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连续变调在语言中的规律研究

2017-11-21张岚

关键词:语流音变

张岚

摘 要:在自然状态下说汉语,实际是将若干音节相连,形成语流。语流形成后,音节之间、音素之间、声调之间会互相影响,产生语流音变,其中一种最常见也是最自然的一种语流音变叫做变调。连续变调虽然是一种很自然的语音现象,但不同的变调也是有相应的变调规律的。掌握一定的变调规律,对于正确处理汉语语音,流利地说普通话,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语流;音变;变调;上声;调值

中图分类号:H19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9-0104-03

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这种语音的基本单位是音节,音节一般由声母、韵母、声调三部分组成,一个音节内部又包含若干个音素。发普通话单音节字词时,只需要念准声韵调即可;但在实际的朗读或说话中,人们并不是孤立地念出一个个音节,而是将许多音节连续发出,形成语流。在形成语流的过程中,音节之间、音素之间、声调之间会相互影响,产生念出来的字音实际与原字音不符的现象,这种现象就叫做音变。音变是普通话语音系统的一个重要特征,所以要学好、说好普通话,不仅要读准每个音节,还应该掌握常见的音变规律,使普通话说得更自然、不生硬。普通话常见音变现象包括轻声、变调、儿化和语气词“啊”的音变。这里,我们主要讨论连续变调这种自然音变现象。

普通话共有四种声调,每种声调有固定的调值,例如,第一声是阴平,调值是[55];第二聲是阳平,调值是[35];第三声即上声,调值是[214];第四声即去声,调值是[51]。变调在汉语里是很常见的现象,一般由后一个音节声调影响前一个音节声调。

一、上声的变调规律

赵元任的“五度标调法”标注的上声调值是[214],即由半低音2度降到最低音1度,再升到半高音4度,这个调型是前半段低、后半段升高的曲折调。如:念“迟早”时,“早”字是不用变调的。上声放在其它音节前面时都会发生音变,主要指以下两种情况:

(一)上声与上声相连

读“友好、美好、水手、理想、矮小、草稿”这些双音节词语时,人们并不是将第一个字念成标准的第三声,而是发出类似于第二声(阳平)的调子,这是因为两个上声字相连时,如果每个字仍按照原调值去读,依据上声的发音特点,就会使听者感觉读破词,破坏了词语的整体效果。所以,两个上声连读时,前一个上声字的调值由[214]变读为[24],近乎阳平。

如果上声相连的词语变成三个音节,并且这个词语的后面没有其它音节,也不带什么语气,末尾音节一般不变调,但前两个上声音节就有三种变调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三个音节为并列结构,不分主次轻重,那么前两个音节都变读为[24],即整个词语读成“24+24+214”。例如:早午晚,稳准狠。

第二种情况是该三音节词语的结构是“2+1”,那么,前两个音节都变读为[24],即这个词语读成“24+24+214”。例如:手写体,选举法,洗脸水,展览馆,打靶场,勇敢者。

第三种情况是该三音节词语的结构是“1+2”,那么,当第一个音节处在被强调的逻辑重音时,读作半上声[211],第二个音节则按照两字组变调,读作近乎阳平[24],即整个词语读成“211+24+214”。例如:撒火种,小老虎,冷处理,老领导,小两口,马总管,纸老虎,小拇指。

半上[211]的发音特点是:只要全上的前半部分,只降不再升。需要注意的是,半上和去声虽然都是下降的调子,但两者明显不同:半上起点较低,只有2度;而去声是由最高的5度降到最低的1度。

如果遇到一串上声音节相连,先根据语音或气息自然划分为三三两两的“节拍群”,再按以上提示的变调规律读,这种情况有时要根据句子表达的需要而读,不一定死板地套规律。例如:

只有/你我/彼此/了解,“24+211+24+211+24+211+24+214”。

你/给我/打/洗脚水,“211+24+24+211+24+24+214”。

我/想找/展览/馆/馆长/马/永水/讲理,“211+24+211+24+24+211+24+24+211+24+211+24+214”。

(二)上声与非上声相连

这种情况是指上声字处在其它声调的音节前面,该上声字发生变读。非上声包括阴平、阳平和去声。例如:

(上声+阴平)奖金 省心 火车 小偷 眼光 北方

(上声+阳平)祖国 演员 海洋 语言 旅行 起航

(上声+去声)讲课 广大 稳重 讨论 老练 挑战

这三种形式的词语,前一个上声字都变读成[211]半上,后一个非上声音节不变调。

(三)上声与轻声音节相连

轻声也是一种常见的语流音变现象,它是指某些音节在语流中“长期处于口语轻读音节的地位,失去了原有声调的调值,又重新构成自身特有的音高形式,听感上显得轻短模糊。”?譹?訛普通话的轻声都是从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变化而来。如果一个非上声字后面的音节读轻声,处在前面的这个非上声字就要变读,具体变化跟后面这个轻声字的原调有关。

1.上声字+轻声字(轻声字原调是非上声)

例如:尾巴 老婆 口袋 伙计 考究 地下

这种形式的词语,第一个上声字都变读成[211]半上声,整个词语念成“211+轻声”

2.上声字+轻声字(轻声字原调也是上声)

例如:姐姐 奶奶 斧子 耳朵 马虎 嫂嫂

词语变读成“211+轻声”小鬼 老虎 手里 脚手 打扫 可以

还有一种是上声字变读成近乎阳平[24],主要指以下情况:?譹?訛单音节上声动词重叠后,第一个音节读成[24]。如“讲讲、写写、走走、跑跑、打打、洗洗、抖抖”等。?譺?訛单音节上声名词+“里”(“里”是单纯方位词)这种组合形式,上声名词也变读为[24]。如“鼓里、井里、眼里、嘴里、碗里、桶里、水里、土里”等。?譻?訛其它常见轻声词如“把手、打手、捣鼓、鼓捣、裹脚(名词)、讲法、老鼠、哪里、显摆、想法(名词)、小姐”等,前一个音节也变读为[35]。④除此之外,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查不到的临时组合成的轻声词,如“讲起、写起、搞起、走起、跑起、吵起、咬起”等,前一音节为动词,后面的“起”为趋向动词,亦属于这种变读。endprint

二、“一”、“不”的变调规律

“一”是现代汉语中的常用数词,“不”是否定副词,这两个词的本调分别是阴平和上声。单念、放在词句末尾时,“一”是不变调的。如:唯一,天下第一,不管三七二十一。

(一)“一”的变调有三种情况

1.去声字前的“一”读阳平

例如:一共 一概 二十一岁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吃一堑,长一智 一个萝卜一个坑儿

2.非去声字前的“一”读去声

阴平字前:一天 一杯 一端 一般 一瞥

阳平字前:一年 一直 一连 一群 一如

上声字前:一晚 一口 一览 一体 一举

3.“一”夹在重叠的动词中间读“次轻音”

次轻音的声调依稀可见,它不是依据前一个音节变为轻声的调值,而是当音量稍有加强,就依后一个音节产生变调。

例如:吹一吹 亲一亲 听一听 学一学 谈一谈 玩一玩

“不”单念、处在词句末尾或放在非去声字前不变调,例如:

“不!”“我就不!”不听 不拘一格 胜不骄,败不馁

(二)“不”的变调有两种情况

1.去声字前的“不”读阳平

例如:不必 不去 不见不散 不见棺材不落泪

2.“不”夹三音节词语中间时,口语常常读“次轻音”

例如:对不起 穿不穿 打不开 巴不得 热闹不热闹

三、重叠形容词的变调规律

形容词重叠后在口语朗读中因为其形式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变调现象。常见的形容词重叠形式有以下几种:

(一)AA式

重叠形容词AA式第二个音节原字调是阳平、上声、去声,并且读成儿化音时,声调可以变为阴平,即[55]。例如:

小伙子,好好儿(hǎohāor)干!

离我远远儿(yuǎnyuānrde)的!

别着急,慢慢儿(mànmānr)来。

把刀磨得快快儿(kuàikuāir)的。

这种词大多表示期望、祈令、要求,语气温和婉转,如果第二个音节没有读成儿化音,则不变调。这种词往往用作书面语,表示严肃语气、陈述语气。例如:毛主席给小朋友题词:“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二)ABB式

这种格式的形容词在口语中第二个音节和第三个音节多读成阴平。例如:

红彤彤hóngtōngtōng 绿油油lǜyōuyōu

还有部分书面语的叠字形容词不能变调。例如:白皑皑 金闪闪 赤裸裸 恶狠狠 黑沉沉 明闪闪

(三)AABB式

轻声词重叠成的AABB式形容词在口语中第二个字读轻声,第三个字和第四个字读阴平。如“马虎”,重叠后变成“马马虎虎”,第二个“马”字读轻声,第三个字和第四个字都变读成阴平。类似的词语还有:舒舒服服shūshufūfū 迷迷糊糊mímihūhū

有些不是轻声词重叠成的AABB式的口语词,也是同样的变调情况。例如:

慢慢腾腾mànmantēngtēng

除了上述三类变调之外,还有一类变调要注意:去声字与去声字相连时,第一个去声字的调值由[51]变成[53],这种调子叫做半降。例如:木炭 照相 电话 化验 报废 扩大

这个观点最早是由赵元任提出来的,后来他又对这一观点提出了修改意见。他说:“两个去声音节构成的复合词,第二个音节常常念得较重,而重音会扩大声调的幅度和长度,所以两个去声字相连,实际是小的[51]调+大一点儿的[51]调。”?譺?訛这个观点日后也被语音实验证实。但又有学者补充,“普通话去声本调值[51],是从最高音5度降到最低音1度,占据了整个调域,两个去声音节连读,实际是一个调域略高、略窄的[51]紧跟着一个调域略低、略宽的[51]。和后一个[51]相比,前一个[51]听起来自然有些像是[53]。”?譻?訛另外,还有人还发现北京城乡中不少人把两个去声连读时的第一个去声字读成阳平字,也就是读成高升调[35]。这些观点都是迄今为止去声连读变调的主要见解。其中,两个去声连读,前一个去声变成半降的观点已被普遍接受,并被广泛运用在普通话教学中。虽然在实验语音学上未被证明,但从听感上说确是如此。至于上述观点中北京城乡口音改第一个去声音节为阳平的现象,应该视为北京方音,不是普通话语音,所以未被普通话教学采纳。

总之,汉语并不是按照一个个音节这样的语音单位发出来的,甚至在有些时候,亦不是按照一个个词语说的,而是连成一串,形成語流。而汉语区分其它语系语言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它是一种有声调的语言,所以声调在语流中的改变及其变化规律在语音范畴知觉的研究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当下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变调现象均体现在了该测试的后三题里。正是由于普通话水平测试重点考察应试人连续发音时使用普通话的准确程度和流畅程度,故通过相应规律,准确判断连续变调的现象,无论是对应试人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等级,还是对人们平日说普通话的能力来说,都影响重大。

注 释:

?譹?訛李雅翠.普通话教育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207.

?譺?訛郭锦桴.汉语声调语调阐要与探索[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180—181.

?譻?訛林焘,王理嘉.语音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162.

参考文献:

〔1〕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2〕胡裕树.现代汉语(重订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3〕王玉琴,童云.新编普通话水平测试与培训教程(第2版)[M].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

〔4〕张本楠,杨若薇.普通话去声变调之考察[J].语文建设,1996(6).

〔5〕肖仙乐.论普通话四上述宾结构的连读变调[J].语言应用研究,2010(6).

〔6〕董蓓.论普通话测试中的短文朗读[J].林区教学,2011(7).

(责任编辑 徐阳)

Abstract: Speak Chinese under natural state, the actual is connected across a number of syllables, form language flow. Between language flow, after the formation of syllables, phonemes, tone of voice can influence each other, between language flow change, one of the most common flow change is also one of the most natural language is called modulation. Although continuous modulation is a very natural voice phenomenon, but different modulation is also have corresponding law of modulation. To master a certain tone sandhi rules, to correctly handle Chinese speech, speak mandarin fluently, has important guiding significance.

Keywords: Language Flow; Change; Tone Sandhi; The Organization; Tone Valueendprint

猜你喜欢

语流音变
让“深度学习”的语流向更深处漫朔
绍兴方言合口呼晓组声母的变异研究
——竞争性演变的证据与结果
浅析小学英语语音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优选论研究:从理论到数据》评介
“分”的音变构词及其句法语义特征
英语语流中词汇识别的实证研究
汉语单数人称代词音变式的功能演变及性质
语流切分影响因子研究
地道口语是怎样练成的等
英语词汇音变分析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