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建筑的模糊空间研究

2017-12-01崔思璐

西部论丛 2017年8期
关键词:空间

崔思璐

摘 要:分析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空间的模糊性特征,阐明了模糊美的表现形式,即虚实相生、流动性和复合空间,并将这种模糊美的根源归结为中国传统的建筑空间观念和认知方式。

关键词:中国传统建筑文化 模糊 空间

一、引言

中国传统住宅建筑是在人在适应自然环境过程中随着地理环境的不同而演变出了不同的空间形态特点,像徽式住宅的正厅,北京四合院的柱廊,苗族,壮族住宅中高高挑出的屋檐等,无不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与共生思想观点相契合。中国传统室内空间的形态独特,是一种具有极强生命力的独特空间形式。中国传统建筑是木构架结构,大屋顶,侧廊,如此便产生了檐下空间,即模糊空间。这种空间同样影响了其室内的空间布局。将这些原本在中国传统住宅中存在的模糊空间形态置于共生思想的视野下进行分析与思考,将会给以传统住宅建筑模糊空间形态以新的解读。

二、中国传统建筑模糊空间概念

传统建筑是指近代、近现代之前的供家庭居住使用的建筑。模糊空间则是指“灰空间、中间领域,功能上不定性且具有双重或多重意义的空间。”模糊空间类型多种多样,住宅建筑空间上的半围合,会造成所谓的功能上、空间属性上的不确定性,造成了住宅建筑的“半空间”,而正是这些半空间带给人们对空间上使用的灵活性、随意性。模糊空间就是平衡中的灵活(随意)过渡空间,该空问的实质就是功能复合,精髓就是“无为”。举个最易懂的例子,苏州留园里的入口走廊,迂回曲折,在作为交通作用的同时也起到了加深空间意境的作用,这就是典型的模糊空间的一种。中国传统的庭院空间和一些民居聚落中甚至于古代的城市和帝王的陵墓到处都能看到这种模糊空间的影子,模糊空间可以说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灵魂和精神之所在。

模糊空间自古就有,但这一概念是先由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提出来的,他凭借对本民族文化的深刻理解,把模糊性和模糊空间提高到了文化与哲学的高度上。

三、中国传统建筑模糊空间形态类型

中国传统建筑有着大量的柱廊、门廊、檐下空间等,例如北京四合院的柱廊、徽州民居的门廊、福州三坊七巷民居的檐廊、壮族干栏式住宅的檐下空间等等都是我们所常见的传统建筑的模糊空间类型,是处于对立关系的室内与室外的共通项、中间领域,是由于建筑与自然的共生而产生的。中国传统建筑的模糊空間不仅仅有着因为室内与室外对立而产生的模糊性还有着人类因为长期社会实践劳动下产生的更为细致的区分,比如将空间分为过道与会客空间的屏风产生了功能与功能之间的模糊性,将空间分为就寝空间与起居空间的落地罩而产生的私密与半私密之间的模糊性,更有像壮族传统住宅的承担着多种功能与意义的檐下空间等等。中国传统建筑空间因为空间界面围合的不同程度而产生了多种形式的半围合空间,其多义性的空间是人们长期劳动实践的结果体现了古人对空间使用的灵活性。

四、中国传统建筑模糊空间构成分析

中国传统建筑有着多种形式的柱廊空间与檐下空间,是彼此对立的室内与室外的中间领域,成为室内与室外两者对立关系中的共通项、共同规则,柱廊及檐下成为共同规则的外部表现形式,室内和室外空间则形成了室内与室外对立双方间彼此的“圣域”。随着城市与现代生活方式的迅发展,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也面临着继承和超越.目前对传统建筑的研究大多仅仅停留在建筑形式与装饰构件的研究层面,而环境行为学虽然有对于人的行为与环境及空间关系的探索,仍然需要对具体的不同空间类型与人的行为心理的关系进行分析.从空间分析的角度去了解人的行为,模糊空间使用者运动状态及使用功能进行分析,基于人的运动状态将模糊空间分为动态模糊空间、静态模糊空间及复合模糊空间;基于使用功能将模糊空间分为过渡性质的模糊空间、作为主功能的模糊空间及可转化为封闭空间的模糊空。

人们对于室内与室外空间的需要则使共生思想下的建筑内部与外部的共生得以成立,相反使共生成立的条件中的中间领域又反过来成为共生的特征。可以看出柱廊空间与檐下空间是中国传统住宅建筑中共生思想表现的重要表现特征。

五、总结

对中国传统建筑模糊空间设计的探析是站在新时代思想理论的角度给以中国传统住宅建筑模糊空间以新的解读,中国传统住宅建筑模糊空间的两义、多义性的高度契合有助于对传统模糊空间系统化的分析、总结,为当下建筑设计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参考文献

[1] 陆海鹏.模糊空间的研究及对现代启示[D].重庆大学,2005.

[2] 蔡攀.模糊空间在幼儿园空间中利用的意义[J].大众文艺(理论);2008年03.

[3] 王亮;戚余蓉.“模糊空间”的空间[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年20期.

猜你喜欢

空间
创享空间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日常
创享空间
游戏空间
静谧空间
空间碰碰车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