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良穿刺法在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中的应用▲

2017-11-29钟智华钟智荣欧阳梅

微创医学 2017年5期
关键词:兴国县血透内瘘

钟智华 钟智荣 欧阳梅

(1 江西省兴国县人民医院,兴国县 342400;2 江西省兴国县中医院,兴国县 342400)

改良穿刺法在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中的应用▲

钟智华1钟智荣2欧阳梅1

(1 江西省兴国县人民医院,兴国县 342400;2 江西省兴国县中医院,兴国县 342400)

目的探讨改良穿刺法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148例,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74例,分别施行改良穿刺法和常规穿刺法。记录两组患者的一次性成功穿刺率、皮下血肿发生率和内瘘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 99.77%(8 395/8 414),渗血发生率为(165/8 414)1.96%,皮下血肿发生率为(225/8 414)2.67%;对照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7 543/8 414)89.65%,渗血发生率为11.98%(1 008/8 414),皮下血肿发生率为10.82%(910/8 414),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lt;0.05)。结论改良穿刺法临床效果优良,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减轻患者痛苦,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组合钝针扣眼穿刺法;血透;动静脉内瘘;应用效果

血液透析(简称血透)是急慢性肾衰竭患者肾脏替代治疗方式之一,通过将体内血液引流至体外,经透析器清除体内代谢废物,维持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同时清除体内过多的水分,并将经过净化的血液回输的整个过程[1]。血透患者大多采用动静脉瘘作为血管通路,过硬的穿刺技术和保护措施是血透成功及延长内瘘使用寿命的关键。本文对改良穿刺法和常规穿刺法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6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血透患者148例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89例,女59例,透析时间为0.6~22年,原发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98例,高血压肾病37 例,糖尿病性肾病6例,多囊肾7例。随机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74例。对照组男46例,女28例,年龄27~80(53.2±12)岁,血透时间0.6~15.0(4.3±2.3)年;试验组男43例,女31例,年龄25~78(50.2±10)岁,血透时间0.5~22(3.9±3.2)年。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透析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gt;0.05),具有可比性。研究对象入选标准:①患者均需进行血液透析;②精神状态正常,可自行表达意愿;③患者自愿参与研究。排除标准:①非自愿参与研究者;②未完成研究全过程,中途退出者;③精神障碍者。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使用常规穿刺方法,由经验丰富的护士使用普通锐针施行穿刺(锐针为德朗贝恩16G穿刺针),动脉穿刺点距吻合口应大于3 cm,穿刺针与皮肤成20°~30°角,采用逆血流方向进行穿刺,进针时针尖向吻合口(手掌)方向,见回血后再进针少许,固定穿刺针,静脉穿刺点以向心方向采用同法穿刺,两针之间应大于6~8 cm,穿刺手法不做要求。

1.2.2 试验组 使用改良穿刺方法,即顺血流方向组合钝针扣眼穿刺法,扣眼形成前由经验丰富的护士固定施行穿刺,动、静脉穿刺点均采用顺血流方向进行穿刺,即进针时针尖背离吻合口(向肩)方向,遵循“三同”原则,即每次进针以相同穿刺点,同样进针角度,同样进针深度,使用普通锐针进行穿刺(锐针为德朗贝恩16G穿刺针),连续穿刺大概6~8次后可形成一个完整的皮下隧道,确定隧道形成后由固定穿刺的护士改用钝针穿刺(钝针为艾贝尔广东百合16G穿刺针),每次穿刺时将隧道穿刺点的标志即血痂用生理盐水湿润去除,规范消毒后,针尖斜面朝上与皮肤呈20°~30°角进针,针尖进入扣眼后用拇指和食指捏住针翼后的针管慢慢捻转进针,顺着皮下隧道滑入血管腔,然后将针尖斜面捻转朝下,固定穿刺针。动脉穿刺点距离吻合口处大于5 cm,两针之间应大于6~8 cm。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皮下血肿发生率和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17.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进行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lt;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一次性穿刺成功率 两组各穿刺8 414例次,试验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渗血、皮下血肿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lt;0.05)。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比较 [n(%)]

2.2 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试验组血栓形成、血管狭窄、假性动脉瘤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lt;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n(%)]

3 讨 论

血透是晚期尿毒症患者赖以生存的主要治疗手段,血管通路是血透患者进行有效透析的前提和基础,是维持生命的关键。目前所使用的血管通路中以动静脉瘘为首选方法。长期血透患者面临的最大困难是自身血管条件的问题。传统穿刺方法因使用普通锐针反复在内瘘进行区域式穿刺,随着时间延长和穿刺次数的增加,极易在动静脉瘘处出现动脉瘤,不仅影响美观,而且会影响内瘘的有效使用,容易造成内瘘血流量不足、血栓形成、血管狭窄、出血或渗血、皮下血肿、假性动脉瘤等并发症,增加患者的痛苦,降低内瘘的使用寿命[2-4]。而顺血流方向穿刺且旋转针尖使斜面向下,顺应近斜面(皮肤侧)血管壁走向,且与血管下壁有一定距离,对血管壁损伤小,而血管下壁又有丰富肌肉、组织、骨骼等托垫,血管不易扩张,狭窄、阻塞也相应减少。顺血流方向穿刺时护士容易掌握进针角度,易进针且省力,具有穿刺成功率高、减轻患者痛苦、拔针后容易压迫止血等优点。钝针法则是顺着隧道慢慢捻转将针送入血管,圆弧形的针头不会对隧道形成切割和破坏,能够将内瘘血管的并发症发生率降到最低,最大限度地保护了血管内腔空间,相对于锐针而言难度降低,提高了穿刺成功率,减轻了护士的心理压力。

本文采用顺血流方向组合钝针扣眼穿刺法(改良穿刺法)进行动静脉内瘘穿刺,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99.77%,高于对照组的89.65%(Plt;0.05);试验组渗血发生率为1.96%,皮下血肿发生率为2.67%,均低于对照组的11.98%及10.82%(Plt;0.05);试验组血栓形成率为5.4%,血管狭窄发生率为1.4%,假性动脉瘤发生率为0,对照组分别为32.4%、10.81%、90.5%,试验组动静脉瘘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lt;0.05),说明采用改良穿刺法的临床效果优于常规穿刺法。钝针的针尖所采用的切割方法和普通内瘘针不同,针尖钝圆没有锋利的“刀”,是特别针对扣眼穿刺设计的,当患者的内瘘穿刺点的“隧道”形成后,护理人员使用钝针只要沿着隧道轻轻捻进即可。钝针对血管的损伤小,不易渗血,可减少出血和痛苦。改良钝针扣眼穿刺技术与常规穿刺法相比最大的特点在于每次穿刺均由同一个人按照同样的进针点、同样的进针角度、同样的进针深度进行穿刺,形成皮下隧道即“扣眼”,隧道形成后再改用特殊钝针穿刺,扣眼穿刺法对血管长度要求不高,任何术式的动静脉内瘘都可以使用,血流量不足、血栓形成、血管狭窄、出血或渗血等并发症少,可极大地延长内瘘的使用寿命,提高透析效果[5]。此外,改良穿刺法使用的钝针与常规穿刺时使用的锐针相比,在避免皮下血肿、减少并发症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特别适用于穿刺困难的患者,护理人员也可减少因穿刺不成功带来的压力。

综上所述,改良穿刺法相对常规穿刺法具有明显优势,在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皮下血肿发生率、动静脉瘘并发症情况等方面均取得良好临床效果,可有效减轻患者痛苦,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1] 王文娟,吴春燕,应英娟,等.穿刺方法对血透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2):180-181.

[2] 梁 曼.动静脉内瘘相关并发症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研究进展[J].齐鲁护理杂志,2014,20(11):50-52.

[3] Goovaerts T,Jadoul M,Goffin E.Influence of a pre-dialysis education programme(PDEP) on the mode of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J].Nephrol Dial Transplant,2005,20(9):1842-1847.

[4] 陈雪权,林 捷.改良穿刺法在老年穿刺困难病人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14):102-103.

[5] 付清华.不同穿刺方法对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形成与内瘘寿命的影响[J].青海医药杂志,2015,45(4):43-44.

江西省赣州市科技局立项课题(编号:GZ2016ZSF351)

R 472

B

1673-6575(2016)05-02

10.11864/j.issn.1673.2017.05.31

2017-06-23

2017-08-21)

猜你喜欢

兴国县血透内瘘
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物理评估与实施建议
分析精准化干预在动静脉内瘘皮下血肿中的应用效果
血透室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及预防
超声对规律血透患者造瘘术后吻合口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
弟弟会爬啦
探讨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首次穿刺的技巧与护理方法
观察思维导图护理干预在老年血透患者中的应用
赏花海
两种治疗方法对动静脉内瘘穿刺镇痛效果比较
护理礼仪在血透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