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设美丽乡村 提升人居环境—潜山县建设美丽乡村工作纪实

2017-11-28王先结许玉峰

城乡建设 2017年22期
关键词:人居全县美丽

■ 王先结 方 跃 许玉峰

建设美丽乡村 提升人居环境—潜山县建设美丽乡村工作纪实

■ 王先结 方 跃 许玉峰

官庄镇金城村

潜山县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大别山东南麓,辖2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和16个乡镇、186个村(居),总人口58万,县域总面积1686平方公里,素有“皖国古都、二乔故里、安徽之源、禅宗之地、京剧之祖、黄梅之乡”的美誉。潜山县是革命老区县、省级生态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大别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重点县、大别山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县,肩负着保护生态与加快发展的双重任务,面临着改善农村地区人居环境的巨大压力。近年来,潜山县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农村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乡村人居环境焕然一新,走出了一条符合县情实际的新路子,形成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潜山模式”。截至目前,潜山县建成了125个中心村,整治了107个自然村庄,打造了4条美丽乡村示范带;先后获全国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化试点县、全国唯一的国家美好乡村综合标准化示范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旅游目的地、全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示范县、安徽省整县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县等称号,黄龛村、官庄村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两度获评安徽省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县。

一、以“科学规划”引领人居环境改善

规划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灵魂,也是推进农村环境改善的重要前提。一是在规划理念上注重统筹。依托天柱山旅游资源,坚持把全县作为一个大景区来规划,以科学完善的规划引领美丽乡村建设和人居环境改善,建设全县大景区,推进城乡大统筹,将主要公路沿线打造成风景线,将美丽乡村示范点打造成旅游点。二是在规划思路上注重特色。坚持“不搞大拆大建、不求千篇一律、不搞一个模式、不用城市标准和方式建设农村”的“四不”原则,不建整齐划一的建筑群,不建堆在一起的聚居区,依山就势、聚散相宜、错落有致,突出乡村风格,彰显田园风光、留住乡村记忆。特别是在建筑风貌上,潜山历史上是古皖国都城,安徽简称“皖”即源于此。皖文化源远流长,形成了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鲜明的建筑形式。潜山县在对古建筑元素继承与发展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元素的探索与创新,提炼总结出以“白墙、灰瓦、坡面、圆柱、宽窗”为主要内容的“新皖派”建筑风格。三是在规划编制上注重全面。既编制建设规划,先后完成了全县村庄布点规划、乡镇总体规划、142个美丽乡村示范点建设规划和90个省中心村建设规划;又编制产业规划,依托全县工业、旅游和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础,编制“四类村”(农业特色产业村、旅游休闲产业村、工业特色村和文化特色村)产业发展规划,着力发展“一乡一品、一村一业”;同时还编制村庄整治技术导则、农村建房样式,设计独立户、双拼户、街坊式等5套“新皖派”房型图纸,出台关于农村建房的指导意见,引导规范住宅建筑风貌。

潜山县城潜水河畔

二、以“专项行动”促进人居环境改善

近年来,潜山县扎实开展四大专项行动,农村人居环境更加靓丽。一是村庄环境整治行动。实施“一改、二保、三清、四拆、五化”工程,即:房屋改貌,保护古民居、保护古树名木,清垃圾、清污泥、清杂物,拆除危旧房屋、猪圈、厕所、院墙,实现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环境美化和公共设施配套化。五年来,全县共建成美丽乡村示范带4条、省级中心村90个、示范点142个,完成2.75万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燕窝村庄整治工程、官庄村美好乡村规划建设项目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美丽乡村建设成为潜山一张闪亮“名片”。二是沿线环境治理行动。扎实开展“三线三边”环境综合整治,重点整治暴露垃圾、乱堆乱放、违章建筑等问题,并将整治范围向乡村公路沿线、沟渠沿线和水库池塘周边延伸,扩大整治工作成果,着力打造舒适、整洁、生态的美丽乡村。三是生态品牌创建行动。潜山县出台了《关于开展生态县创建工作的决定》和《潜山县生态县创建工作实施方案》,全面推进生态创建。采用“小菜园、小果园、小竹园、小桑园、小茶园”等五小园模式提升农村绿量,完成村庄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10.15万亩、村庄绿化35万平方米,建成45个森林村庄、15公里森林长廊示范段,全县森林覆盖率达53.1%,一批乡镇、村荣获国家和省市级生态镇村,潜山县被列入安徽省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四是清洁工程建设行动。建成13座乡镇垃圾中转站、53个小型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配置各类垃圾运输车、垃圾收集车1051辆,所有村居都配备了垃圾桶,有效改变了“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的历史。

三、以“机制创新”推动人居环境改善

潜山县注重“建设”和“管理”并重,建立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改善长效机制,确保持之以恒、稳步有序推进。一是创新建设推进机制。坚持一本规划对接、一份签字承诺、一名领导牵头、一个班子主抓、一套机制实施的“五个一”工作思路,着力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截至目前,全县共建设公共服务中心、文化室、图书室、卫生所、便民超市625个,建成沼气池1.7万余口、室外文化体育健身场所232处、水冲式公厕268座,硬化村组道路589公里,安装路灯13900盏。二是创新建后管养机制。建立村庄道路、公厕、停车场、污水处理站、体育健身器材、路灯等公共设施建后管护制度,探索开展政府购买服务等市场化运作方式,鼓励企业和个人建好管好农村公益基础设施。三是创新环卫管理机制。出台农村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全覆盖实施方案,在全县16个乡镇全面建立农村环卫“户分类、村收集、乡镇集中、县转运处理”的垃圾收集处理长效机制和“日督查、周通报、月考核、年考评”日常监督考核机制,严格按照考核结果兑现奖补资金。同时,积极推行农村环卫市场化运作模式,目前全县农村共有17个专业环卫公司,基本实现了农村垃圾日产日清。

痘姆乡鞔鼓村

四、以“村民主体”参与人居环境改善

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过程中,始终做到“村民议村民定、村民建村民管”,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是乡村建设让村民参与。实行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三位一体”的建设模式,政府主导,主要体现在建设规划和资金整合上,体现在抓宣传引导、培训指导和监管督导上,做到政府主导不包办;农民主体,主要体现在充分尊重农民民主权利,投入、建设、管理的主体是农民,做到农民的事自主办;社会参与,就是充分调动方方面面的力量,共同支持美丽乡村建设。严格落实“村民理事会成立、村民100%签字、村民筹资投劳、三清四拆、公共设施占地调整”五个到位,由村民代表会议选举产生村民理事会,选举村内老党员及年纪较长、辈分较长、威望较高的老人组成理事会成员,把发动和依靠群众做在前面,没有到位、建设就不启动。二是产业发展让村民参与。农村发展和环境改善,要靠产业支撑。潜山县积极探索建立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新途径,注重做到“三个结合”:与农业发展相结合,大力发展畜禽、蚕桑、茶叶、瓜蒌、食用菌、油茶等特色农业产业,打造“一村一品”特色农业板块。全县建成农特产业基地42.6万亩,发展省级龙头企业9家、家庭农场71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755个;与旅游发展相结合,抢抓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机遇,大力发展以休闲农庄、农业观光、民俗体验为主的乡村旅游,常态化举办“最美乡村在潜山”系列活动。全县已创建3A级以上乡村旅游区13个、星级农家乐190家,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超3万人,美丽乡村示范点成为游客青睐的风景点;与工业发展相结合,沿美丽乡村示范带建设5个生态工业区,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发展工业特色村,源潭双峰村变为全国知名的“刷业村”,梅城潘铺村成为远近闻名的“雨衣村”,逐步变美丽乡村为美丽产业。三是文明培育让村民参与。通过制定村规民约,大力推进文明村镇创建,引导农民破除陈规陋习,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目前,全县已争创全国文明村镇1家、省级文明村镇2家。

黄铺镇望虎村

五、以“加强领导”保障人居环境改善

潜山县坚持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途径。一是坚持高位推动。成立以潜山县委书记为第一组长、县长为组长,县委副书记为常务副组长,县委、县政府有关分管负责同志为副组长的高规格领导小组,连续6年将美丽乡村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列为县政府实事工程倾力推进。二是配套政策措施。出台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施意见、实施方案、考核办法、资金整合管理办法,明确中心村建设、考核和奖补标准,重点突出整治农村环境、统一农房风貌、建设基础设施、配套服务功能、做强产业支撑、抓好建后管护等六个方面内容。三是强化资金统筹。建立了整合项目资金、财政以奖代补、农民筹资投劳的“三位一体”资金投入机制。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捆绑使用、统筹安排、各记其功”的原则,有效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放大资金使用效益。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潜山县将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继续以建设宜居乡村为导向、以村庄环境整治为重点、以建设美丽乡村为抓手,立足实际,创新机制,循序渐进,不断改善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努力建设农民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

猜你喜欢

人居全县美丽
临深置业理想 这座城刷新美好人居标准!
人居一世间 愿得展素顏
四十年巨变数字看发展
人居环境中的园林绿化设计构建
我们创造美丽
平凡又美丽
谁是最美丽的虫(三)
不可错过的美丽配饰们
金沙县召开2014年全县关工委工作推进会
世界人居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