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贴近自我,坦诚为文

2017-12-09何明钦

考试周刊 2017年23期
关键词:自我个性思想

何明钦

摘 要:作文教学耗时耗力,但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却常常不尽如人意,满纸假话、大话、空话,缺少真情实感,贴不近生活,看不到自我。本文秉承写作要贴近生活贴近自我的指导思想探讨作文教学如何做到贴近自我,坦诚为文的问题,为学生写作找到生活和自我的结合点架起一座便捷的桥梁。

关键词:贴近;自我;坦诚;思想;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最初的版本中对作文的表述,最关键的一条是贴近生活。我们知道,客观生活是美的发源地,是写作的源头活水,写作当然要取材于生活。但这不等于可以忽视创作的主体,漠视主体的心理感受。一旦离开主体的这种充耳不闻的心理感受,空谈贴近生活,那都是无意义的,写出来的文章反而与生活产生了遥远的距离。比如,作文题《我心目中的孔子》。要写好这篇文章就要去贴近孔子。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哲学家,是不屈不挠地践行“仁”的学说的思想家。而我们的大部分学生贴不近孔子,他们无法在想象中把伟大变成自己的感觉,把不屈不挠变成自己的体悟。如果能从学生的真实感悟和切身体会出发去写,让孔子“贴近”自己的理解和感知,写对孔子从最初的无知、讨厌,到后来读到他著作,找出与自己生活、学习的经历相似点后欣喜,特别是对经典句子的理解,欣赏,并把它们作为自己学习、生活的指路明灯的心灵历程,那么,这样的文章起码比较真实地写出了学生自我的理解与心灵的感悟。教师要注重文化的熏陶和精神的感染,为学生打好终身学习的底子与终生精神发展的底子,以保证每一个人的“一生可持续发展”,课堂作文教学要体现以人为本,关注学生个人全面与和谐发展,为学生构建一座巍峨的精神长城。钱理群所说的课堂作文教学应以“立人”为中心,要重视对人的独立,自由精神的养成,就是培养学生感悟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从而让作文贴近自我的感受和思考。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贴近自我,坦诚为文呢?

一、 贴近自我,就是要写出七情六欲,说出真话

贴近自我,就是指贴近自己的年龄、生长环境的特点,贴近自己的心灵,贴近自己的七情六欲;贴近自我是指贴近有年龄特点的自我,有秘密的苦恼和自豪的自我,有各种各样情感体验的自我。看看《小贼偷书看》这篇文章——

晚上十点钟,我上床睡觉去了。出于习惯,顺手拿上手电筒和《数学司令》钻到被窝里看。想想怪可笑的,读会儿书,我却像是个小贼。没一会儿工夫,我就沉浸在了故事的情节中……

不知道什么时候,门一响,我妈又飘了过来,吓得我毛骨悚然。赶紧把手电筒和书藏在枕头下面,然后闭上眼睛。妈妈看没有动静,轻轻关上门走了。

“呼——”我吸了一口凉气,自言自语说:“幸好没发现,干脆再看一会儿。”越看越入神,越看越入神。不好!我妈怎么又飘进来了?我赶紧收起来电灯和书,闭上眼睛,睡了。

偷看书,和妈妈捉迷藏,真好!不过倒像个小贼……

这篇小文章,写的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小事一桩,但是,像这样的“小贼”一样偷偷看书的事,很多同学都真实地经历过。因为很多家长把孩子的阅读看做“不务正业”、“影响学习”而进行干预。家长刻意“禁止”或“限制”,孩子只好因人而异,选择适合自己“偷看”的“贼”方法,和家长捉猫猫。这就是孩子最平凡的生活、最贴近的生活,也没有什么“伟大”可言。所以,这样的材料,大家会认为上不了台面,不屑于去写。但这位同学写了,她敢于说真话,敢于说心里话,敢于把自己做“小賊”的事展示给大家看。她不仅揭示了这种家长限制孩子阅读的现状,而且在十分自然的表述中,写出了自己酷爱阅读的心性,写出了自己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的阅读渴望。这就很好地贴近有年龄特点的自我,贴近了自己的生长环境,贴近自己的心灵,贴近了自己的七情六欲。

二、 贴近自我就是要唤醒自我,找到自我

自我,就是自己与别人不同的感觉、思绪。把这个沉睡的自我唤醒,就叫做“找到自我”。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就有两个自我。一个是平常的自我。那是一个“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的我”;另一个就是“超出了平常”的自我,是“享受着独处的妙处”的自我。在这里,朱自清先生唤醒了自我,找到了自我——宁静的,自由的。于是,真情实感就流露出来了。

写作是需要真情实感的,《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一语道出了作文的实质。作文是什么?是生命的跳动!是每个人对自己生命的抚摩。无论是遐思、对话、倾诉,还是喃喃自语、沉醉欣喜、自责反思……都是心的律动、思维的智慧、情感的智慧、心灵的智慧。因而,感情真挚非常重要。一篇好的文章应该要写出自己真正的心灵体验,尽量不照经典文学作品中的那个样子去写。写母亲就要写出自己独特的心理体验的母亲,而不是一味的朱德式的或者冰心式的母亲。记得之前有一个学生,就是写自己的母亲如何注重打扮,注重生活的品位,以此来作为其生存的资本。这个作者拒绝假面,坦诚为文,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不失为一篇好文章。泰戈尔的诗歌《金色花》写当孩子出现在母亲面前的时候,母亲对他的疼爱,却并不是用诸如“宝贝”之类的语言来表现,而是用了责骂的语言:“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孩子却并不因为母亲的责难而害怕,相反,更加调皮起来:“我不告诉你。”这样写,使语言丰富起来,写出了真情实感,也贴近了生活,找到了自我。

三、 贴近自我就是要展开想象,超越自我

贴近自我不是指贴近低层次的自发的自我,而是指贴近经过理性调整的、按照文体规范书面化的高层次的自我。弗洛伊德认为,“本我”是要经过“超我”的监督,用“超我”来约束“本我”。这种超越只有在想象领域中才能实现。因而,只有在想象中,真正地贴近自我,才能深化自我,超越自我,创造自我,提高自我。为文是需要真情实感的,但是,真情实感往往被权威的感觉压抑着,这就需要突破这层压抑。突破压抑不但要从别人的套话中解放出来,还要放飞自由的想象的翅膀,张扬个性。情感和智慧的生长,是潜移默化的,往往并不在意识领域,而是在潜意识领域,因而是没有感觉的。而为文则是使之进入意识,从自发到自觉,在黑暗中摸索,从朦胧中浮现,这一切都是在想象的境界进行的。而想象的境界是假定的,不是真的,是超越生活的。越是虚实相生,越有生动的情趣。想象与作文有着深层的、内在的、不可分割的关系。作文,其实就是把贴近自己的事拿来,放在想象中构思故事。确切地说,绝对地贴近生活,没有任何想象虚拟,也就写不出作文来。作者不但在作文的时候要沉浸在丰富的想象中,而且还要在作文中创设一个想象的空间,把读者带入一个全新的美好的境界。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油蛉不可能会低唱,蟋蟀也不可能会弹琴,鲁迅这样说似乎是违反了生活的真实,但却是极其生动形象的。为什么呢?因为它贴近了儿童的心理,贴近了儿童才有的想象。在儿童纯真的世界,用手指按住斑蝥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听说吃了何首乌根便可以成仙,于是常常拔它起来,还弄坏了泥墙。这就使得这一切都带上儿童的想象,显得天真烂漫起来。因为想象,作者超越自我,创造自我,从而更好地贴近了作者自我。

四、 贴近自我,就是要表达思想,彰显个性

巴斯卡说,人是有思想的芦苇,把自己定格为一枝有思想的芦苇,会散发出无数思想与智慧的种子。在作文教学中,要使学生在提高写作能力的同时,张扬个性,做一枝有思想的芦苇。对于一个在考试中屡屡失败的同学,一般的同学会怎么看呢?无非就是对他不屑一顾,或者是产生一点同情心。但是,如果有的同学富有人文精神,有着更高的精神境界,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来写,写出这个陷在考试制度中的人物的无奈,承受的巨大的心理压力和心里深处的矛盾,那就理解深刻了,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这样的写作就有着自己独特的思想,张扬了自己的个性,显得与众不同,独具匠心,而不是人云亦云。

当代写作心理理论认为,写作过程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它涉及注意、感知、记忆、想象、情绪等多种心理活动。学生写作能力的形成和提高,离不开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的形成与提高。因此,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课堂作文教学模式,必须探究并遵循学生作文过程中的心理规律,深入开展课堂作文育人教学的实践与研究活动,而贴近自我,坦诚为文就是通过探究并遵循学生作文过程中的心理规律,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心理特点的一种行之有效的作文指导思想和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孙绍振.孙绍振论高考语文与作文之道[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8.

[2]孙宇峰.中职语文教学应以立人为中心[J].文学教育(中).2012(4).endprint

猜你喜欢

自我个性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语言表达重“个性”
真实的人生,完整的人性
探讨私小说中的“自我”
科幻中的美与自我
电视民生新闻主持人分寸感的把握
个性化教育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