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语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融合研究

2017-11-28吴琪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10期
关键词:创业教育外语融合

吴琪

摘要:创业教育的理念不断深入高等教育体系,在各学科教育中引起了普遍重视。本文结合创业教育的内涵和我国外语专业教育在创业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实现创业教育与外语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几个方面,指出“外语+”是高校外语教育进行创新的重要方向。

关键词:创业教育;外语专业教育;融合;外语+

创业教育(entrepreneurshiD education)这一概念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89年第一次提出,并在首次世界高等教育会议(1998年)上提出了“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应成为高等教育主要关心的问题”。我国教育部在2008年提出要将创业教育列为大学的必修课。近年来,有关高校创业教育与推进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相继出台,特别是李克强总理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争当“创客”的号召。由此,创业教育的理念不断深入高等教育体系,与传统的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一样逐渐受到了重视。不过,创业教育有其独立性、功能和地位,是一种实现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更为具体、更高层次的目标教育,而且,全球范围内的创业教育开展的时间并不长,在我国就更短了。因此,需要重视对其深入研究和实践。

一、创业教育的内涵

关于“创业教育”的内涵,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众说纷纭,但归纳起来,比较统一的认识是“旨在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冒险精神、心理品质、创业技能、管理能力”等;创业教育的特征一般认为包括了“可持续性特征(受教育者的綜合素质是不断提高的过程)、实践性特征(需要通过相应的实践方式才能实现其教育功能)、多样性特征(是综合了知识、能力、素质和心理四大方面的教育体系)和个性化特征(人的因素、教育的内容与方法、以及选择的差异性等)”;一般来说,创业教育的共性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包含认知、情感/意图、操作技能等目标),个性目标是培养具有实际创业能力的实践者(主要指“企业家精神与企业家能力”)。所以,创业教育的目标既要聚焦上述内容,又要与时俱进并综合实施。

二、我国外语专业教育在创业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创业教育经历时间很短,高等教育中的外语专业教学更是如此,有待解决的问题还很多。从理论上讲,外语专业学生作为一个大体量的学生群体,因其专业特点,对外语和外国文化较为熟悉,也更容易接触到国外的新鲜信息。但外语专业教育既有许多其它专业的共性问题,又存在自身的许多个性问题,比如,外语专业教学和创业教育如何更好融合的问题,就非常值得关注,需要探索构建创新创业外语教育新模式,这对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创业型教师队伍的不足

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是“人”,但我国高校的广大外语教师,很少具有相关创业的经历和经验,这一方面与他们所受教育的背景有关,也与当下所面临的环境有关,而且,外语教师一般属于语言教学型,即使是一些经济学知识、商务知识或创业知识大多也都不具备,实施创业教育实难胜任,所以,目前包括外语教师在内,我国高校具有创业教育能力的师资与现实需要存在较大差距。而创业教育在概念和内涵上就规定了很高的实践性要求,担任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师需要具有相应的的实践经验和创业方面的丰富知识,否则,就不能改变外语专业学生知识面依旧狭窄、创新创业能力普遍弱化的现状。

(二)创业教育课程的欠缺

我国高校现在的创业教育课程依然偏少,还没有形成体系,创业教育教材也不够规范,有的创业教育课程往往照搬国外做法,或照抄别人的经验,课程的开发与设计缺乏科学有效的理论依据,现代的创业教育理论滞后,这些与国外相比呈现明显的短板。比如,国外有以创业技能为依托的的矩阵理论、蒂蒙斯主导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理论和以经验课程论为指导的互补式课程理论等。诚然,理论的缺位容易导致创业教育内容价值性的损失,以至于演变成为单纯传授创业技能的形式化或散兵游勇式教育;同时,创业教育课程评价体系的不成熟现象也很突出,较难科学评判课程产出与课程目标之间的对比情况。

(三)教育教学方式的滞后

就外语专业教学情况来看,首先,与专业教育脱节比较严重,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创新性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实现创业教育与学生的专业学习的融合。但从实际情况看,专业课和创业教育课存在“两张皮”现象,不符合创业教育的本质。此外,外语专业教育缺少与实践的结合,即使是商务英语专业,很多学校缺乏相应的创业实训基地,实训机会很少甚至没有,在校期间的创业教育较为随意,而所谓的“实习实训课”,学生大多是自己联系单位自主实习,其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与社会需求之间产生了不小差距。

三、实现创业教育与外语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

当前,很多高校的创业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课程没有实现有效的结合,需要开展富有特色的创业教育,改变高校外语专业教育的同质化现象,鼓励并引导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培养创新思维,拓展其它相关知识的学习,如法律法规、市场营销、财税金融、行业准人制度、企业管理、电子商务等等。促进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是高等教育的新使命,教育部原部长袁贵仁(2015)曾指出,各高校要树立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切实注重培养全体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与创新创业能力,转变以前只注重知识传授和单纯面向有创新创业意愿学生的做法,并强调指出了高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六大任务:一是要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二是要推进协同育人,形成高校、企业、政府、社会之间的协同培养新机制;三是要强化创新创业实践,如共享实验教学资源、搭建实习实训平台、办好创新创业竞赛等;四是要改革教学管理制度,创新学生的学业考核评价;五是要提升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六是要建设校园创新创业文化。这是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顶层设计,对于促进创业教育与外语专业教育走向融合提供了依据、指明了方向。endprint

(一)外语教师专业知识和创业知识学与教的融合

“创新创业教育”仍未实现学科化,充分发挥高校自己的专业教师的作用是关键力量所在,兼职或外聘导师只能作为支撑。现实情况是,广大教师的创新创业教学能力已然大大落后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际需求。外语专业层面的实践教学与创业教育的融合度似乎更低。那么,如何建设外语教师队伍为创业教育提供有力保障呢?比较现实和可行的办法是:一是学校和学院为外语教师外出进修和参加培训、到有关企业和机构挂职锻炼等广开渠道;同时,允许其他学院的有关专业教师讲授相关创新创业课程,还可引进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弥补外语专业教师知识面单一的不足,扩大创业教育所需的学科知识的覆盖面,特别是创业教育理论与技能的普及面;二是选择有能力有兴趣的外语教师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知识的学习,并在讲授有关课程时,渗透相关创新创业思想和知识,如在讲授翻译课时,适时补充当前的翻译市场状况以及翻译软件的使用和翻译需求等信息,这样不仅可以丰富相对单调的单纯注重翻译技巧和翻译理论的传统授课方式,还可以将翻译拉近与现实的距离,甚至实现零距离,为学生的学以致用拓宽出路,至少能够起到拓宽思路的作用,而思路宽了,自然有利于创业意识的养成,从而为学生以后可能的创业实践提供良好基础。再比如,在讲授《英美文学》课程时,除了传统的讲学模式(教师讲授、学生分组汇报、欣赏电影视频等)之外,还可以充分挖掘有关作家的创新创业事迹和历程,将其树立为文学名人的创新创业典范并作为讲授内容的一个板块(包括有关作家在文学创作上的创新或突破等),结合现代的创业教育理念以感召和启迪学生的创新创业智慧,这无疑又丰富了文学课堂的教学方式,增加了学习的现实性、实用性和情趣。创无止境,创新创业教育完全可以渗透进几乎所有外语专业的课堂教学环节当中,就看教师怎么看、怎么想、怎么做,怎么去进行探索和创新了。

(二)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与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融合

除了外语教师专业化队伍的建设之外,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也应发生变化。首先,课程设置需要及时跟进。“听说读写译”的教与学节奏应当变一变了,在课程开发与设置的整个过程中,可以渗透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新理念。根据各专业群的特点,突出课程在普及知识、培养意识和体验实践等方面的功能目标,分别设置与创新创业教育有关的必修课和选修课,把创新创业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创新创业实践所要求的其它相关知识内容(如为外语专业学生开设市场营销、法律商务、经济管理等课程)有机整合,尝试把必修通用知识融入到创新创业的通识课程中去,也可依据专业相关性,让学生选择经过搭配组合的、或者由学生自由搭配的一定数量的选修课,达到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知识有益互补的目的,还可通过开发满足不同学生需求的课程内容和实践案例等方式不断优化外语专业课程的开发与设置。其次,在具体实践中加强学生的体验。让学生以“社会职业人”的身份,以角色、过程和环境体验等方式,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或竞赛、走进实训室和企业、进行社会调研、案例剖析和行业发展分析等,夯实创新创业发展的必要基础,形成一条提升专业技术、增强社会服务和拓展业务素质的综合体验链。再次,学校和学院层面,加快建立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发展的协调机制和机构,营造适合本校和本院实际的创新创业文化生态,浓厚创新创业教育氛围,为学生充分施展才华创造更加适宜和宽松的制度与环境,如改革现有的学业管理和学分认定制度,学生可以把通过创新创业实践和科技竞赛等所获得的成果进行学分转换,即可以根据成果情况替换为部分通识课、专业课和选修课的学分,以适当松绑学生在文化课学习上的压力,更好激发他们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热情。

(三)外语专业教育与服务社会发展的融合

以上主要阐述了外语专业教育与教师、教学、校内外实习实训相融合的一些做法,由于服务社会是高等教育的一大目标,要树立全新的“大创业教育观”,外语专业教育自然也不例外,所以,探索外语专业教育与服务社会发展的融合有利于学生养成创新创业的意识和能力。在我国日益融入国家社会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大背景之下,高校外语教师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大有可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是外语教育的重要方向。外语教育教学较为传统的做法是外语与文学、语言学、教学、翻译相结合,虽然一些高校开设了商务英语、法律英语等复合型专业,但离社会的现实需求仍存在较大差距,与社会脱节现象仍然比较普遍。因此,树立大文科和跨学科观念显得非常重要,如“外语+经贸+管理+法律+新闻+科技”等的复合型外语人才更容易受到社会欢迎,当然,也可以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具有地域特色的外语人才,这是地方高校外语教育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外语人才的重要路徑。

显然,各大高校比较可行和比较多的就是面向地方服务,这需要找准服务的切入点以及专业优势与地方需求的契合点。根据现实状况,可先从实现两大融合人手:一是与企业特别是外贸企业发展的融合;二是与服务地方政府部门和教育、文化发展的融合。

关于加强与企业特别是外贸企业发展的融合方面:外语专业教育需要形成专业融合式理念,积极融人地方和有关企业,构建并凝练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比较有效的办法之一就是有的院校外语专业开始实施的“跨境电商PUE项目”,但国内这样运作的院系还不多,主要局限于部分院校的商务英语专业,可以在外语各专业中进行普及。PUE的全称是Platform of University and Enterprise(大学和企业合作平台),是一种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创新实验区和跨境电商校企合作的新模式,也是一种“共育人才、共管过程、共享成果、共担责任”的紧密型校企合作新机制。具体来说,通过该平台,学生可以掌握多种实用知识和技能,有益于提升外语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之间的对接,提高外语专业学生的岗位适应性与竞争力,更好服务企业与社会。

关于加强与服务地方政府部门和教育、文化发展的融合方面:外语专业与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加强和深化合作的领域也有很多,比如在政府网站内容的翻译、地方文化产品推介的翻译、旅游景区的景点翻译以及有关公共场所的标识语翻译等方面,外语教师完全可以和学生共同承担此类翻译任务,将课堂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这不仅可以改进教师过多讲授课本内容和翻译技巧的做法,也可以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增强他们学习翻译的兴趣并有效提升其实际翻译能力,还能避免许多不规范翻译甚至错误翻译的乱象,而且,还有利于维护政府形象、提升城市形象与品位,可谓“一箭多雕”。大学的外语院系还可以与教育部门、外语培训机构和中小学等开展深度合作,让高校外语教师和学生及时了解相关新政策、外语教育创业发展新动态以及中小学外语教学和学习的新形势,做到及时更新外语教育和学习的理念、方法,更好对接社会需求,为学生以后的就业和创业打下一定基础。另外,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复合型外语人才在国家和地方的文化产业国际化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很多地方普遍缺少懂外语、善经营、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各高校的外语教育应当加强与地方各级部门的联系,培养文化产业创新人才。

四、结语

外语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融合是一个重要而现实的研究课题,作为一个整体性的系统工程,这不仅仅是高校外语院系和广大外语教育工作和教师的问题,也关涉到学校和社会的很多方面。但不管怎么说,“外语+”是高校外语教育进行创新的重要方向,也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支撑,外语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融合发展势在必行。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外语教育必然在适应社会的多样化需求方面,不断创新自己的培养方式,大力引导外语专业师生在创新创业教育的道路上越走越好。endprint

猜你喜欢

创业教育外语融合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刚柔并济
破次元
融椅
构建高校研究生创业实践平台的有效途径分析
在经济新常态下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基于“创业岗位”需求的新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多一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