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本背景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2017-11-30邵枝青刘红霞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7年11期
关键词:母鸡诗意课文

邵枝青 刘红霞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目标”中提出,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笔者认为,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文本展开对话,在自主阅读和探究中经历学习的全过程,学生才能真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一、营造个性发展氛围,抓住学生兴趣点

如果说生本教育是对学生主体“学”的肯定,兴趣就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打开学生学习能力的一扇门。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热情,使其参与到阅读教学的活动中来,形成一个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互相影响、多方互动的课堂,在这个过程中进行平等沟通、互相学习,在合作的环境之中,师生之间共同营造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创建学生自己的课堂。

如《“红领巾”真好》这篇课文,“一块布料三角样,颜色鲜红真漂亮,少先队员才能有,每天佩戴不要忘。”猜猜这是什么?同样也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板书课题后,还可以引导学生提出疑惑:这篇课文的题目跟以往的有什么不同?“红领巾”为什么要加引号?在质疑问难中把儿童天生具有的好奇心和探索“秘密”的能力调动起来,激发了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

二、注重个性阅读理解,激发学生情感体验

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面对相同的课文,每个学生对其理解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阅读中的文本教学,还应该听取学生真实的声音,放手让学生去构建和组织课堂,自己去解读文本,通过学生间的讨论进行思想碰撞。教师不应以“标准答案”去影响学生的阅读感悟,而应该注重个性化阅读,深入分析学生独特的答案,及时调整已经准备好的教学模式。

《母鸡》这篇课文可以根据老舍先生对母鸡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态度把课文分为两部分。因此,笔者设计的问题是:作者一向都很讨厌母鸡,为什么后来不敢再讨厌母鸡了呢?这样提问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要学生找准第八自然段,然后教给学生读、划、思、说、议的学习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抛出另一个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问题:“不动笔墨不读书,悄悄拿起你的笔划出最让你感动的句子或者关键词。思考你划的词或句表现了母鸡怎样的品质。”把阅读、理解、感悟、品味留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语文的主人,把点拨、启发、引导、激励留给教师,让教师真正为学生服务。

三、构建个性阅读方法,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如果说师本教育是“授之以鱼”,那么生本教育则是“授之以渔”。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语文知识的教学与生活、自然有机融合在一起,同时还必须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及其他学科的知识有机融合起来,把课堂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生活中,或在生活中印证课堂所学内容。

如古诗文《望天门山》的教学,笔者一改过去古诗教学由教师牵引着学生逐字逐句串讲诗意的传统做法,这样设计教学环节: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而《望天门山》却是一句一个画面,老师想把它画下来,可是却不明白诗意,你有什么好办法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意呢?有的学生说:“可以看注释。”有的学生说:“可以通过多读来理解诗意。”有的学生说:“不明白的还可以查字典或问老师。”……笔者随机板书:看、读、问、查,随即请学生通过“看、读、问、查”的方法分組学习古诗。就这样放手让学生分组自学,然后学生汇报“读懂了什么”,师生共同讨论,互相补充。对于学生没有弄懂的问题,继续质疑,启发学生共同探讨。这种设计,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一位教育家说过:“让课堂成为师生精神的天堂,那么学生在课堂上是自由的、快乐的、美好的、充实的!”试想,一场以学生为主角的课堂,其质量是可想而知的,学生个性的张扬,教师人格的魅力都会融合在课堂内,形成独有的特色。

(作者单位:汉川市仙女山街道办事处第一小学)

责任编辑 刘玉琴endprint

猜你喜欢

母鸡诗意课文
诗意地栖居
母鸡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母鸡下蛋
背课文的小偷
母鸡
被耽搁的诗意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