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庭生命周期视角下农村精准扶贫策略研究

2017-11-24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舒颖孙琳胡思哲王悦晨

湖北农机化 2017年5期
关键词:贫困家庭空巢生命周期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舒颖 孙琳 胡思哲 王悦晨

家庭生命周期视角下农村精准扶贫策略研究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舒颖 孙琳 胡思哲 王悦晨

精准扶贫是我国的首要战略目标,精准识别和精准扶贫策略一直是研究的重点和难点。精准识别是精准扶贫的关键和基础,然而目前仍没有一种科学有效的精准识别体系,这大大影响了精准扶贫战略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家庭生命周期理论的运用为精准扶贫策略实施提供全新的思维和理念,通过家庭生命周期理论,可以较为准确地划分当前农村贫困家庭的类型,解析贫困家庭的贫困原因和所处境地,便于精准地找出贫困对象,理论上分析出有可能陷入贫困的脆弱家庭,研究探讨精准扶贫战略的措施,对我国精准扶贫战略的实施提出有效建议。

精准扶贫;家庭生命周期;精准识别

0 引言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精准扶贫成为了我国重要的战略目标。

当下在精准扶贫政策实施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首先是精准识别问题。我国将在扶贫标准以下具备劳动能力的农村人口作为扶贫工作主要对象[1]。但能力的可测量性不强,不能很好地反映贫困程度。另外,贫困对象的能力很差,处于弱势地位,导致贫困户在识别过程中会受到刻意排斥[2]-[3]。现行的一些精准扶贫方法都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片面性,无论是群众评议的方法还是通过地域性划分区域进行扶贫都有这种问题。

此外,扶贫瞄准的精准度一直不高,存在2种误差。第一种是弃真型误差,即符合条件的目标群体没有全部受益;另外一种是存伪型误差,即不符合条件的人享受到了社会政策。当前识别贫困对象主要是“层级式”纵向识别为主导的方式,并添加一定的诸如群众评议的“参与式”横向识别方式[4]。

为了精准扶贫战略更好地收到成效,迫切需要一套科学的精准识别方法和扶贫策略。目前扶贫策略单一,大都采取金钱补助的策略,然而这种单一扶贫策略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善家庭贫困状况,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帮助贫困户彻底脱贫[5]。

1 家庭生命周期理论与精准扶贫

1.1 家庭生命周期理论

家庭生命周期理论是研究家庭发展历程,反映家庭运动变化规律的重要理论,能够划分不同家庭的类型和特点。在大多数研究中,家庭生命周期大致被划分为形成、扩展、扩展完成、收缩、收缩完成、解题等6个阶段[6]。但这种划分方法并不符合中国实际国情,没有将中国普遍存在的主干家庭包含在内[7]。林善浪教授的研究认为符合中国农村家庭实际情况的划分应该是:成长中的核心家庭、成熟的核心家庭、扩大家庭、空巢家庭、留守家庭[8]。目前也有学者开始基于家庭生命周期理论对家庭经济周期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贫困的生命周期变化规律”[9]。家庭生命周期理论的构建有助于分析贫困家庭的结构和发展历程,对精准扶贫有很强的理论指导意义。

1.2 基于家庭生命周期理论的扶贫思考

精准扶贫的难点在于如何准确地定位贫困对象,而家庭生命周期理论对家庭类型的划分恰恰可以解决这个难题。利用家庭生命周期,可以较为准确地划分当前农村贫困家庭的类型,解析贫困家庭的贫困原因和所处境地,精准地找出贫困对象,甚至可以分析出有可能陷入贫困的脆弱家庭。精准识别是开展针对性帮扶的前提,而同时,家庭生命周期理论也是检验扶贫绩效的重要手段,有效的扶贫应该要使脆弱家庭和收缩家庭发展到扩展和核心家庭,这样才能使贫困对象永久脱离贫困。

2 数据分析

2.1 家庭生命周期分布以及收入水平

2.1.1 家庭生命周期分布

根据林善浪教授的研究模型(四分法:即将家庭生命周期划分为成长中的核心家庭、成熟的核心家庭、扩大家庭和空巢家庭4个阶段),我们获得了相应的家庭结构类型分布表(表1),分析结果如下。

根据实地调研的基本情况和后期分析的结果,我们构建了新的农户生命周期模型(五分法:即在林善浪教授的模型基础上进一步将空巢家庭划分为空巢夫妇家庭和留守家庭2类)(表2),从而使其更加全面地反映出调查地区的特点。首先,我们删去了青年夫妇家庭这一阶段,其次,将数量最多的空巢家庭分为空巢夫妇家庭和留守家庭2类,其占比分别为29.92%和14.68%,其他3类家庭的分类保持不变。在这5类家庭中,空巢夫妇家庭所占比重最大,成长中的核心家庭户数最少。

表1 家庭结构类型分布情况(林善浪)

表2 家庭结构类型分布情况

在对家庭结构类型的分布情况有了初步认识后,为了深入了解不同生命周期阶段农村家庭贫困程度,我们需要对处于不同家庭生命周期农户的收入做出深入分析。

2.1.2 生命周期各阶段家庭人均收入

我们统计了不同生命周期阶段农户家庭的总支出,发现成熟中的核心家庭和扩大家庭的收入水平仍高于其他阶段,空巢夫妇家庭收入水平最低,其次为成长中的核心家庭和留守家庭。

空巢夫妇家庭和留守家庭都属于空巢家庭,但留守家庭一般是老人和孙子孙女在家,子女外出打工养家,因此收入水平相对较高,而空巢夫妇家庭则很多情况下只有老人在家中,缺乏青壮年劳动力,收入来源少,谋生能力弱,故收入水平最低。

图1 生命周期各阶段家庭人均收入对比

由图1可知,成熟中的核心家庭和扩大家庭的人均收入均高于其他阶段。从均值来看,空巢夫妇家庭的人均收入较高,和2、3阶段的收入水平比较接近,留守家庭的人均收入则最低。从中位数来看,空巢夫妇家庭和留守家庭的人均收入水平都很低,低于前三阶段。

和成熟中的核心家庭、扩大家庭相比,空巢家庭中缺乏青壮年劳动力,营生能力弱,收入来源少,收入水平低下,因此即便人口较少,负担较轻,仍无法改善家庭经济状况,提升家庭生活水平。由于空巢夫妇家庭中只有夫妇2人,因此人均收入较高,而在留守家庭中,除了老人之外还有孩子需要供养,孩子的衣食住行、教育和其他开销进一步加重了家庭负担。

2.1.3 生命周期各阶段家庭纯收入水平分布及贫困率分析

表3为生命周期各阶段家庭纯收入水平的分层统计。划分收入层次的分界点依次为2 300、8 000、12 000、20 000、30 000(单位:元),为了更加细致地了解生命周期各阶段的收入水平分布情况,尤其是空巢家庭的收入分布,就需要进行收入分层统计和分析:

表3 生命周期各阶段家庭纯收入水平分布情况

由表3可知,前3阶段的情况与上文论述一致,主要分析空巢夫妇家庭和留守家庭的收入分布。留守家庭贫困率达到30.19%,空巢夫妇家庭贫困率则高达38.89%,此差异主要是由于留守家庭中还有子女在外打工,具有一定的收入来源,能够保证最基本的生活需求,而空巢夫妇家庭则存在很多“老无所养”“老无所依”的案例,在调研过程中,我们看到很多重病或残疾的老人无法工作,无法获取基本的生活物资,没有家人和亲戚的赡养和支持,有的甚至无法接受低保补助,这类现象就导致了空巢夫妇家庭如此高的贫困率。

根据传统的生命周期分类(林善浪教授所采取的“四分法”),往往将空巢夫妇家庭和留守家庭归为一类,这样就容易忽视这两者存在的差异,也不利于采取更加具有针对性的帮扶政策。空巢夫妇家庭最容易陷入贫困,需要政府大力度的帮扶,以保障其基本生活需求助其脱贫,进而提升其生活质量。留守家庭则应更加关注其生活质量的提升,尤其是在留守儿童的教育方面。

2.2 扶贫现状、贫困原因分析以及贫困程度

我们询问了受访者关于自己的贫困认知,有21%的家庭被列为贫困户,纳入精准扶贫,享受政府给予的救济。但仍然存在12%的农户自我认知贫困,却并没有被纳入贫困户。这反映了当前精准扶贫策略的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着精准识别难这样的问题。

图2 致贫原因

由图2可知,贫困家庭的致贫原因包括多方面,包括因病、小孩上学、缺乏青壮年劳动力、缺乏投资资金等原因。其中,缺乏青壮年劳动力的原因高达54%,因孩子入学导致的贫困因素占得比例最小,占8%。而一个导致家庭贫困的因素可能并不只有一个,从调查结果看,越是贫困的家庭,所占因素越多。拿调查数据中2015年纯收入最少的农户邹先举家来说,家庭内的2名成员60岁以上,为空巢家庭,缺乏青壮年劳动力、农业投入高于产出并且因病投入一笔资金,因而2015年纯收入为负,家庭陷入了贫困。该家庭同时具有多个贫困因素,就收入指标上来看其贫困程度超越其他贫困户。

由图3,我们可以看到,空巢、留守家庭较之其他生命周期阶段的家庭,更容易陷入贫困,2个生命周期阶段家庭贫困比率合起来高达57%。这可能是由于,空巢留守家庭缺乏青壮年劳动力,更具有脆弱性,容易被突发性的事件所影响,包括自然灾害、疾病以及入学等原因。

图4 各生命周期阶段农户家庭的致贫原因分布

由图4我们可以发现,成熟核心家庭以及留守家庭更容易受到孩子入学致贫的影响,而成长中的核心家庭更加缺乏的是前期的资金投入以及家庭劳动力不够,空巢家庭最主要的致贫原因则是缺乏青壮年劳动力。从这张图,我们不难分析出,不同的贫困家庭受到致贫原因的影响是有规律的,即致贫原因与该家庭所处的家庭生命周期特征有所关联。由此,我们期望通过鉴别农户的家庭生命周期阶段,推断其致贫主要原因,根据不同的主要致贫原因提出扶贫方案。

3 改进方案构想

3.1 构建精准识别体系,完善建档立卡工作

精准识别可总结为识别4步走,通过4步骤识别精准扶贫户。所利用的主要工具就是划分家庭生命周期。

3.1.1 划分家庭生命周期和经济能力

划分家庭生命周期,是整个识别步骤中的第一步,这为后面的精准扶贫策略制定打下坚实基础。

生命周期的划分如表4所示,村干部按此标准将每户进行划分并归档。作为日后确定精准扶贫户和制定精准扶贫策略的重要资料。并标注上家庭的贫富等级,分为富裕、中等、贫穷3类。

表4 生命周期划分情况

3.1.2 对贫困家庭进行定期走访调查

村委会应该积极发挥自身贴近群众、了解群众的优势。定期(一年一次)深入农户当中,定期进行了解调查,询问农户的家庭生活情况,关注农户家发生的重大事件(如自然灾害、伤病、劳动力丧失等)。

3.1.3 归纳贫困因素

依照范小建[1]在研究中的结论,贫困因素可概括为8点:因病致贫、缺资金、缺技术、缺劳力、因学致贫、因残致贫、因灾致贫和其它因素,2014年居于前3位的致贫原因为疾病、资金、技术。在进行家庭生命周期分类之后,要将家庭经济为贫困的家庭进行贫困因素归类,便于以后制定扶贫策略。

3.1.4 确定精准扶贫对象

除了家庭年人均纯收入2 300元以下的家庭之外,需要通过另外2个因素,确定精准扶贫对象。因病致贫、因残致贫、缺技术这三大致贫因素是确定精准扶贫户的重要依据,并根据家庭生命周期阶段确定家庭的脆弱性,从而选取较脆弱的贫困家庭作为对象。

3.2 按家庭生命周期制定精准扶贫策略

按家庭生命周期制定精准扶贫策略需要注意到不同家庭生命周期阶段的农户,其家庭脆弱性有所区别。但是疾病、残疾致贫这种致贫因素,不会因为家庭生命周期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对于因为这2种因素致贫的农户,统一进行资金补助扶贫。

3.2.1 成长中的核心家庭

这一阶段的家庭,具有完全的劳动力,且在未来有待发展的劳动力,可能的致贫因素较少,家庭比较稳定。这一阶段的家庭,由于有劳动力,需要多使用技术培训等手段,增强其谋生能力,从根本上脱贫。

3.2.2 成熟的核心家庭

这一阶段的家庭,由父亲、母亲和16岁以上的子女组成。由于子女进入高中学习阶段,可能需要缴纳更高昂学费,导致因学致贫。对于因学致贫的家庭,政府可以提供低息或零息贷款,帮助有劳动力的成熟的核心家庭度过难关。

3.2.3 扩大家庭

扩大家庭是指同时具有年龄在大于16岁和小于16岁的子女。扩大家庭是最为复杂的一种家庭生命周期阶段,致贫因素常常不是单一的。需要综合起来进行考虑,优先提供技术培训等方法,以帮助这些家庭经济独立,脱离贫困。

3.2.4 空巢夫妇家庭与留守家庭

这两类家庭均丧失劳动力或大部分劳动力,很多处于这个阶段的农户,无法通过就业培训等间接手段脱贫。而需要政府给予资金上的直接帮助,以解决温饱问题。此外,留守家庭中留守儿童的精神状况也是关注的一个重点,把握好留守儿童的发展状况,以利于该家庭在未来有可用的劳动力,从而脱离贫困。

[1]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0-2020).

[2]邓维杰.精准扶贫的难点、对策与路径选择[J].农村经济,2014,06:78-81.

[3]王剑利,庄孔韶,宋雷鸣.农村扶贫工作中的弱势群体识别问题[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2:91-97.

[4]李鵾,叶兴建.农村精准扶贫:理论基础与实践情势探析——兼论复合型扶贫治理体系的建构2015-03-22.

[5]杜鹏.中国城乡家庭生命周期的初步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1990,04:24-28.

[6]于洪彦,刘艳彬.中国家庭生命周期模型的构建及实证研究[J].管理科学,2007(6):45-53.

[7]林善浪,王健.家庭生命周期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10,01:25-33+94-95.

[8]吴兴旺.家庭生命周期与家庭经济周期性波动规律——一项以少数民族相关材料为主的实证研究[J].民族研究,1999,04:37-48.

[9]范小建.关于扶贫开发的几个问题[J].“三农”决策要参.2015(07).

2017-09-08)

猜你喜欢

贫困家庭空巢生命周期
全生命周期下呼吸机质量控制
三部门:将贫困家庭高校毕业生全面纳入就业帮扶
从生命周期视角看并购保险
民用飞机全生命周期KPI的研究与应用
关爱空巢老人
关爱空巢老人
空巢生日不孤独
企业生命周期及其管理
基本医疗保险缓解农村贫困家庭医疗负担的效果
——基于宁夏西吉某乡镇174户农户的调查结果
上蔡县多举措助推计生贫困家庭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