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给学生一把钥匙

2017-11-30曾威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7年11期
关键词:选材课文作文

曾威

选入部编教材的文章多为名家之作,每篇都包含着多种可以学习、借鉴的写作技巧,但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不必也不能面面俱到,而应选择最突出的或是学生最容易学到的一点进行指导,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学习写作技巧。

一、依据单元选文特点,落实一课一得

教材每个单元安排有2—3篇教读课文。教读课文主要担负着两方面的任务:一是浸润着人文主题,承载着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培养的使命;二是包含着语文要素(语文知识、能力、方法策略等),承擔着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任务。语文要素方面,也如篇首所言,每篇文章都包含着多方面的要素,但编者将一篇文章选入某一个单元并安排在某一个位置,却是为了刻意突出其中的某一个或几个方面。教师研读教材时,认真揣摩编者意图,并根据单元共性和选文个性,基于写作视角确定某一方面能力的培养,有利于达成一课一得的目标。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春》,从写作角度选择一课一得,最具个性、也最容易达成的目标有两个:一是语句方面,主要是比喻的运用,二是章法结构特点。

语句方面,《春》的课后补白中专门列出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教师教读过程中,既要引导学生理解比喻的特点,尤其是“本体”“喻体”的呈现形式,又要在此基础上抓住精彩的句子,指导学生仿写。课文中这样的句子很多,如:“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这些语句写得很生动,适合学生直接仿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理解了比喻修辞手法的基础上,围绕“夏天”“秋天”“冬天”的特点开展仿写句子的训练。

章法结构方面,《春》按“盼春—绘春—赞春”的结构组织全文,并按“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的思路具体着笔。这种安排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是学生仿写的范本。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结构的基础上,让其自主选择“夏”“秋”“冬”中的某一个季节,仿照这种结构方式练习作文。

读到这里,可能有老师会问:你不是一再谈一课一得吗,为什么把《春》处理成了一课两得呢?产生这样的疑问,是过于狭隘地理解了一课一得。事实上,一课一得是一种形象的说法,如果某一课有几个知识(能力)点都值得学习,并且用其他课文来开展类似的学习难以达到相同的效果,同时从这篇课文中选择几个点进行教学也是可以的。不过,点一定不能过多(以不超过两个为宜),并且在教学设计上一定要做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当然,就《春》文而言,只选择上述两个点中的一个进行教学,也是可以的。

除语句和章法结构两方面外,依据选文特点落实一课一得还可以从仿写作文片断入手。所谓“作文片断”,指用较小的篇幅,或表现生活中的一个断面,或说明事物的一个方面,或谈论对某事某现象的一点看法。

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老王》中,杨绛先生对老王临终肖像的描写极具特色:“……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这段话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王病情的严重,为下文老王离开人世作了铺垫,同时突出了作者对老王的愧怍。教师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揣摩这段话,让其明白,恰当的肖像描写有助于刻画人物形象,体现作者的内在情感,然后要求他们仿写一个片断,在写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主观情感。这样,学生对人物肖像描写的认识就会加深。

片断作文可以采用适时仿写、生发、修改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练习。

仿写指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适时抓住课文中某个细节或片断,结合作文要求加以分析,并要求学生练笔。例如:学习了《故乡》中势利、尖刻、自私的杨二嫂的肖像“漫画”后,让学生描绘一个有类似性格的现实人物肖像。写的时候,要求学生既写与之相同之处,又表现其不同之处,如杨二嫂是“细脚伶仃的圆规,双手搭在髀间”,而现实中也许像个胖萝卜,双手叉在腰际。

生发就是根据课文情节合理想象,生发开去,再造细节。这比仿写更进了一步。如学习七年级上册《皇帝的新装》后,可以要求学生写一写“皇帝的辟谣演说”;学习了《变色龙》后,可以让学生写一写“奥楚蔑洛夫见到将军哥哥了”,等等。

修改可以采用面改和学生互改两种方式。面改时,指出优缺点,督促其改正缺点,发扬优点。学生互改实际上是让他们互相讨论、交流、提高的过程。教师可以挑选优秀的学生作文为范文,予以评点。

二、依据单元写作专题,落实一课一得

部编本单元写作教学内容的编排,体现了由简到繁、由低到高的层级顺序。就七年级而言,上册侧重要求完成记事写人、表情达意的基本任务,如学会记事、写人要抓住特点、思路清晰、中心突出、联想和想象等;下册侧重要求从多个方面提高表达的基础水平,如写出人物精神、学习抒情、抓住细节、怎样选材、文从字顺、语言简明等。教师在单元同步教学时,无论是学生写作,还是写后的评改等,都必须有针对性,不能追求大而全的“蜻蜓点水”式的指导训练。

落实上述要求,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一是尊重教材中作文板块自成序列的特点,充分体现“一课一得”。例如:七年级上册作文主题分别为“热爱生活,热爱写作”“学会记事”“写人要抓住特点”“思路要清晰”“如何突出中心”“发挥联想与想象”。与之对应的“一课一得”的训练点,我们可以分别确定为收集素材、用好素材、写得有特点、写得有思路、写得有中心、写得有意思。这样,每一个单元的作文训练重点都是一个专题,是对作文综合训练的一个分解。循着这种思路持续训练,不仅能突出单元作文训练的针对性,降低训练的难度,还能提高训练的有效性。

二是围绕单元重点,增强学习的针对性,体现“一课一得”的教学思想。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写作训练重点是“怎样选材”,这个单元的选文在选材方面都有可圈可点之处。例如第一篇选文《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作者张中行围绕中心,从“待人厚、律己严”两个方面组织材料,其中“待人厚”主要选用了修改文章、送客、复信三则材料,“律己严”主要选用了注重文风的平易自然、鲜明简洁和对语文知识精益求精两则材料。这些材料都与中心密切相关,能很好地为中心服务。其他几篇文章《驿路梨花》《最苦与最乐》等,在选材方面莫不如此。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认识每一篇选文在选材方面的特点,单元写作训练的难度就会降低。

(作者单位:恩施市教学研究和培训中心)

责任编辑 姜楚华endprint

猜你喜欢

选材课文作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考场作文选材如何“闯关”
记叙文的选材与主旨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作文选材中的要与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