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探索

2017-11-26张庆海

文教资料 2017年21期
关键词:实验室安全实验室管理安全教育

张庆海

摘 要: 高校实验室是教师科研和学生实验教学的重要基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摇篮。安全管理是高校实验室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实验室安全管理中建立安全教育制度,以课堂讲解、逃生演练等形式进行安全知识教育,强化职能部门“主动服务”意识,以达到实验室安全“防患于未然”的目的。

关键词: 实验室安全 实验室管理 安全教育 管理制度

高校实验室是教师科研和学生实验教学的重要基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摇篮。高校实验室是化学试剂与仪器设备集中存放与使用地,具有危险源种类多的特点,且其实验技术与方法具有探索性和结果不确定性,稍有不慎极易酿成事故,造成财产损失、污染环境,甚至人员伤亡。因此其安全管理工作面临巨大挑战,保障实验室安全是实验室管理工作的重点。

实验室安全保障的措施主要有建立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建设一支稳定的实验室安全管理队伍、及时进行实验室安全检查与整改、定期培训实验室安全管理人员等方面。

1.建立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

实验室的良好运转不仅要做到仪器设施的启用、维护和维修,而且要形成科学、规范、完善的管理制度,更要充分考虑可能的安全隐患,采取一系列的安全措施,以保证教师科研和学生实验的正常进行。

1.1建立实验室安全管理机制

实验室安全管理要建立学校→学院→实验室三级管理机构。学校成立实验室安全管理领导小组,由分管校领导负责,相关的职能部门(如实验室设备与管理处)的主要领导为小组成员,专门管理全校实验室的安全工作;各个二级学院成立实验室安全工作小组,分管实验室工作的院长任组长,实验中心主任与实验室员为组员。实验室设立专职安全管理岗位,主管实验室安全工作。学生课程实验、教师科研实验、各级大学生实践创新实验均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指导教师或实验室教师。开学伊始,学院与需用实验室的老师签订实验室安全使用责任书,每一名进入实验室的学生须有指导教师作为安全负责人,签订实验室安全使用责任书。每学期安全工作务必落实到分管实验室领导、实验室主任、实验室安全管理人员及实验人员。

1.2加强实验室监督检查

实验室安全运行的重要保障是实验室安全状况监督检查的落实。不安全环境和不安全行为是导致不安全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监督检查的目的是排查不安全因素,防患于未然。安全监督检查的主要项目包括实验室安全管理是否到位、设备是否在良好有序的使用状态、实验室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安全隐患是否已整改等。不安全环境是指化学试剂药品与设备仪器处于不安全状态(如水、电、高压气瓶、热源、试剂等,烟、火、气、爆炸等);不安全行为指进入实验室人员的不安全行为(如仪器设备操作不当或不规范、试剂药品使用不正确、安全意识淡薄、实验操作技能欠佳、危险废弃物处理不当等)。实验室安全管理人员必须具有强烈的安全意识与安全责任心,业务必须熟练,必须定期对实验室的安全环境和各个环节的安全予以检查。对于实验室安全监督检查,校级安全领导小组每学期开学至少进行1次,院级工作小组至少每月检查1次,实验室每周至少组织检查1次,专职实验安全员每天都要全程巡回检查,而实验室教师和课题小组要随时自查。发现安全隐患一定要及时指出,提出整改方案并限期整改,整改后必须接受安全检查,通过后方可开展实验。

2.加强实验室安全教育

在保障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各项措施中,加强安全教育是预防发生安全事故的最重要手段。安全教育能够向学生宣传安全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安全习惯,对保障实验室的安全环境与安全运行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2.1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

事实上,实验室的各种仪器设备在出厂时都带有标准的使用规程,各种危险藥品和试剂都有标注使用注意事项,绝大多数的安全事故都是由操作不当或违规操作造成的。究其原因,多是由于某些师生的安全意识淡薄,抱着侥幸或不想麻烦的心理,认为违规操作一两次不会导致事故发生,久而久之就把违规操作当成家常便饭,最终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因此,安全教育的首要内容是强调树立安全意识的重要性,营造安全第一的实验室氛围,使学生在接触实验课程之初就树立高度的安全意识,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此外,在进行安全教育时可以列举一些实验室安全事故案例,通过分析引发事故的原因,强调产生的财产损失和随之带来的人身伤害的利害关系,以产生一定的震慑和警醒作用。

长期的实验教学过程暴露出学生的安全知识还是十分匮乏的,因此应从仪器安全、试剂安全、环境安全、消防安全及应急策略等五个方面进行安全知识宣传教育。

2.2安全教育的形式

与传统教学一样,课堂讲解是实验室安全教育的主要形式,这种形式使学生形成全面的系统的安全知识体系,但这种形式有些枯燥,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可以邀请一些曾经亲身经历安全事故的教师或负责实验室安全管理的人员,亲临安全教育现场,向学生讲述安全事故的经过、应急处理过程及造成的经济损失与人员伤亡情况。(2)安排一些可以亲身体验的安全教育的项目让师生参与进来,帮助师生锻炼和掌握在危险中逃生自救的基本技能,将人员在事故中受伤的可能降至最低。如在每次安全教育课堂讲解后安排师生按照火灾逃生应急预案的要求进行逃生演练。(3)模拟火灾发生时,由指挥协调组负责人(实验室负责人)立即上报并指挥现场人员撤离和救火,疏散引导组带领学生分别从教室的前、后门撤出,并从不同安全通道迅速撤离实验楼,灭火行动组负责用灭火器等消防设施进行灭火,同时清理楼道及教室的各种障碍,为消防人员、消防设备进入现场创造条件。(4)不定期地安排消防演习,在师生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突然开启消防警报设施,进行突击逃生演习,以此增强师生的自救、应急、应变和互救能力。

3.实验室安全管理的体会

3.1实验室安全管理要形成“闭环”

实验室安全管理从学校层面到二级学院到各实验室都要坚决做到“计划-落实-检查-整改”循环往复,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安全问题不留死角。学校分管领导定期组织职能部门进行实验室安全大检查,对发现的安全隐患登记在案,及时督促整改,并进行复查,使安全管理形成“闭环”。对屡次整改不合格的实验室坚决封门,直到安全意识到位、整改验收合格无安全隐患后才准予重新启用。实验室专职安全管理员每日都要对各个实验室复查,形成长效机制,确保无安全事故发生。endprint

3.2实验室安全管理要有服务意识

实验室安全管理较严格的制度,可能会引起部分师生的抵触情绪。因此各级管理人员在工作中绝不能推诿,要提供高水平的专业服务,在细节上下功夫,赢得师生的理解和支持。管理人员的“主动服务”使师生认识到,职能管理部门不是为难某个部门或个人,而是从师生安全角度出发,认真办好事。对于一些学术领军人才负责的科研“硬骨头”实验室,更要做到耐心、细致,使用排忧解难式的主动服务努力使学术带头人成为管理者的知心朋友,使之能主动配合、献计献策。

3.3一些安全管理细节

在实验室安装漏电保护器、通风柜、气体报警器、气瓶室等;设置化学品分类储存柜、防爆风扇、应急药箱、安全资料盒等;在楼道内安装紧急喷淋和洗眼器等;在各实验室配备橡胶耐酸碱服、手套、套靴、防毒面具、护眼罩等个人防护用品等,这些应该是实验室安全管理与建设的必须。

4.结语

自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实施以来,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学生在自主性较强的综合性、开放性实验中具有明显的安全意识,实验教学中的仪器、器材的损坏明显减少,对实验室中哪些物品有毒或有危险性、怎样使用、怎样进行操作及如何避免伤害等做到了“了如指掌”,实验过程顺利进行,有效地保证了实验教学质量。

高校实验室安全是学校安全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室安全工作如履薄冰,要牢固树立“平安就是政绩”的理念,充分認识到实验室安全工作的重要性,认识到实验室安全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必须常抓不懈,警钟长鸣,力求真正做到未雨绸缪和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1]吴林根,余观夏,王国兴.高校实验室安全全过程管理[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8):300-303.

[2]陈容容,魏东盛,靳永新,等.实验技术与管理[J].加强实验室安全教育保障实验室安全,2016,33(3):232-234.

[3]杜云翔,吴福根,刘贻新,等.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新思路:实验室安全周初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2):279-281.

[4]姜周曙,林海旦,亓文涛.实验技术与管理[J].实验室安全管理创新与实践,2016,33(11):1-5.

[5]黄桂兰,刘景全,刘石磊,等.实验室安全的影响因素与保障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7):301-304.endprint

猜你喜欢

实验室安全实验室管理安全教育
关于实验室管理的研究
基于多角度构建高校实验室安全体系的探索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