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2017-11-29申建祥

西部论丛 2017年8期
关键词:好习惯小学科学有效教学

申建祥

摘 要: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与培养学生具备初步的科学素养的课程。将“有效教学”理念落实到小学科学课程教学,则是要求通过“有效教学”达到提升教学水平与质量的目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因素都会制约并影响着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进行简要阐释。

关键词:小学科学 有效教学 好习惯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启发性、实践性、探究性較强的课程,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余文森教授从专业角度给出的定义: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的说就是学生在学业上有所收获和提高。具体表现为:在认知上的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在情感上的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从不热爱到热爱。

一、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对于小学科学的教材必须要充分挖掘教学的趣味因素,有效的将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出来,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兴趣,一旦学生对内容感兴趣就会乐于去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科学教学是否有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在为课堂教学提高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只有生动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能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通过神奇的科学现象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用酒精等加热试管时,教师可以通过酒精灯所发出的蓝色火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将其燃烧时所发出的蓝色火焰进行讲解。因为酒精的主要成分是乙醇,而乙醇燃烧时就会发出蓝色火焰。这样一来,首先通过实验的方法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此,之后再进行生动的讲解。这样学生通过直接的观察不但能将理论知识牢记于心中,更能记住实验现象,以便为后续的科学数学学习做铺垫。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小学科学学习中,观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是学生从外界得知信息的主要途径。但是小学生的观察意识非常薄弱,所以这就需要老师的帮助,帮助其有意识地培养观察能力。但是观察并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而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引发思考,这才是真正的观察力。例如,在教学液体混合前后的体积变化时,教师让每位学生动手操作。具体步骤则是分别用烧杯称取100mL的水与酒精。然后让学生将其同时放入另一个大烧杯中进行混合摇匀,随即让每位学生说出有什么现象发生。这时就会发现混合后的体积不是200mL,而是少于200mL。随后教师告知是因为两者的密度不同,所以混合后的体积不是200mL。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后续的科学学习。

三、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良好习惯

小学生对生活中的想象充满了好奇心,但是他们却缺乏主动探究的意识去了解现象中蕴含的知识和规律。所以,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主动探究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形成主动思考、寻求答案的良好学习习惯,转变以往惰性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于对科学现象追根溯源。在教学过程中,若学生遇到学习难题,教师应当采取启发、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这样一来有助于促使学生形成认真钻研、主动学习的良好品质。例如,在教学有关“斜面”的内容时,教师要根据“斜坡”“斜坡能省力”等知识点提出相应问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课程内容,自主找寻问题的答案;又如,在教学有关“沉浮现象”的内容时,教师可设计沉浮实验,并提出如下问题:马铃薯在水中是沉下去还是浮上来?(实验用水为浓盐水)。大部分学生认为会沉下去,而真实的实验现象却是浮上来。“反常”的实验现象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现象的本质,从而培养学生乐于主动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培养学生总结反思的良好习惯

对实验结论掌握得不够准确是小学科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养成总结反思的良好习惯。当学生得出的结论与预期不符或是结论错误时,教师不要对学生进行批评,而是应当指导学生对实验的各个环节进行分析,找出问题所在,吸取教训、总结经验,避免下次出现同样的错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使他们建立起学好科学的自信心,耐心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和反思,通过对实验环节的分析、思考,并进行反复的实验,最终取得成功。例如,在教学电路连接有关的知识时,班上大部分学生都出现了实验中灯泡无法点亮的问题。此时,教师先不要指出问题的原因,可以让学生自己思考哪些环节发生了错误,从中找出灯泡不亮的原因。经过分析后,有的学生说是因为线路没有接好导致灯泡不亮;有的学生说是因为电池没电所以灯泡不亮,随后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分析进行检测,找出问题,并解决问题。通过对实验过程的总结和反思,能够进一步激发出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究欲望。鉴于此,教师应在科学教学中,引导学生总结和反思问题,并逐步将之内化为一种习惯,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五、结论

总而言之,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还有很多,要通过我们的不断实践、不断探索来发掘。教师既要有高超的讲课技巧,又要能把握教材,联系教学目标,围绕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展各种教学活动,通过创设意境或者探究式学习,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他们从“要我学”到“我要学”、“我喜欢学”的转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小学科学教育不仅要重视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更要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为学生学习其他课程打下良好基础。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达成,需要师生共同的努力,才能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 刘红平.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之我见[J].科学大众,2008,(12).

[2] 麻彩霞.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浅谈[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

[3] 张仁田.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9).

[4] 李彬一.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J].课程教育研究,2016(12).

猜你喜欢

好习惯小学科学有效教学
例谈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好习惯”培养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有些“好习惯”伤健康
谈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简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高中英语有效教学策略
锐意进取,不断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加快中职会计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有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