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调动多种手段转述乡村知识(简评)

2017-12-06南志刚

文学港 2017年11期
关键词:刀鱼民间故事民间

南志刚

乡土文学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传统,但是,相对于“陆地乡土”文学作品的数量和质量而言,“海洋乡土”书写无疑是一个弱项,二者根本不是一个等量级。《北纬三十度的海味》是一篇典型的“海洋乡土”文本,作者自觉不自觉地继承现代乡土文学传统:描写地域风貌,叙述乡村风情,并在呈现乡土生活的基础上,进行具有现代性的考辨与思索。

作者长期浸淫于渔民之中,熟知民间知识,又注意精细观察、长期积累,对鱼的生长习性、生长场所、海鲜做法等,有着深切体验,写出来不仅准确,而且生动。许多关于鱼类的知识,对于我这个内陆生长的读者而言,是首次听到,在阅读文本的快感中增长了见识。如海里的秋刀鱼和长江的秋刀鱼,因为生活习性、生存场所不同,对人而言“使用价值”也就不同,长江刀鱼的肉质、味道难以比拟海里刀鱼,但经过一轮一轮的“炒作”,价格翻番,通过一条鱼寫出社会变化,发出感叹:秋刀鱼是一把杀猪刀!大黄鱼和小黄鱼脑袋里有石头,能够治疗结石,以毒攻毒,作者没有说之前,我们根本就不知道,这是一种民间知识的积累。关于“眯眼海蜒”一段描写颇有妙趣,先从眯眼海蜒的长相说起,“眯眼海蜒,只有火柴梗般细小,一两厘米,黄白色,仅头部有一个小黑点,算作眼睛,丝毫看不出是不是张开着。这般的模样,活脱像还在母亲肚腹里的胎儿,哪有鱼的形状?”如果孤零零地看“眯眼海蜒”,尚难以明白其“价值”,作者进一步区分了眯眼海蜒、中梗、粗梗,从“海鲜”价值分析三种类型的不同吃法、味道、品质,最后列举出烹饪眯眼海蜒的几种方法。这种建立在细致入微观察和真切生活体验基础上的书写,没有长期积累是做不到的,因此不需要过多的文字“修饰”,只要采用纪实笔法,“老老实实”描述出来,就能够吸引人。许多人都会奇怪,玉秃鱼的眼睛怎么生在一边?“玉秃的模样看起来有些丑陋,嘴巴歪斜,唇吻卷曲,堵着气似的。更奇异的是,双眼同生左侧,小巧塌陷,紧邻斜生。”作者给出了不失风趣的推测:玉秃鱼喜欢躺在水底沙地,悠闲舒坦惬意慵懒地平躺着,要是两侧各生一只眼睛,长时间地躺着,底下的眼睛不仅看不到东西,而且会很不舒服。假如将两只眼睛并排相看,不是更能看得广看得多?而且,没有了眼睛的一侧,躺着更舒适。反正老是躺着的,何不将底下一侧的眼睛拿到上面来?玉秃就狠狠心,咬咬牙,使劲甩甩尾巴,干脆将两只眼睛移植在了同一边。这种解释,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合理想象,大胆推测,让人不觉“会心”一笑。

民间谚语是渔民们长期观察自然和社会而提炼出来的生活智慧,转述民间知识,民间谚语往往不可缺少。《北纬三十度的海鲜》引用了许多民间谚语,加强文章的知识性和乡土味,并且与古诗词进行互证、对照,通过文人知识与民间知识的“对话”,建立一种“可靠性”叙述。渔谚“春潮迷雾出刀鱼”点出刀鱼是春季最早的时鲜鱼,因而肉质娇嫩、肥而不腻,作者用李渔的话“则愈甘,至果腹而不释手”相互印证。渔谚说的“歪嘴玉秃单边眼”,就非常准确地道出了玉秃那特殊的长相特征;渔谚“宁可忘割廿亩稻,不可错过鮸鱼脑”,一句话就表明了鮸鱼的难得与珍贵;海上渔民形容女人嘴小漂亮,谓之“鲳鱼嘴”,是一种典型的海洋民俗话语,相当于“樱桃小口”,说明鲳鱼与渔民生活的紧密联系。为了说明“青蟹终究称不了王”,作者引用唐代皮日休的诗、民谚“八月青蟹抵只鸡”、明代王世贞的题诗等。通过对“带籽鲚鱼”美味的叙述,推断苏东坡诗“还有江南风物否,桃花流水鲚鱼肥”中的“鲚鱼”,当为五月份左右捕捞上来的“带籽鲚鱼”,这种基于渔民知识和经验的解读,可能更加接近诗的原意,民间知识与文人书写相互补充,促成对该诗的“文本细读”。在说明鲳鱼的来历时,作者用民间乡村知识,纠正“专家”的臆测和谬说,颇有启发意义。明屠本俊《闽虫海错疏》说:“鱼以鲳名,以其性善淫,好与群鱼为牡,故味美,有似乎娼,制字从昌。”李时珍《本草纲目》说:“鱼游于水,群鱼随之,食其涎沫,有类于娼,故名。”在屠本俊和李时珍的眼里,鲳鱼纯属风流成性,故名为娼。作者采用用民间长期观察的事实,给鲳鱼“平反”:鲳鱼在排卵时,其排出体外的鱼籽像珍珠一般一串串的,引来鱼群吞食。怎能将鲳鱼类比为娼妓?一大群跟随着吃食“涎沫”的又哪能是正派人士?没有那些屁颠屁颠跟在鲳鱼后面的,鲳鱼又哪能被人称为娼妓?一连几问,还原历史真相,为鲳鱼平反昭雪。

民间故事是乡村知识最基本的载体,引述民间故事说明事项,表达思考,是乡土文学转述乡村知识最可靠的手段。《北纬三十度的海味》中,几乎每一种鱼都有一个到两个民间故事或传说,通过这一系列民间故事,不仅还原乡土味,而且增强文章的可读性,有些故事妙趣横生,颇有启发性。小黄鱼和丑鱼游泳竞赛的故事,显然一个海洋版的“龟兔赛跑”,小黄鱼游得快,但滋生骄傲情绪,找了块石头睡起觉来,等到迷迷糊糊醒来,丑鱼已经到达终点。如果对照龟兔赛跑的故事,从“功能”角度分析,具有内陆文化与海洋文化之间“异质同构”特点:小黄鱼(兔子)——游泳(赛跑)——睡觉——石头上(树下)——丑鱼(乌龟),都是批评骄傲自满、弘扬锲而不舍的精神。虎头鱼长相奇特,在民间故事中竟然成为沙僧的化身。玉秃鱼为什么眼睛长在一边,民间传说居然与做媒拉纤有关,被毛鲿鱼狠狠一巴掌把嘴巴打扁了,双眼也被打到了一边。鲻鱼原来是不守清规戒律的老和尚变的。这些民间故事和传说,都带着明显的海洋民俗气息,对陆地民间故事和传说构成必要的补充,不乏特殊的文化价值。

《北纬三十度的海味》在转述乡村知识时,不仅有效地发挥民间知识的幽默特点,还不失时机地融入个性化思考,显现出哲理的意味,形成不失风趣、善于思考的文本面貌。如,“属于女性名号的虾姑弹一身盔甲,像巾帼英雄,却未有女性的温柔,更无妩媚,而是性情凶猛。”经常分散栖居,喜欢生活在石洞、石沟、石缝、石坎等环境中,本是虎头鱼的生活习性,经过作者叙述,成为虎头鱼自视甚高、不屑于与其它鱼类为伍的“佐证”。但是,无论虎头鱼怎样狡猾、凶狠、骄傲,都逃不过人的“钓竿”,人的办法总是比鱼的办法多!在叙述了老和尚化身为鲻鱼后,作者想到的是:做和尚的有清规戒律,又怎可破了?想破,就脱了一身袈裟嘛。既想成佛,又欲破戒,算是一种敢作敢为的行为,还是将规矩当作了儿戏?乱了规则,也就免不了落个变成鲻鱼的下场。这段思考,就不仅仅是针对鲻鱼了。作者反思“青蟹终究称不了王”的原因:青蟹狂妄可恶,攻击性极强,每一次“蜕变”后,不仅没有洗心革面,反而变本加厉,凶狠残暴,没有王者风范,尽管能横行一时,但不能横行一世,终究逃脱不了被捉、被煮、被吃的命运。成功地从乡村知识场域起飞,实现一种鲜明的批判性,难能可贵。

作者不仅有批判性,也有建设性,通过理想性“憧憬”,希望人类变得更加完善。在叙述了虾姑弹的故事之后,作者突发奇想:借一下虾姑弹的眼睛,用拥有十二个光感器的虾姑弹眼睛,改造人类“低配”的眼睛,并与人类大脑结合起来,成为“举世无双、独一无二的人”。尽管这个“建议”一时难以实现,但作者期望更加健全人性的情感、愿望,不免让人激动。嫦娥奔月不是已经实现了吗?也许有一天,人类的眼睛能够带着十二个光感器。

我们共同期待那一天!

猜你喜欢

刀鱼民间故事民间
让民间故事成为培养幼儿文学想象力的沃土
侠美刀鱼
十只金鸡(彝族民间故事)
高人隐藏在民间
长江刀鱼价格疯涨
春馔妙鱼是江刀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哪双是自己的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