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岭走廊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现状及对策*

2017-11-27钟艳华刘文沃

体育科技 2017年2期
关键词:瑶族体育项目走廊

钟艳华 刘文沃

(1.中山大学,广东 广州 510275;2.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广东 肇庆 526020)

南岭走廊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现状及对策*

钟艳华1刘文沃2

(1.中山大学,广东 广州 510275;2.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广东 肇庆 526020)

南岭走廊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大量的民间体育项目,目前其受关注程度低于西北走廊和藏彝走廊。对该地区传统体育项目的研究有助于丰富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的内涵、提升学科影响力。文章基于文化遗产保护、旅游项目开发和学校课程教育融入三方面研究南岭走廊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现状,总结南岭走廊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存在的问题,并从多元文化取长补短的体育文化观、加大进入学校课程教育的力度和传承中应注重保留其传统的根基特色文化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

南岭走廊;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现状;对策

南岭走廊是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交界的五岭地区,多个民族在此混杂居住,形成一个独特的文化区域。基于南岭走廊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性,费孝通先生认为其是与“西北走廊”、“藏彝走廊”并称的中国三大民族走廊之一[1]。与西北走廊、藏彝走廊相比,南岭走廊受关注的程度较低,考虑到南岭比邻沿海发达地区、目前对南岭走廊传统体育项目的考察主要基于分族写志视角的现状,所以用整体性的视角来研究南岭走廊传统体与文化的传承,具有一定理论意义和迫切性。

1 南岭走廊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现状

本文研究的南岭是狭义上的定义,即五岭山脉及其附近的山地和低谷,从行政区上看,包括广西的桂林、贺州、梧州,湖南的郴州、永州、怀化、邵阳,广东省的韶关、清远、河源、江西省的赣州等地[2]。本地世居少数民族以瑶族、苗族、壮族、侗族为主,本地区针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主要采取了文化遗产保护、旅游项目开发和进入学校课程教育方面等三方面措施。

1.1 文化遗产保护方面

根据统计(陈炜,2015),南岭地区各地级市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数目分布并不平衡:湖南怀化75项目、广西桂林63项目、湖南永州51项、湖南邵阳34项、广西贺州34项、广东清远30项、湖南郴州21项、广西梧州19项、广东韶关15项、江西赣州15项、广东河源11项[3]。区域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分布呈现出东部、东南部项目数量较少,越往西、西北,数目越多;民族自治区域项目数量多于非民族自治区域。造成这一情况可能与当地少数民族数量、对民俗项目的重视程度有关。

南岭走廊民俗体育作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重要的地方性知识,对于理解地方文化、南岭与周边地区关系有着重要作用,逐渐受到当地政府的重视。如自2007年起,桂林市即以每四年为一周期举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推进本地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永州市在2011年出台的《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实施意见》、郴州市在2012年出台的《郴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意见》,都把做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作为重要工作内容。除了政府出台政策保护本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外,跨行政区域合作保护开发传统项目的势头也逐渐呈现,如2006年南岭瑶族地区经济开发区的三省(区)十县(市),同意把原“中国南岭瑶族盘王节”正式更名为“中国瑶族盘王节”,2007年在桂林恭城瑶族自治县举办了“第九届中国瑶族盘王节”,2015年我国把瑶族文化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4]。对南岭走廊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体现了国家及地方政府对地方性知识的重视和支持。特别是随着社会变迁,族群文化自觉直接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保护,并且呈现出跨地区的趋势。如“中国瑶族盘王节”命名及其节庆活动实践,体现了各地瑶族民众对本族民俗及共同祖先的认同,在兼顾各地差异的基础上协同开展此类民俗活动,不失为保护族群文化的好方法。

1.2 旅游项目方面

国内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很多时候和旅游项目相结合。传统体育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本地特色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观摩和参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提升旅客满意度和本地文化美誉度的重要途径。比如:曾经有研究者对来自于山东省和辽宁省的两个旅行团展开调查,该旅客团体对贺州旅游的评价很高,原因是除了可以饱览优美生态环境,还可以欣赏瑶族长鼓舞表演、参与瑶舞大型联谊活动[5]。

目前各地在发展旅游业的时候也较为注重深挖本地特色文化。南岭走廊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是吸引国内外游客的重要因素。尤其是每年的黄金假期,这些具有浓厚民俗民风的民族传统体育的活动和表演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但是我们需要意识到,由于地理位置与居住环境等因素的差异,不同地域的瑶族长鼓舞在起源和表现上有所差异。居住在广东清远连南的瑶族,其长鼓舞(也称为花鼓)与广西省贺州瑶族的长鼓舞在起源上并不相同。正是由于这种地域的差异性,对旅游项目的开发呈现多样性、地域性的特点。正因如此,笔者建议地方在开发此类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之时,要注重照顾地区差异和文化传统,还原地方性知识的脉络,以保护具鲜明地方特色的民族文化。

在开发的同时,也有一些并不和谐的插曲。由于旅游项目过多开发,导致一些地区民族体育的最原始、最传统的元素被淡化了,取而代之的是浓浓的商业色彩和短视的功利行为。例如,一些地方为了让本地的传统项目更好的营销出去,对本地传统项目进行改造,对一些宗教性、仪式性的元素进行简化或改造,加入了大量具有现代色彩的歌舞、互动和身体动作,以致使这些项目失去了本来的面目和内涵;也有一些地方在开发这些项目的时候对项目难度的过分追求,通过专门培养高技能的人才吸引游客的眼球,4忽视了传统项目作为地方知识的本质,专注于少数人的培养的同时失去了作为项目传承土壤的大多数本地民众的向心力,项目的传承逐渐失去了群众基础。

旅游项目基础设施落后也是制约南岭走廊民族传统体育的又一因素。不少地区旅游项目的基础设施落后、单一,而有此情况的往往也是经济落后和交通不便的地区,难以吸引游客的到访。项目开发没有效益,地方也逐渐失去了对本地文化保护的动力和物质基础,对地方文化保护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

1.3 进入学校课程教育方面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发和保护进入了较系统的时期。南岭走廊地区有些中小学已将一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纳入到学校课程教育中,例如,广东省乳源县和清远市连山县体育局等与当地的民族中、小学合作开展打陀螺项目教学[6]。

近年来,国家在民族传统体育进入学校课程教育方面也给予相关的支持,例如成立的《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文化大发展与大繁荣》等政策。但是,宣传的力度较弱,深度也不够,不少学校并没有把民族传统体育列入学校课程教育。一些进入到学校的具体课程,无论是教材上还是实训中,还仅仅停留在浅层的介绍,对课时数的要求和内容并无统一的规定,其广度和深度也是不够的。另外,也缺乏能教授这类课程和实训课的专业教师,有些学校出现由其他语数英的老师兼上文化体育课的情况。

2 南岭走廊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存在的问题

根据国内相关文献及笔者走访南岭走廊部分地区的调查发现,目前南岭走廊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2.1 社会的关注度和支持度不够

目前社会对于奥运项目的关注度远远大于民族项目、对商业化项目的关注度远远大于地方文化项目。南岭走廊的相关体育项目在体育界的关注度历来不高,因此这方面的研究、开发、推广也一直较为乏力。目前已有的一些研究也表明,社会对南岭走廊民族传统体育的关注度和支持度低。例如周家金等人对广西三江侗族古村落传统体育项目的研究认为,其传承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纳为六点:体育价值观迷失、文化认同感下降、文化根基遭毁坏、文化自觉性缺失、传承人逐渐流失、体育呈精英化趋势[7],社会的关注和支持度的下降使这类传统项目面临着危机。又如广西于2010年9月举办了首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会,但社会反映却较为冷淡,特别是比赛观众的积极性不高[8],这不得不促使我们重新思考,该类项目该如何构思和定位。造成这种局面的因素很多:首先,这和我国历史上为了塑造国际形象,过度追求在奥运会等世界性赛事的奖牌有关,各类资源和人员集中服务于金牌,必然导致地区性、民族性项目缺乏社会支持乃至无人问津;其二,和国家、社会媒体对这方面的宣传力度不够有关,媒体电视中关于传统体育的节目介绍比较少,而对南岭走廊民族传统体育的节目介绍更少。总的来说,无论是纸质媒体,还是网络媒体,对这方面的宣传力度还是不够。其中,其三,和广大受众有关,真正了解南岭走廊民族传统体育的群体并不普遍。特别是南岭地区的年轻人,由于缺乏对地方文化的认知,加上和沿海发达地区比邻,接受新生事物多,其行为习惯和体育偏好受社会主流价值观影响较深,对南岭本地的文化知之甚少。这种情况得不到改变的话,长此以往南岭地区民族体育的群众基础必将越来越弱。

2.2 缺乏保护和传承的专业人才

文化遗产需要专业人才进行保护和传承。保护与传承南岭走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人才是关键。人才缺乏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进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保护的专业人员缺乏;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传承人缺乏。[3]在南岭地区,无论是大型还是小型博物馆在这方面的展示都偏少。尤其是一些有传承价值的文化遗产,物质上和非物质上的保护者和传承人也是要经过专门培训,并对这方面文化底蕴或技能有所要求的。传承南岭走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专业人才很紧缺,尤其是高技能的人才更少。在客观和主观原因的综合作用下,这方面体育项目传承人慢慢流失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这种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的观念没有植根于社会中。另外,还由于体育项目商业化的原因,少数体育文化资源过于集中在少部分体育项目中,大部分体育项目投入得少,这种两极分化的情况下,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也是不利的。

2.3 开发程度低

项目开发程度低也是南岭走廊民族体育传承中出现的问题。从文化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着手分析,湖南省永州江永瑶族存在的问题有三点:保护力度不够,文化挖掘不足;缺乏资金支持,开发程度较低;经济基础薄弱,旅游设施落后。[9]从旅游项目的开发情况来说,目前有些南岭走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已经开发成对国内国外开放的旅游项目。但是,有旅客反映由于对这方面的文化体育项目缺乏专人讲解,在缺乏相关信息的情况下,未能理解其中的文化精髓而持走马观花的态度,有些游客还反映说不如亲近大自然的高山流水。由于开发的深度不够,很多旅游参观了却没有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并未能深入当地文化,旅游体验并不完整。旅游项目的开发不仅仅是为了开发而开发,应该是从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根基和内涵上着手。南岭走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传达的是一种民族精神和意志,是民族团结和凝聚力的重要体现。因此,开发的深度不仅是为了吸引更多的旅客而开发,应该是要真正传承南岭走廊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内涵和精华,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传承的目标。

3 南岭走廊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的对策

3.1 多元文化取长补短的体育文化观

费孝通先生指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将取决于多元文化的和平共存、对话沟通、取长补短、共存共荣……要以宽容的态度来尊重别人与自己不用的价值观”。[10]南岭走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大多是集体项目,通过群体相互间的合作与分工,共同完成一定目标。南岭走廊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是人类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传统,更是体现民族的团结和优良传统。我们需要以宽容的态度尊重民族传统体育的各种文化,恰恰这种文化从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本地区的民族特色,共存共荣也促进了民族的团结和发展。南岭走廊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其民族走廊的特色也应该受到重视和保护。各民族间的传统体育可以相互对话、相互学习,通过取长补短实现百花齐放的状态。这种取长补短,需要我们保留和弘扬积极向上的成分,摒弃消极的部分。

3.2 加大进入学校课程教育的力度

南岭走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列入中小学的课程教育中,对其传承中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教育是传承体育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理论与实训的系统教学,培养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兴趣。不少运动员也是从这些民族学校的学生中选拨出来,体育成绩相对比非专业的人的水平高,这很大程度得益于从小接受民族传统体育的熏陶和教育。

除了列入到中、小学的课程教育,在幼儿园中也要开展南岭走廊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教育,从娃娃抓起。而且,这种文化体育的教育,应该是结合到德智体的教育制度中,或者说,这种民族传统体育的教育,是满足我国年轻一代身体健康的需要、心理健康的需要、道德教育的需求。课程教育的内容与形式上可以多样化和灵活性,培养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兴趣,也需要提高学生对南岭民族体育的理解和欣赏。

3.3 传承中应注重保留其传统的根基特色文化

南岭走廊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中,避免其在商业化中丢失其原有的传统文化而失真,应该保护其原始的文化根本。在现代快速发展的社会,快餐式的项目并不少见。南岭走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发力度比以往都要快。如此快节奏下,民族传统体育需要保留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优良传统的“文化本真”。这种传承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方面,例如民族服装和服饰等物质文明,弘扬民族团结等精神文明。

旅游项目开发的资源和内涵十分丰富,建议在对外的传承中,无论是静态保护(例如博物馆展览)还是动态保护(各种活动或竞赛)都要注重保留其传统的根基特色文化,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传承。

另外,当今是信息化时代,南岭走廊民族传统体育受现代体育文化的冲击较大,不少年轻一代追寻新文化的吸收,而较少关注这类体育文化。而坚守这种民族传统的老一辈也会多少受当今体育文化的影响。因此,对南岭走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传承人的培养也是很关键,一种文化只有言传身教才能有效地一代传一代,有效地保留其根基文化气息,才是持之以恒的发展道路。

[1]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费孝通文集(第11卷)[M].北京:群言出版社,1999:382.

[2]陈能幸,陈炜.南岭走廊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及特征[J].柳州师专学报,2009,24(6):23-27.

[3]陈炜,王德彬.南岭走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调查研究[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29(1):72-76.

[4]陈惠娜,彭业仁,阳明君.瑶族传统体育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发展研究[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9, 27(2):110-113.

[5]王丽萍.瑶族长鼓舞的体育资源开发研究[J].体育师友,2014(1):76-78.

[6]王桂忠.关于广东省瑶族传统体育资源及发展状况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2,38(8):55-57.

[7]周家金,孙庆彬,朱波涌.侗族古村落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调查与思考[J].体育科学研究,2013(3):24-28.

[8]徐彬超.对贺州市第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反思[J].贺州学院学报,2011,27(4):118-119.

[9]谷显明,张美花.南岭走廊瑶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探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6,37(1):119-122.

[10]费孝通.“美美与共”和人类文明(下)[J].群言,2005(2):17-20.

The Status Quo and Strategies of the Nanling Corridor’s Traditional Sports Heritage

ZHONG Yanhua, etal.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275, Guangdong, China)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371ss16108。

钟艳华(1986-),广东广州人,硕士,研究方向:体育社会学。

猜你喜欢

瑶族体育项目走廊
神奇的走廊
瑶族织锦
《瑶族婚俗古歌都才都寅译注》
云南瑶族银饰探析与开发利用
中小学校开展民俗体育项目面临的问题与策略研究
走廊上的时光
成语魔方
农村中小学如何开展传统体育项目
在走廊行走
当猫邂逅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