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博物馆建址与内部设计—以大唐西市博物馆为例

2017-11-28肖爱玲

城乡建设 2017年22期
关键词:西市参观者大唐

■ 肖爱玲

浅谈博物馆建址与内部设计—以大唐西市博物馆为例

■ 肖爱玲

自古长安多出帝都。在历史的洪流中,长安留下了数不胜数的历史遗迹,因此,博物馆在西安尤为重要。有大气磅礴的陕西省历史博物馆,也有大唐西市这样现代风情的博物馆。大唐西市博物馆是国内唯一在大唐西市原址上再建的以丝绸之路和长安集市文化为主题的国际商旅文化产业项目。

博物馆的建造是一个地方文化的再现,也是城市的文化标志。作为历史文化博物馆,应该考虑因素:A.评估基地环境与建筑物关系及现状条件:a.外部交通连接状况;b.建筑物形态环境;c.人文环境;d.自然环境(不利和有利)。B.明确功能类型块的关系及流线关系。C.明确规范法则。D.逻辑:a.制定总体设计布局;b.环境景观布局;c.建筑内外的流线(出入口,功能块设置);d.造型风格;e.博物馆区域(室内、室外参观点,室外广场,绿化休憩环境设计)。

一、大唐西市外部环境分析

大唐西市博物馆坐落于大唐西市。西市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中心,也是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节点。大唐西市的文化遗址藏于地下没有被破坏,同时西市东北“十字街”遗址也成为大唐西市博物馆建设的一大难题。如何保留住地下1.8~2.5米,长1031米,宽927米的“十字街”?

(一)交通分析

在城市人口和规模扩大的现在,市民出行的机动化和多样化,给交通带来了很多压力和制约。交通这块短板成为建筑建址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博物馆建址前,交通评价是必不可少的一步,需要满足交通容量。大唐西市博物馆位于西市的第四格,建址既必须保持原有的棋盘交通,又要考虑西市整体的九宫格城市布局。局限性比较大,交通的路线对大唐西市博物馆的建设影响因素变得更加重要。需要通过既定的交通路网,对博物馆周围人,车等交通路网进行分析,合理确定出入口位置、停车场出口及其规模。

从大唐西市的卫星图(图1)可以看出现在大唐西市博物馆周围的交通呈棋盘路网且交通环绕,北部为较大的交通流线,东西南都是西市内部的交通支线。

大唐西市卫星图

从现场考察得出:北部的西市西路车的流动性较大,且道路开阔,驾车参观者多从西路经过,建址时大唐西市博物馆为考虑驾车参观者,将停车场面向北部;西市东西街成为西路参观者进入大唐西市博物馆的主要干道。在途径两侧时,唐风建址,让参观者感受到“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万千灯火升起照亮这片属于平民的市井。西市北街是大唐西市博物馆人流最多的道路,东侧劳动南路和西侧的高新四路的参观者多从北街进入大唐西市博物馆内部。从大唐西市博物馆的参观记录来看,参观者多为无车人员,北街为主要人流流通处。

(二)建筑物形态以及人文环境

城市是由实体、空间与基地以一定的关系结合,所以在考虑博物馆建造时,需要把这个界面和周围的界面融合,让整体的环境构成和谐统一。周围的建筑形态环境影响着博物馆的外部形态。同时,需要结合当地和时代的文化,从人文方面赋予博物馆自己的特色。

西市九宫格的布局形态,给大唐西市博物馆一个建址区域划分,设计者将大唐西市博物馆所在的九宫格用建筑填充完,和周围的建筑相比,博物馆通过占地的体量让第四格变得饱满,整体性更强,只在正门所在的北街处留了较大的开阔空间,方便人流的集散,给活动展出留出空间。在设计外形时,没有选择模仿周围建筑,做成一个仿唐博物馆,成为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的复制品,而是赋予了大唐西市博物馆更多独有的特色,结合西北地区的黄土特色和现代社会的科技感,做出一个隐于西市又突出于西市的博物馆,通过玻璃让大唐西市博物馆和周围建筑相呼应。

北部为现代化的大厦,东部为现代和古代结合的购物中心,西部和南部的建筑为仿唐建筑。周围建筑形态的多元化给了大唐西市博物馆更多的可能性。

设计者刘克成教授通过创造出高低起伏、错落有序的空间层次,镂空的玻璃幕墙与周围的环境紧密结合,透射出西市街道,立体地再现了大唐西市历史街道的空间尺度。特别设计的混凝土墙,无意识地与陕西乡村传统的夯土墙形成了异质同构,增添了陕西本土文化的风情,与西北的黄土文化相得益彰。从肌理、质感和气度等方面表现隋唐长安城市与西北文化的结合。

博物馆外貌

馆内细部

整个建筑在正方体的基础上进行切割和分解,屋顶上的玻璃幕顶附以特有的折面,架上钢架,整个建筑为玻璃和夯土肌理的石材贴面交融。阳光设计的建筑,钢架折叠,使得建筑内部有了丰富的光影变幻,在光线的投射下让博物馆熠熠发光。整个建筑看起来虽然很碎,但是由于手法统一,只在局部稍做变化,使整个建筑并不显乱。

(三)自然环境

建筑的建址常常受到地形地貌、气候、自然资源、太阳辐射等因素影响。

大唐西市博物馆需要保护隋唐西市道路、石桥、沟渠和建筑等遗址,在设计时通过透明的玻璃将遗址呈现在脚下,不破坏原有的文化资源。博物馆因为展览和文物保护的影响,对光线和气候由一定的要求。对文物需要做防尘、防霉保护,需要定期更换展品防止大气环境和人为影响造成文物的损坏。展览时多为人造光做光线处理。

西安市平原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西安市区为东北风考虑建筑朝向,以南偏东最好,防止西晒。寒冷地区不宜朝北。

二、明确功能类型块的关系及流线关系

《房屋建筑学》解释公共建筑主要为进行社会活动的非生产型建筑,博物馆作为展览建筑为市民提供社会文化服务。

在布置博物馆需要根据建筑的使用性质对内部空间的功能及流线做出合理的安排。各种公共建筑的使用性质和类型尽管不同,都可以分成:主要使用部分、次要使用部分(或称辅助部分)以及交通联系部分。设计中应首先抓住这三大部分的关系进行排列和组合,逐一解决各种矛盾问题以求得功能关系的合理与完善。在这三部分的构成关系中,交通联系空间的配置往往起关键作用。

展览建筑—博物馆,需考虑如下问题:功能决定空间的“量”;功能决定空间的“形”;功能决定空间的“质”;建筑的功能与空间组合形式。

王兵供图

交通联系即流线关系,通过流线对空间分割设计,划分为不同的空间区域。

大唐西市博物馆作为公共建筑需要考虑主与辅的关系、“内”与“外”的关系、“动”与“静”的分区关系。大唐西市博物馆不同于一般的博物馆,在功能中扩大了会议区域的功能,通过底部透明的遗址观赏区域,将陈品展览区域扩大。

大唐西市博物馆内部的功能分区明确,工作人员和参观者、散客和团队、办公人员和文物输送人员,通过不同的出入口将人员划分,在参观中不会有人员交叉的情况。

明确规范法则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规范—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备案号J2055-2015)。

三、设计思路与分析

建造博物馆的基本逻辑先考虑整体布局再结合环境布置环境景观,建造体基本确定后把出入和功能块设置好,对建造的外形进一步深化,明确好材质等;随后布置博物馆平面图,对空间的灯、地面铺装、墙面等室内陈展进行设计。

通过室内的游览路线来感受大唐西市博物馆的内部设计。

大唐西市博物馆一大特点就是参观者可以在钢化玻璃上面走,下面是古丝绸之路遗址。“Starting point of the silk road”区域吊顶很高,地下的钢化玻璃和顶的斜面玻璃顶相呼应,让整个空间和谐统一,采用大量的玻璃让室内光影效果美轮美奂,光线充足。步入大唐西市博物馆,可以看见两侧布置着丝绸之路的万物遗址,墙面一副巨大的丝绸之路的路线地图,把丝绸之路的文化氛围烘托到极致。墙上的一面面国旗象征着丝绸之路的成果,也寓意中国丝绸之路和全世界接轨。走到尽头的“Archaeological area”是曾经的原始遗址,黄土下代表的是大唐西市往昔的辉煌,完整保留的遗址再现了历史的沧桑。步上台阶的“Connection areas”的连接区是一排排座位,可以给参观者舒适的休息环境,同时可以做活动演讲,一处多用。

缓缓步上三楼的台阶,进入室内展览区域,黑色的吊顶扩大了空间,配合昏暗的灯光给参观者心理暗示,庄重严肃。用文物墙进行空间分割,通过前面颜色的划分,进行空间引导。室内的路线有条不紊,在观赏时用材质、灯光、色彩和吊顶变化一步步给参观者引导,形成合理的游览路线。四楼的展览则通过房间划分把文物分类,一个房间诉说一个故事。

(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猜你喜欢

西市参观者大唐
梦里大唐知多少
最美的蝌蚪
寻迹大唐
大唐西市的重生
梦回大唐
如何在大唐朋友圈优雅炫富
脑洞大开
夜·西安
数说InnoTrans 2018
场馆学习中的参观者研究:进展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