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滩的河蚌里无珍珠

2017-11-30王峰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7年11期
关键词:孔乙己笔者小说

王峰

《孔乙己》是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的一篇小说。作者通过对孔乙己悲惨一生的描写,一方面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下层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有力地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另一方面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一般群众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状态,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使读者从一个侧面认识了封建社会的腐朽与黑暗。文章看似平常,却意蕴丰富,值得细细品味。

在一次全镇“一师一优课”活动中,笔者抽到的题目就是《孔乙己》。当时距离赛课时间只有3小时,所以笔者采用了最简单的方式来备课:从小说的三要素入手,把平日收集到的材料加以整合,设计出“读文本,知情节——品文章,析人物——研读经典片段,悟主旨”三个版块。

乍一看,这样的设计合情合理,因为它既符合小说教学目标,扣住了小说的要素,教学环节又层层深入,并有主题探究延伸。真正登台试讲之后才发现,如此的设计充其量只是“走走过场”,无任何新意。课后,专家和同事的建议和质问给笔者泼了一盆冷水,原以为这样的“板块构造”能很好地解决教学环节衔接的问题,殊不知它却暴露了笔者过重的“匠心”和对文本的肤浅解读。

正所谓“奔跑的路上无风景”,因为笔者心里总是想着下一个教学内容,所以在教学中就急匆匆地切换幻灯片,以致小说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感和文章的关键细节等,都没来得及细细品读,最后竟将这篇小说上得不伦不类,语文味荡然无存。

仔细想想,所谓“板块构造法”恰恰是许多教师用来掩饰自己粗浅解读文本的一种“障眼法”,因为它便于操作,不用担心下一个环节该怎么做。如此的教学,学生究竟有何收获,教师往往并未关注。

意识到这一点后,笔者静下心来研读课文。当读到第三遍时,笔者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课文中多次写到了人们的“笑”,如咸亨酒店小伙计的笑、孩子们的笑、众人的笑。这一意外发现让笔者惊喜不已,于是有了新的教学思路。笔者抓住“笑”这个牵引教学的牛鼻子,生成了如下教学设计:概括“笑”点——辨识“笑”脸——深思“笑”意——品味“笑”法——反思“笑”脸。

在第二次教学时,一开篇,笔者让学生快速读完课文后,从“笑”字入手,思考“孔乙己可笑吗”,并让学生从文中找有关“笑”的句子,看看是谁在“笑”?为什么“笑”?“笑”谁?“笑”的背后有何深意?这一引导,课堂竟炸开了锅。学生积极去文中找,并对“笑”的句子归纳分类:有笑孔乙己的,也有孔乙己的自嘲,还有小孩子们的笑等。弄明白了这一点,文章的主旨就挖掘得更深了。有学生指出,笑的背后是眼泪,是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控诉;也有学生说,笑的背后是同情,是对孔乙己这样一个被封建科举制度毒害和摧残的知识分子的同情;还有学生说,笑的背后是批评,是对当时人们麻木不仁的批评……

围绕这一教学思路,第二课时,笔者抓住“手”,设计了四个环节引导学生解读文本:①找手——文中几次写了孔乙己的手,请找出来;②圈手——哪几处写手的句子最能体现人物的性格,请圈出来;③写手——哪些地方还可以写手,请试着写几句;④论手——这双手折射出孔乙己的悲惨命运,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悲惨命运?有没有办法避免悲剧命运?这堂课的“读、思、寫、论”全都围绕作者笔下的一双“手”落实了,学生深刻理解了小说的主旨。

这一次课上完后,笔者觉得教学比较轻松,课堂中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那么,这样的“磨课”究竟磨了什么呢?

一、磨教学理念,立足学生发展

教学理念是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的认识的集中体现,对教学活动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时下一直在强调教师要重视文本解读,但一些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依然拘泥于现成的套路和固有的经验,只关注这一课我知道了什么,而很少考虑学生一节课获得了什么,只想着自己一节课要走到哪儿、能走到哪儿,而很少考虑学生要走到哪儿、能走到哪儿。

“为学习者设计教学”应是语文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语文教师的教学设计应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准确把握教学的重难点、疑点,同时准确定位学生当下水平和期望水平之间的差距,为学生积极学习提供一个“好的刺激物”,以引起学生的兴奋反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磨教学内容,深入解读文本

平日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往往关注怎么教、怎么学,很少思考教什么、学什么。其实“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因为课文字里行间蕴含着的情、理、意、趣是文章的生命力所在,是课文阅读的制高点。教者只有站在这一制高点,才能通过预设引领学生登上这一制高点,因此教师要在细读文本深入解读上多下功夫。

教师要善于把文本读透,把教材读厚,要努力沉浸到文本中,透过文字读出文本背后的内容,读出自己对文本的独特感受,读出作者的写作意图,读出编者的编写意图。这样,教师上课时才不会停留在文本的“冰面上”滑行打转,无法带领学生打破“坚冰”,向文本更深处漫溯。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备课时必须精心烹制“满汉全席”,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要将所有信息一股脑地全部抛给学生,这样做只会使语文教学变得过于庞杂,不易消化。基于此,教师有必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考虑教什么有意义,学什么有价值,从而真正做到深入文本,超越文本,但又不越位。正如教学《孔乙己》第二课时,笔者抓住对“手”的描写(找手——圈手——写手——论手)来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把握文章细节,理解小说主旨。

三、磨教学方法,巧妙构思

学生的年龄和生活阅历决定了他们的理解水平,因此寻找文本解读和教学设计的接口——教学方法,很是关键。这需要教师把解读文本后浓缩的精华,从教学的角度进行重构和整合,设计为恰当的问题情境,从而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和探究。“接口”可以根据关键词句、核心问题等来确定,目的是把文本解读的所感所悟有效地转化为符合学生实际的问题和语文训练活动,设计成以“学”为基点的教学活动。

浅滩的河蚌里无珍珠,不经历“千淘万漉”的过程,难以有良好的课堂效果。教师只有深入文本,脚踏实地地解读文本,祛除浮躁和功利,寻找教学设计和课堂生成的最佳“接口”,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才能收获那颗晶莹剔透的“珍珠”。

(作者单位:十堰市郧阳区安阳镇初级中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孔乙己笔者小说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老师,别走……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孔乙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