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校报思政育人功能实效性提升路径研究

2017-12-03

长江丛刊 2017年36期
关键词:校报育人学校

马 薇

新媒体时代校报思政育人功能实效性提升路径研究

马 薇

校报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渠道和宣传教育主要阵地,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方针、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在高校发展在新形势下,面对自身局限性和新媒体发展带来的读者群体萎缩、关注度降低等冲击,校报应在转办报“官本位”为“受众本位”、坚持“内容为王”、加强“报网融合”、培养专业队伍等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在创新中不断加强高校校报的思政育人功能。

思政育人 校报 宣传阵地 新媒体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用“五个事关”深度阐述了新闻舆论工作对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与长治久安的极端重要性。新闻舆论工作作为凝聚人心、鼓舞人心的关键,是意识形态斗争最重要的阵地。在新形势下,随着社交媒体软件的发展,电子设备硬件技术的提高,“官方发声,受众接受”的旧的传播格局早已被打破,自媒体时代呈现了人人传播、时时传播、海量传播的新传播结构。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建设的前沿阵地,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始终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校报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渠道和宣传教育主要阵地,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方针、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起着关键作用,然而作为传统宣传媒体,纸媒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重重挑战。2017年以来,半年时间内新闻纸的价格累计上涨125%,给报业发展又带来了新的发展困局。各类网络APP、社交网络等新媒体平台以其更快速及时、更丰富多样、更接地气的网络语言风格吸引了大量的读者纷纷转向使用手机获取新闻资讯。Kindle、IphoneX等电子设备不断革新的技术,使电子屏幕阅读越来越接近于纸墨阅读的体验。新媒体软件功能和电子产品硬件技术的发展都催化了传统纸媒没落的速度。

一、强化“受众意识”,增强校报宣传效果

宣传思想工作应扎根于人民群众,高校校报也应坚持“贴近师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办报原则,着力在“师生需要读什么?想要读什么?喜欢读什么?”等问题上下功夫,扎实做好抓基层、打基础的工作。只有了解读者需求,用师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工作,校报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才得以有效实现,其育人、育德、育心、育美的功能才能得到有效发挥。

新闻传播效果有其客观的衡量标准,不能依凭传播者主观臆想。根据传播学中关于媒介效果与受众关系的研究中,结合受众心理与需求,认为“通过对媒介的积极使用,制约媒介传播。即‘使用和满足说’①”,国内高校校园媒介虽然定位于校内师生及时提供正确舆论导向和权威真实的新闻信息,但在“宣传本位”、“以传者为中心”模式下,较少从受众角度考虑传播什么样的新闻信息,以及以何种方式传播能让受众更便捷地接收到信息。所以即便在校报采写编排到印制发放的过程中,耗费的工作量再大、新闻信息再多,如果少人问津,那也只能是无效、无用的传播,其思想政治宣传教育和舆论导向的作用也就无从发挥。

因此,高校校报的定位创新、理念创新,是校报改革创新的关键也是起点。合理的定位是校报摆脱浓厚的行政化色彩、提高质量、增进亲和力和可读性的第一要务,更是校报在新媒体环境中谋求生存与发展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二、坚持“内容为王”,提高校报育人实效

新闻贵在“真、快、新”,而校报的出版周期多为月刊、半月刊、周刊,这决定了校报中传递的新闻消息往往“慢半拍”。一篇没有可读性的“旧闻”是没有吸引力的,新闻只有被读者阅读,才能发挥其舆论引导作用,所以,校报新闻应做到坚持“内容为王”,加强整体策划。

策划者首先要有全局观念,应对学校每一阶段的重大活动、事件心中有数,树立具有主动性、计划性和前瞻性的报道形式和策划思维,抓住新闻传播时效性。其次,要把握整体策划“三结合”,即将分析读者心理、研究以往报道模式和捕捉“老话题”的新特点结合起来,找到新闻报道的突破点,做到报道选题细、报道角度新、报道手法巧,增强校报的可读性。以整体策划、深度报道的形式,弥补校报出版周期长、时效性不强的不足,有效发挥校报引导舆论、交流信息的重要作用。

在做好全局策划的基础上,要发挥好校报的思政育人功能,内容策划是关键。作为学校宣传教育阵地,应与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相互配合、相互补充,通过结合国家时政信息、社会舆论热点、校园热点事件等进行深度报道,改进老办法,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有效提高校报育人的时效性。

三、探索“报网融合”,搭建校园媒体矩阵

高校校报在创新传播方式方面,应融合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校园媒体,通过多种表现形式、传播方式,扩大读者覆盖度,提高信息传播度,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以技术驱动,通过内容策划、宣传平台、传播技术、话语风格多维度、深层次的融合,建立高校宣传媒体矩阵,充分运用新媒体平台进行多渠道、多端点、多形式的传播。高校校报在坚守内容品质、创新传播方式方面,应融合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校园媒体,通过多种表现形式、传播方式,扩大读者覆盖度,提高信息传播度,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

根据校报不同版面的内容,有针对性的将宣传内容进行分类,通过具有不同特性的媒体平台发布,以达到更具针对性、有效性的传播效果。如,学校改革发展过程中取得的重大进步与成就、独具特色的工作创举与典型经验以及学校在人才培养、招生就业等方面的情况,社会大众比较关注的信息,可以侧重在开放性最强的“广场式”的微博进行发布,有效提高社会公众对学校的了解程度,提高学校美誉度,在社会上树立良好形象,为学校开展与社会、企业合作搭建平台,提供便利;而校园内开展的各项文化活动、师生榜样人物、先进事迹以及学校内新鲜事、热话题等,可侧重在学校官方微信、QQ公众号这类“小圈子、强关系”的圈群化媒体平台进行发布,使信息通过公众号推送、朋友圈群平台分享等方式,利用朋友圈的“黏性”特征,在学校师生“圈子”中进行点对点、点对多的传播与有效投递。通过树立身边“可望又可及”的先进榜样,使师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与熏陶,以此充分发挥校报的育人和舆论导向功能。

四、强化专业素养,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因高校校报肩负着特殊的育人使命,所以,校报编辑人员不仅应具备新闻工作人员基本技能(熟练掌握新闻策划、采写、编辑、版面设计等),更要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过硬的思想品质,时刻牢记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正确的舆论导向。在现有高校校报编辑人员设置模式条件下,除少数独立设置编辑部的高校外,多数为党委宣传部工作人员兼职校报编辑,政治思想觉悟较高,所以,提高校报编辑人员的专业素养重点在于强化他们的新闻采写编评、整体策划能力,此为其一。高校校报编辑队伍一般由宣传部门负责人、宣传干事(教师编辑)、学生记者组成,针对不同层次的人员,应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而且要实现制度化、规范化,保障提供学习、培训机会的同时,建立激励制度,进行“年度新闻评比”、优秀学生记者评选等活动,激发高校新闻宣传工作人员积极性,此为其二。将辅导员、思政课教师以及一些德才兼备的教师纳入校报编辑队伍中,汲取集体智慧的力量,从不同角度实现多方育人,通过校报这一平台,促进学校宣传思想工作队伍、辅导员队伍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有效融合,更能全面提升校报宣传队伍的育人能力,此为其三。

五、结语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者要紧跟趋势,与时俱进,通过对校报的创新定位、增强策划、媒体融合、队伍培养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与创新实践,真正使其发挥起高校党委“喉舌”、学校宣传思想工作主阵地的职责和使命。

注释:

①1974年E·卡茨在其著作《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中首先提出该理论。

[1]《十谈》编写组.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十谈[М].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杨振武.把握好政治家办报的时代要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N].人民日报,2016-3-21.

[3]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报工作的若干意见[Z].教社政[2005]13号.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本文系2017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新形势下高校校报有效发挥宣传舆论主阵地作用的研究》(课题编号:17SKS041)阶段性研究成果。

马薇(1985-),女,吉林长春人,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党委宣传网工部,宣传教育科科长,研究方向:政治学理论、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校报育人学校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借助校报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20年的校报情缘
近代《私立岭南大学校报》足球报道内容剖析
学校推介
高校校报在校园文化中的作用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