Edward C. Steward转载自贾玉新《跨文化交际》[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98.

[7]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12-28.

[责任编辑:杨玉洁]

猜你喜欢

螺旋式
社会情感学习螺旋式课程探析
“螺旋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有效实施
品味化学电源发展史 螺旋式认识原电池原理
一秒变酷炫!德国摄影师将螺旋式楼梯拍成“盗梦空间”
初中化学创设情境实施探究性教学
螺旋式大田秸秆颗粒反应堆建造复式作业机设计
初中作文螺旋式教学法探微
系统化螺旋式任务驱动教学法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