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浒传》里的官职与真实历史(上)

2017-11-30赵燕云

人生与伴侣·共同关注 2017年11期
关键词:中书武官官职

赵燕云

《水浒传》中介绍人物没摆脱官本位套路,和现在一样,无论什么人,只要和体制沾点边,都要把职务介绍出来,而且还要渲染的似乎很大,比如林冲的八十万禁军教头,鲁达的提辖,武松的都头。

《水浒传》中还提到了各种官职,实则有些是不准确的。包括宋江的押司,武松的都头,林冲的教头都称不上官,只能算作吏员。宋代官员和吏员界限分明,一旦为吏,基本是终生为吏。

据此我们看下《水浒传》中出现的各种官称(主要是武职),如太尉、虞侯、提辖、中书、制使、知寨、都监、团练使等等在宋代的真实情况。

太尉是下级军官对高级武官的尊称,并非实任太尉。所以水浒传中太尉称呼比较多。“殿帅”乃殿前都指挥使的尊称,如同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称“马帅”、“步帅”。“殿帅府”即殿前都指挥使司的俗称。

宋徽宗政和时,规定三衙长官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为正五品,而殿前都指挥使为从二品,且资序在节度使之上。所以高俅被尊称“太尉”。

需要指出的是此“太尉”为政和时所定武选五十二阶的最高阶,正二品,并非“三公”的太尉(三师为三公),也非实职。

当时太尉阶武官不尊称“太尉”,而称“两府”。“太尉”也是枢密院文长官的通泛尊称。所以殿前司高太尉、宿太尉之类未必均为太尉阶。总之,“太尉”既可指官阶,亦可为尊称,但不是职务;实为太尉者,并不尊称“太尉”。当然更不可能在大门上挂“太尉府”。

教头在宋初便设置,即军中的武术教练,由武艺出众的军吏充任。教头的普及则是宋神宗以后加强军事训练的结果。教头是无品的军吏,在宋代,官与吏有着身份性的根本差别。军官称“员”,军吏称“人”;军官升迁可称“转官”,而军吏只能称“转资”。《水浒传》中林冲就是这样的教官,教官总数目不在少数。北宋末年,禁军人数也远远达不到八十万,只是号称。

另外害林冲的陆虞侯之虞侯应是节级类无品的低微小军吏。宋旧军制副都头之下是十将,十将之下乃为虞侯。陆谦算是殿帅府的一个小办事员。虽然低微,但因其在高俅身边办事位卑但紧要。

“虞侯”与“都虞侯”差别极大。都虞侯是三衙及各军的次副长官。三衙的都虞侯往下是某某军各长官、再往下是厢、军、指挥、都各长官,然后是十将,再以下是虞侯。所以殿前司的都虞侯与虞侯,虽然只差一个“都”字,级别却相差极大。

《水浒传》中提辖这个官职不符合历史。《宋史-职官志》有“崇宁中,复置提举兵马、提辖兵甲,皆守臣兼之。掌按练军旅,督捕盗贼,以清境内”。“守臣”是指知府、知州等府州长官,他们中的一部分兼任路经略/安抚使。宋代以文制武,文官一般兼任路、州军事长官——路总管(部署)、路分钤辖、州钤辖,及部分路分监押、州监押,武官任副职。资深者称“都”,即“都监”(都监押)的由来。所谓“提举兵马”、“提辖兵甲”便是他们的此类兼职。因此如果“提辖”是指“提辖兵甲”便不是低级武官的官职,而由路、州两级的文长官兼任,等同于总管、钤辖、监押一类。

宋代确有提辖官,但为事务官,非军官。所以鲁达的提辖表述并不准确,可以这样理解,就是尊称或者是官职的鼓吹扩大化。

小说可能受宋、元话本所现提辖官的影响。像鲁达这样的小军官,最多也就是从九品末级的小使臣,而同是叫“提辖”的孙立、索超则应该是指挥使(一指挥五百人)一类的军官,八品的大小使臣。

至于鲁达拳打镇关西时说的“五路廉访使”中的廉访使是指“都總管司走马承受公事”,简称走马承受。宋徽宗政和时改称廉访使,南宋初罢废。

在军州制度文中介绍过走马承受隶路经略/安抚司,改廉访使后不隶。所任者为八九品的三班使臣或内侍宦官,虽名义上地位低下,实为监视帅司所设的监军,非朝廷亲信耳目者不经皇帝本人及枢密院不得除授。所任武官亦多为荫补的功臣子弟。所以,虽然廉访使/走马承受可以为鲁达一类的低级武官充任,但也不是他所能当上。有人称廉访使是指经略使(小种经略相公),也不准确。

宋江担任的押司、晁盖担任的保正在宋代确是存在。押司为县主簿(从九品)以下无品的吏员,是吏不是官。另有司事、贴司等,但无“令史”。令史在宋代为京官,乃三省、枢密院诸司诸房的文员。虽然实际担任吏的职事,但所处机要,仍为从八品的官,与吏身份不同。地方上出现令史,应是元代的情形。

至于“保正”则是神宗熙宁变法行保甲法之后的称谓。按照王安石制定的保甲法:五户为小保,二十五户为大保,二百五十户为都保,分设大、小保长、都保正,富户充当。晁盖的“保正”便是二百五十户的都保正,类似村长或乡长(依据户口),并负责管理本地的乡兵(民兵)训练、上番并教阅。既非官也非吏,与现今不同。书中多次出现的“里正”也不准确。北宋前期有里正,但北宋后期罢废。金、元也设里正。书中的所谓“里正”、“社长”应为元代制度。

再说下《水浒传》中对中书这个官职的使用。前面介绍过宋代以大名府为北京,按例北京留守司留守例兼知大名府,所以不可能既有留守又有知府(王太守)。梁世杰也不可能称“梁中书”。宋代既无“中书”这样的官职,也无这样的称谓。《水浒传》中所谓的“中书”可能是受元代行中书省名称的影响。

包括《水浒传》中多以“中书省”为朝廷中枢,这也是元代制度。宋前期门下、尚书二省并未罢废。但自元丰改制,北宋后期三省恢复唐代“中书出令、门下封驳、尚书执行”之制分立执事。当时称“朝廷”中枢者必谓三省及枢密院,而不是中书省。

杨志的制使也不符合宋代事实。《唐律·释文》有“天子所使谓制使”之说,“制使”是皇帝使者的一种称呼。宋代有“制置使(比安抚使更高的封疆大吏),但没有“制使”这个军职。另外正、副牌军之类军职宋代也不存在。

《水浒传》中所说的知寨也不准确。按照宋代情形,清风寨应是是巡检司寨,所以正式名称应为巡检。

宋代县级治安分隶县尉、巡检。两者地位相当,基本从九品。县尉治县城,而乡里归巡检,可以一县数寨,也可数县一寨。巡检司是县派驻重要关卡类似现在检查站之类公安机关。清风寨应是设在清风镇的巡检司。另外县尉司所辖治安人员称弓手,巡检司所辖称士兵。弓手为雇佣,士兵为招募。宋哲宗以后都用当地人员,不算军人(禁、厢兵),也非民兵(乡兵),而是专职公安人员,隶路提点刑狱司(类似省公安厅)。

巡检司寨一般数十人到一二百人不等,个别大的也有五六百人。采用“都”一级编制,类似现今连级。宋代重文官抑制武职,所以,正式序列在刘高之下。刘高有点教导员的意思。

(节选自《王朝的倒影——水浒传中宋朝事》)

猜你喜欢

中书武官官职
宰相这一官职怎么来的?
王言撰制与魏、齐文运承变
搞笑,古人是认真的
古代的任免升迁
刘向《列子书录》之“中书”即“内书”,“中”字不借指朝廷
驻外武官怎么派?驻日本、朝鲜大使馆武官调整
不学无术
你可知道一道圣旨的出台流程
笑里藏刀
“父母官”新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