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品牌培育机制研究

2017-11-28陈敏

青年时代 2017年30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高校

陈敏

摘 要:校园文化是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化”已经成为高校的共识。本文以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志愿者中国行”品牌活动为例,对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进行研究,总结了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建设和“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志愿者中国行”活动的基本经验。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培育

一、引言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让大学生在优秀的校园文化中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主动践行“爱心、责任、行动”的校风,是成都信息工程大学一直不断探索的育人方式之一。校园文化活动品牌是校园文化成果化建设、品牌化培育的产物,具有特定的文化底蕴和识别意义,是一种影响较大、深受师生喜爱和广泛认同的标志性、示范性的校園文化活动,它以较高的知名度、美誉度、普及度区别于一般校园文化活动。

自2007年以来,学校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学科优势和社会需求,以“以人为本、融合开放、服务行业、服务地方”的发展战略为指导,以“依托气象、服务民生;坚持科普、担当责任;奉献爱心、服务社会;走遍祖国、励志青春”为精神内核,通过打造“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志愿者中国行”品牌活动满足气象防灾减灾需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当代大学生责任担当意识,立足学校、辐射周边、服务社会,发动广大青年学生在全国持续开展“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志愿者中国行”活动,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成于大气,信达天下”(校训)和“爱心、责任、行动”(校风)的精神内涵,并形成了具有成信特色的“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志愿者中国行”品牌活动。

二、活动背景及基本情况

2007年重庆开县小学生受雷击而伤亡数人事件后,成信人在思考:一所以大气科学、大气探测和雷电防护为特色的高校学生应该做些什么?于是学校与四川省气象局合作,一个由38支队伍、400余名在校大学生、专业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防雷减灾宣传”科普活动在四川省内各地市州山区、学校展开,活动获得了极大成功。2008年,四川遭遇“5·12”汶川特大地震,地震重灾区正好是四川雷暴高发地区,为了尽最大努力防止发生气象次生灾害,学校在四川省气象局的大力支持下,组织1 300多名志愿者组成100支小分队,以“情系灾区、共建美好新家园”为主题,在四川、云南、陕西各地特别是重点在“5.12”地震灾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为灾区民众防雷避险、减少雷暴灾害损失作出了重要贡献,获得了媒体的积极关注、群众的高度赞扬及专家的肯定。2009年起,活动由中国气象局、教育部、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中国气象学会共同主办,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牵头承办,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全国10所高校参与。活动名称改为“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志愿者中国行”,宣传内容扩展到了台风、暴雨、暴雪、寒潮、大风、沙尘暴、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大雾、霾和道路结冰等14种常见气象灾害,活动范围扩展至除港澳台外的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农村、厂矿、中小学校和社区。志愿者在活动中深入基层,磨练了意志和品质。在农村地区,队员们需要平均负重近20斤,他们翻山越岭深入田间地头、农户家庭,往往一天要走几个钟头、十多里的田埂路。志愿者始终铭记着“不怕苦、不怕累、有组织、守纪律”的活动要求,胸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克服各种困难,圆满地完成了每一次的宣传工作,将气象防灾减灾知识送到了最亟需的群众手中。经过前几年的实践,我们深深感受到“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志愿者中国行”是高校师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际举措,是培育大学生责任感、锻炼大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活动所传播的科学知识促进了社会发展,满足了人民群众对于气象科普知识的需求。因此,我们认为持续开展“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志愿者中国行”活动十分有必要。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将“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志愿者中国行”活动一直延续开展至今,已经达到十届,该活动已经成为我校志愿者文化的重要载体,学生参与积极性极高,育人效果明显。

三、取得的初步成效

(一)社会及行业赞誉

“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志愿者中国行”目的在于通过各种形式在更大范围内宣传普及气象科普知识,引导广大民众充分认识气象灾害,增强防灾避灾、自救互救的意识和能力。同时活动本身对提升公共气象服务能力、推动中国气象事业发展、保障人民群众福祉安康,落实科学发展观,营造美丽和谐的“中国梦”发挥了积极作用。多年来,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和中国政府网等30余家国家级媒体,80余家省级电视台、报社、网络平台以及300余家地市级媒体对活动进行了宣传报道,并对活动的社会成果和育人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

经过十年的精心建设,学校的气象科普志愿者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08年,“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志愿者中国行”活动受到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和全国学联联合表彰,授予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称号,2009年获中国气象局“创新工作特别奖”,2012年获得第六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特别奖”,2011年7月14日,CCTV-1《新闻联播》对学校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志愿者中国行工作进行了报道,2016年在大学素质教育优秀品牌活动评选中荣获金牌。

(二)人才培育结果

1.学生社会责任感显著增强

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核心指标。大学生在深入基层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与社会有了频繁的接触,扩大了视野、锻炼了能力、增长了才干,更真实地感受社会、感受生活。学生通过参加气象科普志愿活动,以所学奉献社会,为民众带去知识,在气象科普工作中了解国情,不断丰富知识、增长才干,并激发投身气象事业的动力。他们学会了承担责任、团结协作和无私奉献,进一步促进我校形成了“学以致用服务社会、实践活动育德育人”的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志愿者中国行文化精神。

“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志愿者中国行”活动所践行的“责任、担当”精神,还带动了其他志愿者开展服务,学校的志愿者服务活动呈现出蓬勃向上的发展势头,全校95%以上的同学参与过或正在参与志愿者活动,广大志愿者在湿地使者行动、人口普查宣传、无偿献血宣传、灾后重建、大型赛会服务和爱心支教等活动中做出了突出贡献。由于成果突出,我校青年志愿者协会在2010年荣获“第八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组织奖”,是四川省唯一获此殊荣的高校。endprint

2.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得到培养

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志愿者中国行活动一方面让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用于服务科普宣传,使学生学会学用结合,另一方面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社会和百姓亟需解决的防灾减灾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会创新。

志愿者们撰写的气象防灾减灾调研报告《四川省地震灾区中小学防雷安全调查》、制作的气象科技系统《暴雨洪涝灾害预报预警服务系统》、组建的气象防灾公司《创业科信致和防雷有限责任公司》等成果,入选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和创业计划竞赛,获得2个全国三等奖,5个省级奖励,充分说明“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志愿者中国行”为学生创新与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活动过程也是调研过程,志愿者们深入基层,真切地感受到当地民众缺乏气象防灾减灾意识,防御灾害能力较弱,他们用第一手资料撰写的气象防灾减灾调研报告,具有很强的真实性和说服力,为当地政府改进防灾减灾应对措施提供了有价值的依据。

3.“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志愿者中国行”活动助力培养国家高素质气象人才

“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志愿者中国行”活动通过多方合作、资源共享和联合推进,培养出更适应国家和社会需求的、与国家气象事业发展战略需求相适应的气象人才。通过“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志愿者中国行”活动,广大青年学生充分了解了我国气象事业发展的现状,认识到了“气象防灾减灾”在国家战略中的重要地位,更加坚定了为国家气象事业现代化奋斗的理想和信念,成信学子责任担当意识浓烈,专业学习积极性普遍提高,学风明显好转,考取研究生的比例逐年提高,就业情况也十分乐观。近年来,已有2 000余名学生在毕业后考入各级气象部门工作,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四、活动特色及经验

“氣象防灾减灾宣传志愿者中国行”品牌活动的实践,充实了校园文化内涵,创新了文化育人载体,已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宝贵的人文资源,为我校学生秉承“成于大气,信达天下”校训精神,践行“爱心、责任、行动”校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了积极作用。

“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志愿者中国行”品牌活动有如下特点:一是凸显了校园文化建设与时代要求相结合——即建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的价值观体系,培养勇于肩负时代重任,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的大学生;二是与办学优势相结合——即秉承学校校训校风,依托办学优势,在气象、电子等优势专业方面开展多种社会实践活动;三是与学生成长需求相结合——即把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与实现个人价值有机结合起来,激励学生自我选择、自我实现;四是与实践育人相结合——即将校园文化建设与教育实践活动结合在一起,在精神上充实人,在素质和能力上完善人。

参考文献:

[1]侯旻翡,谭钊.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培育探究[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3(13).

[2]隋璐璐.价值观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4(2).

[3]周晓虹.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特点、功能和策略[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6).endprint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高校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创建校园文化的意义探究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打造富有生命活力的校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