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文本闪耀育人光辉的阅读教学

2017-11-23韦国安

祖国 2017年20期
关键词:策略思考阅读教学

韦国安

摘要:小学语文教材的姹紫嫣红、质地优良,不仅仅体现在教材文本的语言上,还体现在育人的效果上。阅读教学必须让姹紫嫣红的园圃也闪耀着育人的光辉,是语文教学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阅读教学 文本光辉 策略思考

语文教学,人们所花的功夫多在其文字和文学层面,很少去挖掘教材文本的文化层面的意义,导致学生得不到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革命英雄主义文化的熏陶感染,导致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幼小心灵产生不了比较理想的根植作用。这样的教学存有片面的倾向,不利于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作为阅读教学,需要思考姹紫嫣红教材文本闪耀着耀眼的育人光辉。

一、充分挖掘文本,闪耀育人光辉

小学生的阅读课堂,其学生是否具有充分挖掘文本的乐意?从一定层面说是没有的,一是因为学生还比较幼稚,二是学生也多感到就是某种程度上的无从下手。如果我们教师不注意去引领,学生也根本不思量文本的挖掘,当也不可能挖掘出比较深层的意义。好端端的文质兼美就这样从学生的眼鼻子底下溜走,形成不了闪耀育人光辉的作用。作为语文教学,必须思考着文本的充分挖掘,让文本闪耀着的育人光辉得以充分放射。

教学小学语文第11册第一单元中叶圣陶老先生的《稻草人》,《稻草人》是通过一个富有同情心而又无能为力稻草人的描写,比较现实地表现着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中国农村的风雨飘摇的情景。教学时,让学生去比较自主地抓住稻草人这位主人翁形象,进行阅读感悟。学生们阅读着稻草人的外貌,品味着稻草人心理活动的描写。大家读着,感悟着;大家继续读着,继续感悟着;大家往深处读着,也往深处感悟着。比较自主地发现稻草人是一位相当普通,善良而又堅守职责的好人形象。教学时,让学生去前后联系,对稻草人为主人所做的努力进行相关的思考、概括和探析,感到稻草人做出不少的努力,但还是那样的无动于衷。学生则从稻草人的心有余而力不足做出这样的思考,这可能或者就完全是作者对同情劳动人民却又无力改变现状的心声体现。大家联系着“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相关诗句,深深感到对广大劳动人民同情的作品古且有之。作为一个有良心的人当对一切需要同情者予以同情。

阅读感悟的实践比较有意义地告诉我们:学生真实意义上的面容灿烂,并非就是老师的手舞足蹈的精彩,而应当是学生自己阅读感悟的成功,是学生受到文本之言说的感染。

二、切实感知神韵,闪耀育人光辉

教是为了不教,这是语文教学所必须达成的境界。这样的境界给学生以怎样的感受?就是一种神韵之感。这样的感受有何从获取?需让学生去自主探索、辨析和历练。由此,就是小学语文教学也需要学生能够在教学课堂做出很多甚至很大的付出,而这样的付出不是机械重复的语文基础知识的训练,而是多在阅读基础上的探索、辨析和历练,当学生能够对教材文本产生一种神韵,产生一种享受,那文本的育人光辉定会更加闪耀。

如教学第9册第11课的《七律·长征》,这是一篇描写上世纪30年代红军将士之英雄气概的作品。诗中的颈联这样说:“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样的诗句告诉人们,蜿蜒的五岭在红军眼里就像翻腾着细浪的细流,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它们如滚动的小泥丸一般。教学时,让学生去阅读着,还让学生在配置相关与教材文本情感基调近乎相同的曲子播放中进行朗读。当学生进入朗读达到诵读程度时,在让学生比较自主地从首联——颈联——足联等循序渐进地进行着探究。学生探究到诗歌首联就是诗歌的中心,以下各联所表达的内容越来越是深入。学生还就那样感到诗歌的足联之句显得那样的更胜一筹。学生阅读感悟着,对一代伟人毛泽东的《七律·长征》产生诗神韵的感觉。小学生不仅仅就是能够比较恰到好处地感悟《七律·长征》,而且也养成一种阅读感悟的习惯。

三、强化个性感悟,闪耀育人光辉

语文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进行阅读感悟,不是老师替代下的虚假阅读感悟,而应当是真实的阅读感悟。学生阅读感悟的真实,主要体现在哪?主要体现在多阅读感悟的个性化。曾有人云:“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其意义在何?主要是说人们对所阅读的相关篇目,不可能就产生相同的感觉。这给语文教学所带来的启迪意义是:阅读教材文本,需形成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感悟。给我们小学语文教师所带来的启示当是:就是小学语文教学,也完全需要去努力形成学生比较初步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阅读习惯。因此,语文教学需要学生个性化阅读,需要在平时的文本阅读中强化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感悟。让学生产生阅读感悟的个性化,其功夫还应当多建筑在读上,没有老老实实的读,实现不了阅读感悟的个性化。如教学相关的古诗文,先以学生的读为主,诗词的停顿、节奏,诗句的轻重缓急,诗句所必须的拖腔,都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自由读、朗读、诵读去把握。

如教学郑燮的《竹石》,一切阅读感悟的全过程都比较理想地体现着学生的自主。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解释《竹石》,去体会竹子的品质。学生有的感到“竹石”的立场坚定,有的体会出“竹石”的决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有的还在了解诗人郑燮生平事迹的基础上,做出这样的感悟:诗人之所以喜欢画竹,还在自己所画的竹边题上这样的小诗,完全说明诗人就是“竹石”,他也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忍不拔、刚毅正直。

在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感悟中,也暴露出一定的问题,如相关个性化阅读感悟,不能体现出正能量的问题。但这并不要紧,也并非就是学生的主流倾向。只要稍加引导,学生的阅读感悟的个性化是完全可以向着正面而又理想的方向发展的。

参考文献:

[1]孟纪军.抓语言 品对话[J].小学语文教师,2016,(11).

[2]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M].岳麓书社,2002.

(作者单位:广西省河池市宜州市屏南乡果立小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策略思考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对语文教学中学生有效表达的思考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