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海量阅读破解阅读教学难题

2017-11-30李方模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7年11期
关键词:部编海量名著

李方模

语文教学“光是教课文、读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加大课外阅读,鼓励海量阅读”。温儒敏在部编教材培训会上说。作为部编语文教材的总主编,温儒敏将海量阅读的思想贯穿于教材的编写过程之中,使这套教材具有了鲜明的海量阅读特点。

一、了解海量阅读编写体系

部编教材构建了点面结合的海量阅读编写体系。

就面而言,教材构建了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海量阅读教学结构。

以七年级上册为例。教材的6个单元共安排阅读课文22课,其中教读课文16课,自读课文每个单元1课计6课。与课标版教材的30篇阅读课文相比,部编教材的篇目减少了,但这恰为海量阅读增加了空间。

课外阅读方面,教材不仅保留了“课外古诗词诵读”和“名著导读”,还增加了“自主阅读推荐”。同时,很多课文在“积累拓展”“阅读提示”中提出了与课文相关的阅读篇目。教材除22篇课文以外,还有“课外古诗词诵读”8篇,“名著导读”2篇(《朝花夕拾》《西游记》),“自主阅读推荐”4篇(孙犁的《白洋淀纪事》,沈从文的《湘行散记》,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李汝珍的《镜花缘》)。此外,教材还安排了大量的课后阅读篇目,并提出了具体的阅读要求。如:第六单元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在“积累拓展”部分给出了杜牧的《秋夕》、李商隐的《七夕》和秦观的《鹊桥仙》三首诗歌,要求“朗读这些诗歌,说说诗人借牛郎织女的故事,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第二单元《散文诗二首》,在“阅读提示”中明确提出“课外阅读《泰戈尔诗选》和冰心的《繁星》《春水》,感受他们作品风格的相似之处”的要求。

就点而言,部编教材不仅列出了海量阅读篇目,还以不同形式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从七年级教材编排来看,上册有朗读、默读和速读,下册有精读、略读、比较阅读及浏览,而且每个单元及每篇课文都有具体明确的阅读要求。

如: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在单元提示中提出“本单元重点学习默读。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一气读完全文,以保证阅读感知的完整性和一定的阅读速度”的要求。配合这个总要求,单元选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预习”部分提出了“试着采用默读的方式,不分心,不停顿,一气读完全文,了解文章大意。如果遇到生字、生词,可用猜读法或暂时跳过去,留待以后再去学习、积累”的要求;《窃读记》则在课后“阅读提示”中提出“根据本单元的默读要求,一气读完全文,……读完后再想想……”的要求。

此外,在“名著导读”部分,编者除介绍名著内容及特色外,还做了具体的读书方法指导。如七年级上册的《西游记》是“精读和跳读”,下册的《骆驼祥子》是“圈点与批注”,《海底两万里》是“快速阅读”。从标题上来看,编者就已经给出了阅读方法的建议。从内容来看,编者更是指出了具体详细的阅读方法。如“精读和跳读”主题中,编者就明确提出了“精读就是细读”,“精读就是精思”,“精读就是鉴赏”,“跳读可以跳过与阅读目的无关或自己不感兴趣的内容,也可以跳过某些不甚精彩的章节”等具体的阅读方法。这样的指导有利于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提升阅读效率。

二、掌握海量阅读教学方法

1.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为海量阅读奠基。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从多方面入手。一是用好教材资源。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一”要求学生阅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后,围绕“鲁迅的童年”“鲁迅笔下的那些人物”“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念”开展“专题探究”。教师要充分利用这样的活动,引导学生“消除与经典的隔膜”,爱上经典作品。二是允许学生读“闲书”。如果学生不喜欢阅读教材指定的或教师推荐的书,教师要允许学生看他们喜欢的书,如校园小说、动漫作品等。三是不强迫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不要求学生一读书就写读后感之类的文章。一开始就带着各种任务去阅读,再好的书籍,阅读起来也会变得索然无味。当然,这些要求并不是不能提,关键是要把握住时机——当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起来后,他们就不会将类似的要求视为负担,而会变为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

2.区分“教读”和“自读”,给海量阅读以空间。部编教材以课型特点为依据,将阅读课文分为“教读”“自读”两种。教读课设计有“单元导语”“预习”“思考探究”“积累拓展”“读读写写”等版块,其功能是提供阅读例子,教给阅读方法。自读课只设计了“旁批”“阅读提示”“读读写写”等版块,目的是运用方法,提高兴趣。教师要准确把握两类课型的特点,教学时既指导到位,又敢于放手。只有这样,才能省出时间,给海量阅读以空间。如: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要求“……学习默读。在课本上勾画出关键語句,并在你喜欢的或有疑惑的地方做标注。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学会通过划分段落层次、抓住关键句等方法,理清作者思路”。按照这个要求,教学《纪念白求恩》《植树的牧羊人》时,教师就要通过讲解、示范等方式,让学生掌握具体的方法和要领,而教学自读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时,则要放手让学生默读,并勾画要点,标注重点词语、句子,划分结构层次,概括内容,归纳主题等。减少的时间,就可以安排学生开展海量阅读。

3.加强课内阅读,给海量阅读以时间。海量阅读需要大量时间,全部安排学生课外读,难以达到预期的阅读效果。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用三分之一的课内时间让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同时,把海量阅读情况纳入水平能力测试范围。这样的制度设计,保障了学生的海量阅读时间,提高了他们的阅读效率。

4.开展主题教学,注重“一课一得”。语文主题学习的基本课型是“1+X”,即精讲一篇课文,附加学习若干篇课外阅读文章。从教学主题方面来讲,通常包括主题阅读展示课、表现手法鉴赏课、情感意蕴探究课、语言特色品味课、阅读方法指导课、主题写作指导课、专题研究展示课等。教师可以把主题学习与教材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主题学习促进海量阅读。如:学习了八年级上册李清照的《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后,教师可以组织开展“走进李清照”的专题研究展示活动。学习内容为记叙文《一代词人李清照》,以及李清照的6首代表性词作——《如梦令》(风住尘香花已尽)、《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武陵春》(常记溪亭日暮)、《声声慢》(寻寻觅觅)。采用这种“一课一得”的方式教学,既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检查学生的海量阅读情况,又能让学生了解李清照的词风变化,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5.听说读写,多重结合。当学生具备了浓郁的阅读兴趣后,教师可以将读与听、说、写结合起来,进一步推动海量阅读。可以先将读与听、说结合起来,如开展“班级故事会”“读书报告会”等活动,对读得用心、讲得生动、听得认真的学生予以奖励。之后,将读和写结合起来。读写结合要遵循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引导学生完成由被动写作向主动写作的转变。比如:最初的写,可以是简单的语言品析(如三言两语地对人物作出评价),然后逐渐过渡到写读后感,写赏析式文章,写评论性文章;也可以从句子仿写、段落仿写,逐渐过渡到文章的结构仿写、手法借鉴等。

6.名著阅读课程化。所谓名著阅读课程化是指把名著阅读作为语文课程的一部分,有规划,有指导,给时间,出成果,而不是把它当作可有可无的点缀,在教学中放任自流。以《水浒传》的阅读为例。指导学生阅读这部著作时,教师可以设计主题为“阅读·悦读·越读”的阅读课程(包括阅读指导课、阅读交流课、阅读总结课和阅读练习课)。全部阅读时间预定为40天左右,其中课内阅读和指导不少于8课时。具体可以采用读写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完成从一般性“阅读”到阅读写作中的“悦读”再到学生主动阅读课外资料的“越读”的过程,从而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和思考能力,让他们在阅读中获得知识,学会思考,迸发思想。

(作者单位:监利新教育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 姜楚华endprint

猜你喜欢

部编海量名著
一种傅里叶域海量数据高速谱聚类方法
例谈部编高中教材基于价值观立意的确定方法
海量快递垃圾正在“围城”——“绿色快递”势在必行
浅谈部编历史教科书中插图的选取和使用
大还是小?
部编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中的国家认同元素
一个图形所蕴含的“海量”巧题
名著,我想挽着你的手
基于文件系统的分布式海量空间数据高效存储与组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