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田杉洋:追寻那渐行渐远的记忆

2017-12-02志远天下行

就业与保障 2017年10期
关键词:古田蓝田古民居

古田杉洋:追寻那渐行渐远的记忆

志远天下行

1946年杉洋全景

在福建,人们说起古田,往往会想到的是著名的“古田会议遗址”所在地——龙岩古田。但其实,福建还有一个地方叫古田,是旧制福州府所辖十邑之一,如今是宁德市下辖的一个县。宁德古田建县于唐开元年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悠久历史。这里,风清气顺,物华天宝;这里,钟灵毓秀,人才荟萃,素以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而著称。

古田县地处鹫峰山脉南端,是闽东沿海与闽北山区的过渡地带,境内多山地丘陵。过去,人们从福州去古田,虽然两地距离不是很远,但需翻山越岭,也着实折腾,即便是京台高速的开通,也需要两个小时的路程。2015年6月28日,有着中国最美高铁之称的“合福高铁”全线正式通车,这意味着从福州到古田,只需半个小时就可到达,大大方便了两地的居民,使古田真正成为省会福州的“后花园”。

走访古村古镇,欣赏古建人文,感受传统民俗和品尝当地美食,一直是我喜爱的。这次在合福高铁开通之际,我带队前来宁德采风,第一次来到古田,最吸引我的莫过于杉洋古镇了。

杉洋昔称三阳、蓝田,因“遍地多杉木”改称杉洋。古往今来,杉洋是古田县东部重镇,由于四面罗列群山,中间盆地,地形险要,古称“杉关”。我们虽然在杉洋只逗留了半天,但通过实地察看和当地人的介绍,了解到杉洋确实是一个不同凡响的山村:有着1100多年的历史,走出了90多名进士、2名状元、数位朝廷重臣、一批民族精英……地处偏僻山沟的村庄,有如此悠久的历史和众多杰出人才,恐怕全省不多,闽东罕见,被列为历史文化名村理所当然。

蓝田书院

蓝田书院院内

蓝田书院

提到杉洋,不得不说蓝田书院,南宋理学家朱熹讲学于此,因而这里又有“过化名区”之誉。“理学渊源迥出尘,蓝田过化泽犹新。”在历代杉洋士人心目中,有着千余年历史的蓝田书院因与朱熹的深厚渊源,成为山村的文化地标,占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话说朱熹当年来到古田杉洋讲学,竟是因为避祸。当时因为朱熹多次反对把持朝政权奸的治国之策和陷害忠良的恶举,而遭奸臣将当时声名响亮盛极一时的朱熹理学诬蔑为“邪说”,发动政府和学界进行强烈声讨批判,又下令对朱熹进行追捕剿杀。朱熹最终选择到古田避祸,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古田杉洋有一座声名远播的蓝田书院。

沿着古朴清宁的乡间小道,我们来到了在原遗址上新建的蓝田书院。这里散透着古色古香的气息,整座书院坐南朝北,屋顶马头翘角弯曲,黑瓦白墙色泽分明,墙线错落有致,窗棂楹柱雕镂精湛,用料质地考究,院落古朴典雅大方,迥异于闽派建筑特色,明显展现出古代徽派建筑的征象。

据说,蓝田书院曾经多次修缮,但却在20世纪70年代毁于当地人的一次失火。令人欣慰的是,2011年,蓝田书院的创办人余仁椿的第33代孙余云辉博士出资重建了这座韵味十足的书院。院内署名“晦翁”(即朱熹)的“蓝田书院”题刻,依然笔力遒劲,散发清香。现今遗留下来的“引月”及署名“茶仙”四字,就是朱熹笔迹。

魁星阁

妙墨泉

杉洋古民居

走进这座崭新的“蓝田书院”,虽已过千年,却依稀能够感觉到那抑扬顿挫的琅琅书声随风飘出。当年朱熹曾两度来到这个宜教宜居的地方讲学,他的理学思想犹如星火般呈燎原之势,许多读书人寄志青云,蓝田书院因此名耀八闽,古田杉洋也有了“先贤过化”之地的美誉。如今,有着千年历史的八闽最早的书院之一——蓝田书院,在历经风雨飘摇之后,重焕异彩,正式开班讲学,成为向青少年传授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地。

杉洋古城墙

杉洋村不大,却有着一座长长的城墙。墙为石砌,始筑于明弘治年间,清咸丰年间重修,城设八门,纵横各380多米,城上有楼,置炮台五座,护以女墙。如此壮观的“长城”只有在县城或要塞才有,杉洋乃偏远山村,突兀而起这么一道巍峨城墙,实属罕见。这是古田县除县城外唯一一座城池,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山乡僻壤也是少有,故被称为“山乡第一城”。可见,明清时期杉洋曾是古田县大东山区的驻防重镇。如今城墙虽大部毁殃,只留残垣断壁,然“四姓八境”的传统街巷格局至今仍保存十分完整。

杉洋古民居

走进杉洋纵横交错的街巷,可以看到许多高墙深院、华堂敞厅、粉壁雕梁、装饰考究的古民居。这些古民居多建于明清,也有建于民国和新中国成立后的,均为砖(土)木结构的传统风格。杉洋全村还有200多座古民宅,每座都有一个散发出浓浓文化味的堂号、厝名,其中明代的古宅有时思堂、三房厝、旗杆厝等十三座,清代的古宅有聚德堂、姑娘厝等。随着居住在这些古民居里的乡民们到外地谋生发展,它们逐渐颓败了。然而,任何一个走进这些古民居的外人,还是依然会被建筑的精美和文化的气息而震撼。

余为亨故居(光远堂、光迪堂)

在杉洋仅存的一小段古城墙遗址上,有一座门楹上挂着“余为亨故居”匾额的清代建筑。这是杉洋境内极其少见的双堂并建的清代建筑,左右两侧分筑光远堂和光迪堂,两厅堂之间留有一个通道,如今用一道木门临时隔开。两堂基本保留了古代的规模和造型,建筑风格精巧雅致,飞瓦重檐,雕梁画栋。房屋是两进结构,分厅堂、正房、厢房,中有天井,用于通风、采光。院落整洁,绿植茂盛。堂前两侧摆放着若干古色椅子,屋内楹联琳琅满目,其内容多为弘扬传统、传播祖训,文字隽永,道理明白,子孙潜移默化中受到教益。但不可避免的是,那曾经雕花的窗棂已破损不堪,那雅致的香闺也已挂满蛛网……我们只能从使用两三百年来从没换过的青铜大门门环、门锁上,以及厅堂里挂着的“光远堂”、“光迪堂”等字迹深刻、清晰的牌匾上,窥见远古人们的匠心。流年似水,那些古人的谈笑都已沉寂,但隐约间,古宅子内还激荡着当年的或豪迈或富贵的气象。

在光迪堂里,我们正巧碰见余为亨第六代后人余小雄。他对于我们的突然“造访”极为热情,不仅主动拿出杉洋老照片和旧地图,为我们介绍杉洋古镇的人文历史,同时还把他珍藏的清末民国至解放初期的各种信笺、告示、执照、地契等给我们欣赏。余小雄说,平时这些东西他一般不轻意示人,因见我们一行人对此饶有兴致,他才乐意分享!临别前,他还带我们参观了他的工作室——一间传统的匾额雕刻作坊。余小雄说,他正在努力将光迪堂打造成杉洋古镇历史文化展示中心,由此可见,余小雄在杉洋人文方面的积淀,是一种可贵的古文化觉醒,也是一种有目的的文化寻踪意识,更是一种热爱家乡的表现。

余为亨故居

八角楼

邻天阁(八角楼)

八角楼是余小雄为我们着重推荐的一幢古建筑。原以为是一幢八角的阁楼,但找到之后,却发现是一座单座三层木构重檐四坡顶建筑,不过建筑本身倒是蛮壮观,只是因为年代久远,未经大规模维修,略显破败。

八角楼原名“邻天阁”,是清初余胤永鼎建的宴宾楼,坐东北朝西南,进深十一柱,面阔三间,通高约七米,邻天阁头拱方正规整,整体朴实大方,具有典型清初建筑风格。据传,耿精忠的谋士“米仙”在反清失败后曾流落杉洋,藏匿阁中,事情败露后,余胤永远走他方,邻天阁转售他姓。

天一堂

与杉洋古民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连片建于清末时期的西洋建筑群,这些建筑群包括教堂、医院、学校、宿舍等,青砖黛瓦,清新典雅。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天一堂”,这是由英国传教士在杉洋设的基督教教堂,廊顶建有钟楼,内窗门镶嵌五彩玻璃,华丽辉煌。

天一堂

猜你喜欢

古田蓝田古民居
古田镇
王蓝田性急
古民居保护方法及举措
——以安徽蚌埠“湖上升明月”项目为例
我蓝田
蓝田日月
我们从古田再出发
本质直观传统古民居“燕尾翘脊”筑造意涵(下)
古田,心灵的沃土
本质直观传统古民居“燕尾翘脊”筑造意涵(上)
古田“鱼宴”“有机”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