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游记》的传播与经典化的形成

2017-12-01王路尧

西部论丛 2017年8期
关键词:西游记

王路尧

摘 要:《西游记》自明代创作以来便凭借其独有的神魔小说魅力赢得社会各个阶层受众的喜爱,时至今日也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影响着当代人的文学审美追求。本文从高中生视角出发,分析了《西游记》的多种传播渠道,并围绕依托宗教开启经典化征程与借助影视创作延续经典化传承等两个角度入手,探讨了《西游记》经典化的形成历程,以期为经典文学的传承与研究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西游记 传播渠道 经典化

引 言

自明代中叶起,《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前往西天取经的故事结构便已经初步定型,此后的諸多版本虽经删减修订而各有差异,但整体来看在内容层面仍然坚持同一主题。在《西游记》传播的过程中,明代繁简本与清代简本已经被今天的百回本所取代,成为现如今我们阅读的主要文本依托。

一、《西游记》的多种传播渠道

(一)依托通俗小说传播

通俗小说自明代中叶起进入到繁荣发展时期,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可以发现明代所刊行的有关《西游记》的文本便已经多达6种,成为当时明代书坊刊刻量最大的一部小说。清代书坊刊刻的数量进一步增多,仅仅在乾隆年间便进行了7次刊刻,同时《西游记》在租赁市场上也广泛流通,进一步加剧了其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广泛流通,由此可见《西游记》在当时的畅销与影响力,随着明清时期通俗小说的流行获得了长远的传播与发展。

(二)依托戏曲传播

随着通俗小说的流行,《西游记》也逐渐受到了戏曲行业的关注,从明清两代宫廷演戏中便可以看出《西游记》依托戏曲形式获得了广泛传播。据史料记载,康熙曾因不满宫廷所演出的《西游记》剧本,认为其过于俗气,所以专下圣旨责令将剧本进行修改;光绪年间为贺慈禧诞辰排演的《水帘洞》、《盘丝洞》等多出戏剧,这些戏剧都取材于《西游记》中的经典情节。除宫廷戏剧之外,《西游记》也在民间戏曲创作中获得了广泛的推崇,例如《江流记》、《金钱豹》等传奇剧本都沿袭了《西游记》中的重要故事情节,对于社会民众发挥了小说的教育作用,在民间受众范围极广、影响日趋深远。

(三)依托讲唱艺术传播

在通俗小说、戏剧的基础上,《西游记》也随着讲唱文学在民间获得了广泛的传播。其中以清代为代表,晚清时期天桥底下评书艺人安太和凭借活灵活现扮演孙悟空这一技艺博得了“猴儿安”的称号,他不仅仅将《西游记》的故事情节进行了生动的刻画,也将其中蕴含的哲理向民众进行传播、渗透,使民众广受感染,进一步促进了《西游记》的经典化传播,奠定了其在文学史与社会民众之间的独特地位[1]。与此同时,《西游记》还伴随鼓词这种独特的曲艺形式获得了广泛的传播,对于解放时期的民间艺人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孕育了“大鼓书”的雏形,在社会各个阶层中奠定了稳固的群众基础。

二、《西游记》经典化的形成历程

(一)依托宗教传教开启经典化征程

自明代中叶起,《西游记》的传播便与宗教发展产生了密不可分的关系,其中以明末清初的全真教作为代表,为《西游记》增添了浓厚的道教色彩。据当时传言,《西游记》的创作者即为全真教丘处机,这一传言影响深远,加之《西游记》中蕴含着丰富的道教传奇色彩,也使得道士的修道热情得到了空前的高涨,试图将《西游记》作为传教的理论基础,参与到《西游记》的点评与阐释中,赋予了《西游记》传奇色彩与丰富的寓言象征意味。例如道教悟一子陈士斌所创作的《西游真诠》、清代张含章所创作的《通易西游正旨》等都为《西游记》的经典化贡献了强有力的助推[2]。

从明清通俗小说发展角度进行分析,由于明清统治者在意识形态层面的苛刻束缚,导致当时的通俗小说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例如《水浒传》、《金瓶梅》等作品都遭到了禁毁,对于经典文学的传播造成了毁灭式的打击。然而道教在此次活动中的介入却为《西游记》的传承与经典化贡献了强大的助推力,当时的道士大肆宣扬《西游记》是道教的哲理著作,从其内容与情节中挖掘了道教的文化价值与哲理意蕴,这也就导致当时明清政府出于对宗教的敬畏而缓解了对《西游记》的施压。同时当时的朝廷言令禁止戏剧的传播,为有效安抚百姓,就肯定了《西游记》作为小说的合法地位,进一步为《西游记》的经典化征程贡献了积极的保护作用。

(二)借助影视创作延续经典化传承

自《西游记》创作以来便一直受到了戏曲界的青睐,其语言幽默诙谐、故事情节丰富曲折,人物塑造也活灵活现、跃然纸上,使得历代百姓无论文化水平高低都能够借助阅读文本或倾听讲说而了解到《西游记》的情节和内容,使其受众面积极为广阔。《西游记》凭借其人物创作的优势而广受当代影视创作行业的好评,例如86版《西游记》凭借六小龄童对孙悟空出神入化的演绎影响了80、90甚至00后的童年记忆,时至今天仍然常出现在暑假各大卫视荧幕中;港产电影《大话西游》也凭借其无厘头、幽默的方式戏谑权威、挑战传统,成为电影史上的一大经典作品。在当代社会,《西游记》依托影视创作延续了经典化传承,相信未来也会跟随我国影视行业的发展而不断创新,继续其经典化征程。

结 论

总而言之,《西游记》这部经典文学作品传承至今天已经历了千余年的漫长岁月,《西游记》的传播离不开通俗小说、戏曲与讲唱艺术的发展,小说的经典化也离不开宗教人士和当代影视产业的助推,虽然师徒四人的西游之旅早已结束,但他们带给后人的影响还会代代传承、历久弥新。

参考文献

[1] 李建武,辛雅静,LIJian-wu,等.论《西游记》400年经典化过程中的坐标轴[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3,28,(1):33-38.

[2] 蒋一鸿.《西游记》的传播与经典化的形成[J].中文信息,2017,(1).

猜你喜欢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中毒记
西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