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维导图在小学国画欣赏课教学中的运用

2017-11-30国光

中国教师 2017年22期
关键词:气泡国画赏析

国光

自2016年12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颁布,美术课程标准修订组经过周密思考和细致研讨,提出了美术学科特质的“学科核心素养”——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在五大核心素养中,“图像识读”和“美术表现”是中小学学生学习美术后所要形成的基础素养。小学美术“欣赏·评述”领域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对图像的感受与认识能力,同时在“读图时代”使学生学会选择、辨析和解读现实生活中的视觉文化现象和信息。

笔者从“欣赏·评述”领域入手,尝试运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对小学国画欣赏教学进行研究及实践。思维导图是英国著名心理学家安东尼·博赞在20世纪60年代发明的可视化组织性思维技术工具。这种技术将词汇、图形、数字、逻辑、节奏、色彩等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元素综合运用于带顺序标号的、形似人的大脑神经的树状结构图,形象地表现人对某一事物的具体的思维过程。思维导图的八大图示法见图1。

思维导图(八大图示法)可以让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简单到可以在一张纸上画出来,让你一下子看到问题的全部。它的另一个优势是随着问题的发展,你可以轻松地在原有的基础上对问题加以延伸。依据这些优点,笔者从小学国画欣赏教学中的多个维度进行实践探索,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提高思维品质,并将课堂知识碎片有逻辑的进行总结与提升,进而使学生提高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图像识读”能力。

以《人民和总理》一课为例,笔者谈谈如何将思维导图运用在小学国画欣赏课教学中。

一、以“圆圈图”激发联想

在导入新课的部分,笔者让学生在同一课件上欣赏周思聪三个不同时期的艺术作品,问这三幅水墨画有什么联系。学生在不了解欣赏内容时,往往会猜测答案。猜测也是一种欣赏美术的教学方法,它能使学生们在猜测中提升对欣赏内容的探究的兴趣。当教师揭示答案——三幅不同风格的作品出自同一作者时,学生对作者及作品又是陌生的,马上有了想了解作家及作品的好奇心与愿望。

结合学生们的好奇心理,笔者把思维导图八大图示法中的“圆圈图”运用这一环节的学习活动中。“圆圈图”中间的小圈圈表示一个主题,外面的大圈圈可以去填画任何跟主题有关的东西(见图2)。这幅图可用于联想,让学生由主题进行发散,训练学生思维的广度;亦可以在某种情境下用于定义某一问题,为分析问题做准备。圆圈图是比较松散的一种图,很适合小学生。

进一步,笔者利用思维导图的“圈圈图”,以小组学习的合作学习形式进行教学活动,让学生把与作者相关的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写在圈圈图中(学生所写内容有:家庭背景、兴趣爱好、作品风格等),进而让学生开启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小组学习的形式既能找出学生共同关心的问题,又避免了学生与学生之间探究问题出现重复这一问题,同时还能使教师一目了然地了解了学生的所知所想,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以“气泡图”发散思维

在欣赏《人民与总理》作品过程中,需要指导学生掌握欣赏绘画作品的方法,因为单单欣赏一幅作品对于学生而言是没有什么作用的,但是教会学生从哪些视角来欣赏国画,对于提高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图像识读”能力是很重要的,乃至对学生今后欣赏各类绘画作品也是有所帮助的。

在这一个环节,我利用思维导图八大图示法中的“气泡图”(见图3)作为媒介让学生做交流活动。“气泡图”是八种图示里面最有意思的一种,有一个中心主题,然后用线段发散出很多气泡,每个气泡是一个创意,都和中心点有关联。气泡图的好处是可以让学生不断地发散思维,因为它希望可以增加更多的泡泡,但同时也提醒学生不要跑得太远,因为你所想的东西是需要跟中心点有关联的。

笔者让学生交流“水墨作品应从几个方面分析”。学生通过在小组合作中的学习交流基本能够厘清自己想从哪几方面欣赏画作的一个赏析思路,如线条、色彩、风格、内容等方面,并在“气泡图”中呈现出来(见图4)。众人都朝一个方向思考,想的都是一件事情,这样既便于思考,也便于交流,关键是有益于在一个方向上把问题看深、看透。

三、以“双气泡图”辨析异同

当学生有了感知基础,教师就要设计分层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精读”作品,分析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挖掘造型色彩语言及深入领悟作品内涵,进而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同时培养其语言表述能力和逻辑性。

笔者设计了6个问题:1.从画面的安排上分析,近、中、远景给我们观者什么信息?2.从画面上看,总理不在中心,但他却是画面的中心,为什么?3.请你选择画中的一个人物形象,对他(她)(外貌、动作、表情)进行描述,请同学猜出他的位置。4.从国画的基础表现语言上分析。5.从色彩上分析“红色”的寓意。6.从中国画特有的题款上又观者什么信息?

第1个问题引导学生从近、中、远景的角度再次观察画面,推镜头一样层层递进地把学生引入画境,更能让学生了解到今后在欣赏国画时应该从何入手。第2至第5个问题,学生根据问题分析总理在画面的位置、人们的神情、色彩的运用,然后围绕问题进行大胆的评述,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表达出来。同时能欣赏感悟到水墨人物画中人物刻画的精致、笔墨的灵活变化,以及国画中借物言志、借物抒情的作品内涵。

第6个问题,学生根据问题分析能体会到中国画的题款是画面的重要组成的一部分,它更能给欣赏者提供更多的信息资料。但现今学生和老师对书法认知的陌生,往往会忽略欣赏题款的这一环节。

通过教师引领赏析的学习活动,学生已知道了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对一幅国画作品进行有逻辑性的梳理赏析,而下一环节赏析“周思聪变形期”的作品,则是迁移知识与巩固学习的过程。在此环节,笔者选择了思维导图八大图示法中的“双气泡图”。“双气泡图”(见图5)可以用来比较事物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图5

笔者用《矿工图》与《人民和总理》这一写实作品作对比,让学生找出相同和不同的表现方法。学生会用前面所学到的知识来对两幅国画作一知识的验证,在找出画面的共性后,进而探究画面的不同点,从中找出其表现方法的不同,对周思聪“变形期”作品做进一步的认知及探究。再通過用思维导图中“双气泡图”为呈现形式的小组自主探究“赏析答卷”做交流。通过学生层次清晰的交流,教师能够清楚地看到学生的思维线路及其学生的学习的效果。

在最后赏析“周思聪抒情期”作品《荷花系列》的教学活动时,笔者发挥学生个人能动性,让学生用平时所常用的思维导图总结画家一生不同时期作品的风格变化及对其创作与人生的感悟。学生把自己制作的思维导图与同学做互动交流,使其他学生能了解自已对画家一生不同时期作品的风格变化及人生的认知,同时也提高了每位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身的学习价值。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给学生一个好的思维模式,比给他知识更重要。慢慢的,学生们会发现思维导图是欣赏国画的一个非常好的思维工具,进而让思维导图成为学生在美术核心素养中“图像识读”能力上的思维习惯。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肖佳晓

xiaojx@zgjszz.cnendprint

猜你喜欢

气泡国画赏析
国画《鲦鱼》
国画《鲿》
SIAU诗杭便携式气泡水杯
冒泡的可乐
《难忘岁月》(国画)
冰冻气泡
步辇图赏析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
国画等
奇妙的气泡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