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造校本课程“立交桥”

2017-12-11柴清林山东省青岛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

教育家 2017年40期
关键词:立交桥精品课程校本

文 / 柴清林 山东省青岛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

打造校本课程“立交桥”

文 / 柴清林 山东省青岛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中小学正在努力建设适合本校发展的校本课程体系。特别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出炉,使得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成为课程设计的依据和出发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一套经过系统设计的育人目标框架,其落实需要从整体上推动教育各环节的变革,最终形成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完整育人体系,在这个过程中,校本课程建设将成为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桥梁和纽带。

校本课程建设是学校构建适应学生发展的、高效的、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的过程。以往,课程制度“高度集中”,使得中小学课程实践者缺乏课程开发与建设的经验和主动性,同时,由于对校本课程建设概念的不同理解以及课程建设专业性的不足,校本课程建设一直处于诸多“问题”的重重包围之中,成为阻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层发展的重要因素。

找准影响课程发展的问题所在

青岛市教科院曾分别对10所中小学及3个区市进行调研,进行了1126人次的问卷调查。调查显示,校本课程建设过程中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

城乡两极分化严重。农村、县城和城市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水平差距明显。部分优质中小学正在实施的校本课程已经超过100门,而有的学校,特别是山区薄弱学校还没有迈出校本课程开发的第一步。校本课程发展的不均衡,又进一步拉大了校际之间教学水平和质量的差距。

课程开发主体单一。目前,主要是校长领导下的骨干教师团队在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家长、社区和校外课程专家多方合作开发的机制尚待推进和完善。

课程门类不够丰富。可供学生选择的校本课程余地较小,不能适应学生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就青岛而言,虽然各单位能够推荐出来的、成型的校本课程已有超过5000门之多,但是学校课程同质化、缺乏特色的现象较为普遍。

学校对课程功能定位研究不足。设置校本课程不是从学生、学校发展的需要出发,而通常是从校长意志、教师经验和条件出发;校长课程领导力、教师实施课程能力不能适应深化课程改革的需求。

缺乏有效的指导和管理。一些学校的课程建设缺乏目标指引,随意设置课程。而这些课程和国家、地方开设的课程之间有许多雷同重复,导致课程资源的浪费。

对校本课程的意义认识不足。虽然广大学校及教师能够认识到校本课程对学校发展、学生个性发展及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有重要作用。但真正尝到校本课程“甜头”的学校还不多,通常是为了应付上级任务,或者为了科研而建设校本课程,并不是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导致课程开发动力不足。

评价体系不健全。多数学校难以建立起科学的评价体系,使校本课程建设难以从自身的问题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持续改进,校本课程建设最终成为无效建设。

切实解决一线课程建设难点问题

针对校本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我们认为,改革中出现的问题还是要通过改革来解决。

明确课程价值,增强校本课程建设的紧迫感。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直接影响教书育人质量。

以开发校本课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实际上是将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作为教师培训和提高的过程,通过具体的教育事件,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找到一个合适的时机和途径,这样可以多方兼顾,切实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学校的发展、学校文化的重建是当前学校教育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是学校办学特色的一个重要“折射点”,是依照学校的办学思想、教育传统开发出来的一种课程类型。建设校本课程的过程既是挖掘和展现已有学校文化的过程,也是不断思考、探索并形成学校办学特色、进一步改造并提升学校文化的过程。

校本课程作为一种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并列的课程形态,其开发主体、开发模式等不同于国家或地方课程,需要一种新的制度予以支持,即民主的、自主的、合作的、协商的课程开发制度,这对于学校文化的重建无疑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设立专门的课程管理机构,理清校本课程权责。必须成立相应的课程研究中心,负责课程建设的理论和应用研究,组织编制、实施区域学校课程研发发展规划、实施纲要及管理指导工作;探索建立和完善符合区域实际的课程体系,指导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研发及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工作;负责对开发校本课程进行经常性的指导与监督,明确校本课程方案评价的责权范围,通过建立相应的评价制度,规范和保障校本课程开发的品质,引导学校开发出有学校和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

出台指导意见,提供校本课程政策保障。青岛市制定了《青岛市中小学幼儿园校(园)本课程建设与实施指导意见(讨论稿)》,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设置领域、课程开发、课程呈现形式、课程实施、课程管理、课程评价等方面,对中小学幼儿园校(园)本课程建设与实施工作提出指导性意见,引导学校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聚焦培育学生“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核心素养,依托地域资源优势与学校的传统及特色,自主开发、建设和实施学校课程。

这不仅为中小学、幼儿园开发和建设校(园)本课程提供了政策支持,也为课程开发和建设者提供了理论依据和专业指导,对于规范和引领课程开发和建设起到了风向标的作用,在培育和提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同时,促进了学校品牌建设,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

建设“精品课程超市”,推进课程资源共享。青岛的做法是,一是通过专题研讨、现场观摩、网上展评、学术论坛、专题报告等形式对评选出300门精品课程进行成果推介和经验分享,促进成果转化和资源共享,锤炼一批具有时代特点和学校特色的精品校(园)本课程。二是以委托开发、合作研发、自主编写等方式,组建专家团队跟进指导,提供专业支持,资助出版一批学术含量高、实践效果好,并有推广价值的原创性精品课程。三是引进300种以上外地已经公开发行的优秀课程资源成果,丰富“青岛市精品课程超市”课程门类,建立共享机制,供全市学校选用。四是通过网络平台,展示300种以上学校特色课程成果,为学校特色课程成果提供宣传和展示机会,激励学校系统研究校本课程开发和国家、地方课程校本化实施,为不同潜质的学生提供多样化、可选择的课程,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扩大学校课程自主权,推进学校课程特色发展。支持学校根据实际,积极推进国家和地方课程校本化。支持有条件的学校在落实各学科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学习借鉴各版本教材优点,对当前使用教材内容进行改编与整合。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借鉴英国高中课程(A-Level课程)、美国大学预修课程(AP课程)、国际预科证书课程(IB课程)等国际课程体系。支持学校科学开发学校课程、组建学生社团,建立丰富多彩的“学校课程超市”。

鼓励学校积极探索学科内、跨学科内容的整合。鼓励学校采取分散安排或集中安排的方式,统筹安排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等课程,挖掘青岛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地域文化、历史文化等资源,开发青岛优秀传统文化等学校课程。

加强课程资源整合,构建开放课程体系。加强普职课程资源的整合。支持中职学校和普通高中在课程、师资等方面开展交流合作与资源共享,职业学校向普通高中学生开放职业教育师资、课程和设施设备等资源,普通高中向职业学校学生开放语文、数学、外语等文化基础课师资、课程等资源。

探索普通高中学校与高等学校合作开发学校课程、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的机制。探索大学先修课程制度,鼓励高等学校对普通高中学生在课程学习、学科实验、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等方面提供指导。

鼓励学校聘请来自各个行业的专家、学者及能工巧匠参与学校课程建设。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在学校课程开发中的重要作用,鼓励学生家长为学生开设丰富多彩的学校课程。

加强校长培训,提高校长课程领导力。加强校长课程领导力的提升培训,把提高校长课程领导力作为校长培训的重要内容。实施普通中小学名校长培养工程,加强名校长工作室建设,充分发挥优秀校长的示范引领作用。定期组织校长到国内外教育发达城市考察学习,培养一批有教育理想、世界眼光的高素质校长。

改革教师培训制度,提高教师实施课程能力。根据新修订的中小学学科课程标准,以提升教师学科育人能力为重点,实施普通中小学教师学科素养提升工程。做好教师通识和能力培训,提高教师综合素养。建立健全以课程标准研制专家、教材编写专家、学科专家指导委员会和一线优秀教师等组成的教师培训团队。采取名师工作室、中小学教师科研工作站、团队研修、联片教研、网络教研等形式,充分发挥全市特级教师、各级名师等优秀教师群体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强优秀骨干教师境外培训,造就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勇于改革创新的优秀教师。改进完善校本培训制度,倡导学校建立适合不同阶段教师专业发展需要的校本培训制度,健全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校本研修制度。

打造全面育人的学校课程立交桥

以评促建,推动学校课程建设,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继续开展“青岛市精品校(园)本课程评选”活动,通过评选活动为学校和教师开发建设学校课程搭建平台,提升学校和教师开发建设学校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促进学生全面、个性化发展为出发点,完善和建设一批满足学生需要的、具有时代特点和学校特色的精品校(园)本课程,为不同潜质的学生提供多样化、可选择的课程,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提炼提升,推出典型经验,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精品课程。一是依托首次评选出的300门精品课程,组建“青岛市精品校(园)本课程建设联盟”;组织课程开发和建设者走出去,学习借鉴国内外课程建设先进经验,推动学校课程建设不断推陈出新;借力专家团队的跟进与指导,提炼形成一批具有推广价值的原创性精品课程。二是举办全省、全国性的现场会,展示交流青岛中小学(幼儿园)校(园)本课程建设阶段性成果,并围绕“校长课程领导力与学校特色发展”“学校课程开发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学校课程开发与卓越教师成长”“学校课程开发与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等专题,展开讨论,分享经验成果,邀请国内外课程专家为论坛点评指导,促进成果转化和内涵提升,逐步形成一批具有青岛特色、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校(园)本课程。三是完善《蓝色海洋教育》课程功能,打造全国首套全学段《蓝色海洋教育》地方课程。

定向开发,丰富精品课程资源,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首先,重点开发实施旨在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学科拓展课程,重视实验课程,深入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逐步形成以探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具有青岛特色的拓展性课程体系。其次,着重打造以科技创新、艺术创新、创业创新和人文素养等为主题的、旨在体现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特色课程,逐步形成门类齐全、类别丰富的特色课程体系,基本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发展需求。

编制目录,完善精品校(园)本课程体系,打造全面育人立交桥。依据学生成长和发展需要,聚焦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编制“青岛市精品校(园)本课程目录”,依托已经评选和开发出的精品课程成果,充实和完善目录需要的课程门类,并通过委托开发、合作研发等形式开发建设目录中缺少的课程门类,建立和完善适应不同学生发展需要的校(园)本课程体系,建立共享机制,激励中小学(幼儿园)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

猜你喜欢

立交桥精品课程校本
立交桥下不宜锻炼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宜毕高速陈贝屯互通立交桥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最复杂的立交桥,路痴的噩梦?
中职学校“汽车空调”精品课程建设实践探索
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认识与思考
高职高专院校护理英语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