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盆底重建手术的作用

2017-12-01赵涵赵晓宁

西部论丛 2017年8期
关键词:重建盆底手术

赵涵 赵晓宁

摘 要:随着腹腔镜技术的飞速发展,腹腔镜辅助Miles术已逐步替代传统开腹手术。同传统开腹手术相比,该手术方式具有腹部切口美观、创伤小、术后胃肠道的功能恢复快等优点。

关键词:盆底 重建 手术

1.目前常见盆底重建方法及优缺点对比

(1)臀大肌皮瓣修补:手术过程中,术者需与整形科医师合作,完成盆底腹膜修补。臀大肌皮瓣的氧供和血运均非常好,被认为可以填塞死腔,同时可以促进局部组织的愈合,特别适合于那些放疗后患者(盆底缺损较大且组织损伤重),而且不需要其他人工材料。研究证实,与直接缝合盆底腹膜相比,臀大肌皮瓣修复腹腔镜辅助Miles术后的盆底缺损能够显著降低术后会阴部脓肿、会阴部切口裂开、盆腔积液的发生率。

(2)腹腔镜下直接缝合盆底腹膜: 目前,在传统的开腹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中,直接缝合是盆底修复的最常用的方法。结合国内的情况,生物补片修补及臀大肌皮瓣修补均难以在临床上广泛运用,部分学者提出了在腹腔镜下直接缝合盆底腹膜完成重建的想法。

具体手术方式为:在完成会阴部缝合后,先于盆底放置1枚橡胶管做引流,采用2“0”Quill线自腹膜返折与骶骨岬连线中点处盆底筋膜(两侧游离断缘)进针,先单纯连续自中点向两侧方向进行缝合,后再将两侧缝线折返连续缝合至起点,采用不吸收Hemolock夹先夹闭两根缝线,再行两线打结。该方法明显节约了重建盆底腹膜的手术时间,而且疗效确切。

(4)大网膜填塞法:对于那些术中探查发现盆底腹膜和小肠粘连较重,腹膜纤维化明显,局部缺损较大的患者,可以采用大网膜填塞的方法完成盆底腹膜重建。具体方法为:根据患者的大网膜解剖情况,选择带蒂大网膜修补盆底腹膜或者用带蒂大网膜单纯填塞骶前腔。

2.腹腔镜下盆底腹膜直接缝合适应症及常见并发症

作为最具推广价值的重建盆底腹膜的方法,腹腔镜下直接缝合因其操作快捷,多数患者易于接受。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并不是所有患者均适合在腹腔镜下缝合盆底腹膜。部分患者,尤其是那些体格肥胖的患者,其盆底腹膜比较肥厚。对于部分曾经接受过术前放疗的患者,无论术中发现残存腹膜的多少,均不适宜直接镜下缝合腹膜。强行缝合只会导致腹膜撕裂,而且无法确保缝合牢靠。若条件允许,在征求患者同意后,术中可采用不缝合盆底腹膜,或者用生物补片修补。这种做法可以节省手术时间,也达到关闭盆底的目的。

3.盆底解剖学基础及关闭盆底的意义:

关闭盆底的意义:盆底是人体天然的屏障之一。关闭盆底,使其恢复到生理状态可使腔与盆底创面充分隔离。本次研究数据表明:关闭和不关闭盆底虽然在术后会阴部感染、切口裂开等短期并发症、在术后总的住院时间方面无显著差异,但盆底重建仍有以下优势:(1)腹腔镜辅助Miles术后会阴部切口易于感染。会阴部伤口周围细菌容易逆行感染到腹腔器官,行盆底关闭后可以隔绝盆底和腹腔的联系。这种情况下,会阴部伤口如果发生感染也不会逆行造成腹腔感染,避免了术后盆腔脓肿行成的可能性。(2)低位直肠癌容易发生局部浸润及转移,术后此类患者常需要行新辅助放疗。临床中,我们发现很多患者接受术后放疗后会出现放射性肠炎。导致这种现象主要因为肠管多次受到射线照射所致,如果不关闭盆底,放疗时肠管必将坠入盆腔,经过射线的多次照射,易于形成放疗性肠炎。关闭盆底后,肠管可在腹腔内活动,腹腔内放射面积明显缩小。患者接受放射性治疗时,同一肠管不会得到多次照射,能够有效降低患者术后发生放射性肠炎的概率。(3)盆底重建可以防止小肠移位,这就降低了小肠与手术创面接触的概率,减轻了腹腔内粘连,进一步降低粘连性肠梗阻发生率,有利于患者康复,降低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4.近年来腹腔镜辅助Miles术已作为低位直肠癌常规手术方式推广应用

但因腹腔镜Miles术中行盆底重建对主刀医生缝合技术要求高、缝合难度大、缝合时间长,现大多数外科医师术中并未常规行盆底关闭,这有悖于开腹手术的原则。临床工作中,我们总结发现腹腔镜下用Quill线关闭盆底,可以达到与开腹手术关闭一样的效果,同时又有微创的优势,对病人有双重的效果。在我科行腹腔镜辅助Miles术中,在保证TME原则的前提下,术中注意尽可能的保留直肠两侧,为之后盆底重建创造条件。

Quill线的出现较好地解决了腹腔镜下打结的难题,显著提高了在腹腔镜下缝合的效率。缝线具有的自带倒钩特点,使其在组织内可起到单向锚定作用,在每次缝合过后收紧缝线时线不会出现回缩,从本观察结果看, 使用双向倒刺可吸收线(Quill线)在腹腔镜下Miles术中关闭盆底切实可行,手术难度降低,缩短了缝合重建盆底的时间。关闭盆底后,小肠无法坠入盆底,减少了术后患者接受放疗对小肠的影响。术后肠梗阻、放疗性肠炎等并发症的的发生率明显降低。

5.腹腔镜辅助Miles术中直接缝合盆底适应症

腹腔镜辅助Miles术中,完成会阴部手术后,用Quill线直接缝合残留以完成盆底重建。该方法操作方法简单,并不延长手术时间,患者易于接受。但临床工作中,并不是所有患者均能在腹腔镜下直接缝合残留。外科医生常需要在综合考虑患者个体情况下,制定最佳的重建方式。对于以下三种患者不宜直接缝合盆底:(1)肥胖的患者,这部分患者的肥厚。手术过程中解剖直肠系膜时,可造成直肠两侧盆底缺损较大,无法缝合。(2)术中发现肿瘤侵犯盆底,盆底游离过多的患者,这部分患者缝合时张力过大,不易缝合。对于这三部分患者,可釆用不缝合或生物材料补片修补。

6.盆底关闭的技术总结

在回顾性研究国内外在盆底重建方面的报道后,结合我院在腹腔镜辅助Miles中开展的盆底重建的临床经验,现总结出以下腹腔镜下关闭盆底的注意事项:(1)骶骨岬附近的缝合因两侧相距较远,因此要求术者应注意切开直肠两侧时, 在不影响肿瘤根治原则的情况下;(2)缝合时针距为1cm,如针距过大,小肠可掉入其中发生盆底嵌顿性内疝,边距以0.5cm间隔为宜。若边距过小,可能会出现撕裂造成强度降低;(3)缝合两侧断缘时,尽可能远离盆壁组织或解剖层次分辩清晰,以避免误傷损输尿管。

参考文献

[1] 池畔. 膜解剖指导下的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 [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6,19(10):1088-1089.

[2] 黄祥魁.腹腔镜和开腹手术治疗结肠癌的临床效果比较[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1):64-65.

[3] 敖睿,卢铀.放射性肠炎发生机理最新研究进展[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09(02)

猜你喜欢

重建盆底手术
盆底肌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自然分娩后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观察
产后盆底康复护理干预对盆底肌肌力的影响
盆底肌生物电刺激在产妇盆底肌松弛护理中的应用
盆底康复治疗仪联合盆底肌肉锻炼治疗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效果分析
手术衣为什么是绿色的
关节镜下腓骨长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研究
用镜头“重建”徽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