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化”课程:走向课程现代化

2017-12-11李庆华山东省潍坊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

教育家 2017年40期
关键词:四化现代化改革

文 / 李庆华 山东省潍坊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

“四化”课程:走向课程现代化

文 / 李庆华 山东省潍坊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

课程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和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文化信息化在学校教育情境中的特殊表现。探索推进以“四化”(生活化、综合化、传统化、学术化)为导向的课程改革与建设是实现课程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是走向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所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这为中国教育现代化设定了明确的时间表。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国家教育发展的较高水平状态,是对传统教育的超越。教育现代化,意味着教育质量全面提高,教育发展成果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教育创新能力明显提升,教育制度更加成熟定型。

那么,教育现代化的根本实现路径和外在表现是什么呢?毋庸置疑,是学校的现代化,而学校现代化最重要的就是实现受教育者的现代化,即培育适应现代化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要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关键是建立现代化的课程体系,走向课程现代化。近几年来,潍坊市教科院引领全市在课程建设方面,坚持立德树人,育人为本,坚持全面深化课程改革,围绕转变质量提升方式,积极开展了以“四化”为导向的课程改革,促进了教学质量持续提升,在山东省教育厅组织的全省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监测中,潍坊市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连续三年全省最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中心在2010年对潍坊进行大样本抽测,这项涉及城乡310所中小学的3.4万名中小学在校生的抽测结果表明:潍坊学生学业水平、课后课业辅导、合理休息时间、学习动机等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全国“常模”水平。这些看似简单的数据也再次证明:“四化”课程,有力推动了潍坊课程建设走向现代化之路。

顶层设计,统筹谋划,启动“四化”课程改革

基于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思考,在继承前期教育改革传统的基础上,我们提出“生活化、综合化、传统化、学术化”的课程建设理念,引领区域课程建设发展。不论是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还是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不论是课程内容还是课程的实施方式,都基于学生的现实生活,把学习置于生活背景中,服务和引领学生的生活;注重学科间内容和实施方式的整合、融合,注重新技术的应用,注重实践性和综合性;尊重教育发展规律和发展的历史,走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以理论引领和服务课程实践,赋予课程实践更深远的价值和意义。

在对全市中小学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全面调研反思课程现状,梳理查找问题,进一步明确深化课程改革的目标任务和路径。在小学、初中、高中设计策划了一批示范学校重点项目,由学校从重点项目所开列的重点研究领域中选取课题开展研究工作,鼓励学校根据自身实际,围绕“四化”课程建设目标,规划设计学校课程的任务与目标,以课题、任务驱动,推进学校“四化”课程建设。

市教科院牵头成立“潍坊市教学改革专家指导委员会”,从全国范围内聘请102位课程改革专家,成立22个学科专家组,借力高端智慧,充分依靠智力支撑,发挥专家的指导作用,注重引入外部典型经验,引领和助推“四化”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实践中,引导校长与教师直面并研究解决在课程改革中遇到的真实问题,在研究中行动,在行动中探索,形成深化课程改革的有效路径和行动策略。

坚持以学校为课程改革主体,以学校与校长的自觉行动为基本立意,注重激发学校自身活力,引导学校主动思考、整体规划、自主决策、全面提高。在学校课程领导力建设过程中,强调形成校长和教师广泛参与、平等民主的研究共同体。通过协商讨论,共同构建学校课程教学发展的愿景并付诸实践,在实践中提高校长和教师的课程领导力与执行力。

在整体推动的同时,我们在高中、初中、小学各遴选10所左右的学校作为先行学校,充分发挥这些学校在办学条件、课程资源及课程建设等方面的优势,先行先试,突破重点,为全市所有学校提供样板,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鼓励学校突出自身课程特色,以课程为载体,实现学生个性发展与分类发展。推动学校在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方案的基础上,在“四化”课程改革的总体设计框架下,因校制宜,大胆创新,形成有特色的课程方案和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课程体系,不断丰富完善,努力实现区域课程建设现代化

着力构建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实现课程生活化,全面落实育人课程。把课程之根扎进生活的土壤里,增强学生生活经验的积累,做到知行合一。全市活动育人课程以“励志修身、体验感悟、实践探究”为主题,全面构建活动课程体系。励志修身类课程主要有“朝阳读书”课程、“五个一成长”课程、“人生规划与职业指导”课程、“名家进校园”课程。体验感悟类课程主要有“阳光60分”健身活动课程、社团活动课程、传统节日课程、社区教育与服务课程。一批学校在“四化”课程改革中,创造出了特色,如坊子区实验小学的“种子课程”,形式灵活,内容丰富,有击掌课程,为孩子们种下“平等、信任”的种子,淘宝节课程,为孩子们种下“诚信交往,市场规则,感恩意识,社会责任”的种子……一大批生活化的精品活动育人课程,助推全市中小学打造以参与、体验、感悟为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

着力引入学科课程整合思想,实现课程综合化,深入推进学科课程整合。综合化,意在拆掉课程间的藩篱。新课程活的灵魂体现在课程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由于地方经济文化背景的差异及学校办学条件、教育需求的不同,只有因地制宜地对国家课程校本化,才能使国家课程更加适应本校学生的实际,满足学生不同的教育诉求。基于此,我们立足学科体系,推动学科课程整合;着眼学科融合,着力开发主题课程;体现个性特长,大力开设选修课程。

一是整合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特色课程。此类课程针对品德教育、公民教育、励志教育等内容,涵盖德育、音乐、美术、体育、技术等领域,如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音体美个体与团体活动、生产生活技能培养等。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生活情趣、生活能力与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生活品位与综合素养。

二是推动课程融合,着力解决并行学科较多、学生负担较重、课程目标内容交叉重复、专任教师不足、质量难以保证的问题。涌现了一大批课程改革名校,如临朐海尔小学、昌邑奎聚小学、高新北海学校、青州西苑小学课程整合特色学校。

三是推进选修课程开设,大力开展综合实践课程,提升学生综合探究能力。综合设计课程图谱,整合课时,实行选课走班,研究制定了《高中课程改革行动策略指导意见》,全面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对接新高考改革,全力实现一校一特色,一校一品牌的高中课程建设新格局。

鼓励学生研究性学习,提升课程学术化,培养学生科学性思维。坚持以国家课程为“内核”,开发用于拓展延伸或升华提高学生学科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的校本活动课程,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逐渐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形成校本“活动课程群”。具体来说,一是提升学科能力的课程。如学习方法课程、竞赛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等,目的在于满足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进一步提升。二是拓宽延伸学科学习内容的课程。如历史问题研究、政治问题研究、阅读鉴赏、诗社、剧社等,目的在于开阔学生眼界、拓展学科课程知识、提升学生综合探究能力。三是深化丰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鼓励学生实践探究,以小课题研究为主要形式,以研究性学习为主要内容。我们认为,当学生成为课程活动的主体,可以自主确定活动课题、自主选择活动资源、自主设计活动方案、自主展示活动成果之时,学生学习的热情就会空前高涨。

营造学校传统文化氛围,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的滋养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潍坊区域内传统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我们在课程“传统化”建设中,坚持“以文化人”,注重“知行合一”,以增强中小学生对民族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和自信心,努力通过课程的实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要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弘扬光大,中华传统美德得以薪火相传。我们按照“系统规划、分层设计、纵横贯通、有机衔接、有效推进”的思路进行总体设计,全面体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知行合一”的要求,对中小学各个年级的教学内容进行统筹规划。

一是突出课程主体内容。按照传统文化知识序列与学生认知序列相适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以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一切经典文献为视域,以儒家文化为主体,兼取诸子百家及其它适宜的经典内容。

二是深化课程拓展内容。精选与课程主体内容具有相同价值引领意义的素材,突出山东地域、潍坊区域文化特点的内容,主要有中国古代礼仪、传统节日、书画、音乐戏剧等课程。形成与课程内容相融合的文化课程体系,以充实丰富学习内容,拓展扩大学生学习视野。

评价引领,构建激励机制,全面推进区域课程改革

改革需要动力,真正撬动潍坊课程改革的杠杆正是我市中考制度的改革,可以说是中考制度的改革引领了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化。

以多次考试、等级表达、综合评价、多元录取为主要内容的中考改革,打破了唯分数的单一人才选拔方式,促进了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推动了课程方案的全面落实。尤其是将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纳入高中招生录取,且与语数外等值对待,直接推动了课程方案的全面落实,使实施素质教育成为中小学校及家长的主动追求。过去那种挤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间、进行文化课补习的做法,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音体美特长、综合实践活动成果,都是高中录取的重要依据。各学校不仅努力开齐、上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还结合自己的办学特色和地域特点开发了大量校本课程,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90%以上的学校开发了体育节、艺术节、读书节、风筝节等课程,实现了学生活动的课程化、系列化、经常化,促进了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校园生活呈现出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局面。

“改到深处是机制”。课程改革不是心血来潮,改革的深入最终要靠机制来保障。为此,我们建立了一系列引领激励机制。

一是建立“问题发现征集机制”。以课程改革中的问题为重点,每年下发通知,面向县市区、学校征集课程改革、课堂变革、教学管理等问题,上报市教科院,组织市县两级教研员、教师、校长梳理问题,分别选出各100个重要问题,公开发布,招标研究单位和个人。广大教育工作者灵活运用案例分析、调查研究、实践探索、区域交流等问题研究方式,推动集体共同反思实践,达成解决问题及推进问题研究的共识,不断探索问题解决的有效策略和方法。

二是设立“研究成果推广激励机制”,实现全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创新成果的交流与共享。本着边研究边推广、研究和推广相结合的原则,采用研讨会、培训班、辩论会、校长论坛、教师沙龙等灵活多样的组织方式,引导广大教育工作者依靠自身的努力进行自主创新,积极借鉴和学习别人的创新成果,努力做到创新成果集体共享。设立“潍坊市政府教学成果奖”、潍坊市教育局“教学改革创新奖燎原奖”,每年推出一大批成熟的教育科研成果,对重大成果进行奖励。

猜你喜欢

四化现代化改革
边疆治理现代化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河南省“四化”协调发展评价研究
农村应急广播系统“四化”建设初探
改革创新(二)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瞧,那些改革推手
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向武器装备现代化的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