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兴国33家扶贫车间进乡村开启幸福脱贫模式

2017-11-28谢俊华

老区建设 2017年17期
关键词:兴国县兴国厂房

□ 谢俊华

兴国33家扶贫车间进乡村开启幸福脱贫模式

□ 谢俊华

“年龄大了,家里有老有小,身体不好,没法出门打工、干重活。现在有了‘扶贫车间’,一个月收入2500元以上,往后的日子不用愁了!”高兴镇黄群村“扶贫车间”工人王文华说。现在他的妻子、女儿都在这务工,已经领了一万多元的工资了。该扶贫车间投资规模为1000万元,厂房占地面积1120平方米,计划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主要加工女士饰品,预计年产值2000多万元,可带动当地务工人数80人,年务工收入200余万元(其中可带动贫困户劳动力30人,年收入90万元)。目前共吸纳贫困劳动力13人,后期手工艺品还可发至家庭加工。现在一期工程已完成3000多平方米的厂房建设,装机500多台,二期工程(厂房、宿舍、仓库等)正在施工中。“我们这种搞加工的企业,用工需求量很大。自从‘扶贫车间’建到村里后,招工不再难了,群众收入也上去了,可以说是‘双赢’!”该车间负责人王福生说。

吸纳贫困户在做工

兴国县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精准扶贫的有力抓手,因村制宜,因户施策,整合各方资源,初步走出了一条以就业扶贫为主攻方向、多种扶贫方式并举的精准扶贫攻坚路子。

只有找准穷病根,才能开对药方子。目前,全县贫困群体中因缺资金、缺技术、自身发展能力不足致贫的贫困户占到很大比例,很多贫困户都希望能在家门口找个挣钱的机会。经过反复调研论证,兴国县委、县政府决定,充分利用服装纺织、电子、农产品加工、手工工艺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特点,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乡镇(村)闲置土地、房屋创办或领办“扶贫车间”,使企业和贫困村无缝对接,吸纳贫困人口进企业务工,让贫困群众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增加收入,从而摆脱贫困,最终达到“项目到村、岗位到户、技能到人、政策到家”的目的,实现“群众赢、企业赢、产业赢、支部赢”的目标。

为把项目送到村,兴国县在全县规划建设了33个“扶贫车间”。“扶贫车间”由当地政府引导创办,确保高质量建设,每个“扶贫车间”占地面积不一。该县规定,所有扶贫车间要符合三个条件:一是就业

扶贫车间火热生产景象门槛低,技术要求低,中老年人能干,带动至少5名贫困劳动力;二是增收效果好,能保证从业人员的基本收入,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三是工时灵活,让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同时出台奖补政策,以发放的月工资为依据,每年年底补贴一次,每个扶贫车间每年补助金额最高不超过8万元。对稳定运行且持续带动贫困劳动力就业10人以上(含10人)且务工1年以上的“扶贫车间”,还可给予不超过10万元的一次性建设补助资金。

稳定就业一人,脱贫致富一家。兴国县建设完成的33个“造血”式“扶贫车间”,已带动贫困劳动力310人实现就业。今后,还将把“扶贫车间”覆盖到所有中心村,真正实现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

谢俊华,兴国县扶贫和移民办公室。

■责任编辑:徐云

猜你喜欢

兴国县兴国厂房
工业厂房大型钢结构屋面施工技术应用探讨
工业厂房通风管道设计需要注意的问题
让老厂房变文创新地标
报 答
兴国县精准扶贫中金融支持路径探究
晚粳品种对比试验
兴国县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改革探讨
秦兴国:一根拐杖撑起一所学校
战友
兴国县2007~2011年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