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的手术治疗分析①

2017-11-21赵俊杰侯志云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17年5期
关键词:胆管炎梗阻性化脓性

赵俊杰,侯志云

(晋城市人民医院,山西 高平 048000)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的手术治疗分析①

赵俊杰,侯志云

(晋城市人民医院,山西 高平 048000)

目的:分析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入选2014-05~2016-05的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的患者66例,按照随机的分配原则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开腹手术治疗,观察组应用腹腔镜辅助的微创手术治疗。治疗后,对两组的手术效果和术后并发症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治愈率分别为90.9%与87.8%,两组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与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9.1%与27.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结论: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的手术治疗的治愈率高,微创手术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者住院时间短,可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开腹手术;微创手术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是一种严重的全身的感染性疾病,发病较急,是因为胆管的梗阻同时存在细菌的感染,造成的胆管内的压力增加,损害肝脏胆血屏障,造成有大量的病原菌进入血液循环,损害肝胆合并多种的器官损害,严重时危及患者的生命[1]。因为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的发病急,病情进展快,在临床治疗中采取手术治疗可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但是传统的开腹手术治疗后的并发症发生率较高[2]。本研究分析了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手术治疗效果,发现手术治疗的治愈率高,腹腔镜辅助的微创手术治疗后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05~2016-05的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的患者66例,患者表现为腹痛、黄疸、持续性发热等,经超声检查,实验室细胞学检查等诊断为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排除严重的心脏功能障碍,精神异常,无法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选入的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3例。对照组中男16例,女17例,年龄26~70岁,平均(55.4±2.6)岁。观察组中男17例,女16例,年龄27~69岁,平均(54.2±2.1)岁。两组资料之间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在入院后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监测,针对症状进行治疗,给予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在手术之前进行常规的检查,对照组给予常规的开腹手术治疗,在麻醉后,进行常规的消毒铺巾,患者于仰卧位,手术切口选择右侧上腹正中间,切口约长10cm,并进入腹腔后切除胆囊。胆总管切开取出胆道结石,冲洗干净,清楚结石后放置T管,缝合后将胆总管关闭,在手术后留置引流管,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观察组应用腹腔镜辅助的微创手术治疗,麻醉和消毒方式同对照组,患者于仰卧位行微创手术切口后进行胆道引流,用鼻胆管抽出胆汁,在引流后应用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取石后在腹腔镜辅助下切除胆囊,然后缝合切口,术后常规引流和抗感染治疗。对两组的手术效果和术后并发症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1.3 评价标准[3]

患者在治疗后腹痛、黄疸、发热等临床正常消失,水、电解质平衡,临床检查无炎性时为治愈。两组手术方式的效果的评价指标选择手术中出血量,术后患者住院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的临床效果比较

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临床效果见表1,由结果可见,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治愈率分别为90.9%与87.8%,两组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39.13±4.21)mL和(87.35±5.02)mL,观察组与对照组手术后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7.56±1.24)d和(15.87±2.35)d。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与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临床效果比较(%)

2.2 两组的并发症情况

观察组患者在术后出现肺部感染2例,急性胰腺炎1例。对照组患者在术后出现切口感染3例,肺部感染4例,急性胰腺炎2例。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9.1%与27.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

3 讨论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是十分严重的恶性的胆管感染性疾病,容易同时合并多个脏器被细菌或者毒素损害,造成严重的全身性的感染[4]。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多起病急,病情容易进展,病情发展严重后,会影响患者的微循环,影响水、电解质的平衡使各脏器功能出现失代偿,逐渐的丧失功能,出现障碍,患者会出现休克甚至死亡。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的发病原因是胆道出现梗阻,然后胆管并发了急性的化脓性的感染,引起胆道的高压,促使大量的细菌和毒素等进入了血液的循环,引起全身性的感染,严重损害机体的各个脏器的功能[5]。因此,临床中对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的患者需要给予重视,并对患者的症状及时控制,抑制病情的进一步发展。在治疗中首先需要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对患者的症状表现的严重程度进行针对性的对症治疗,控制感染。在常规处置结束后,以手术治疗为临床中常用的治疗方式,以手术的方式将切开患者的胆总管引流,降低胆道的高压,在手术中将结石取出,常规的切除胆囊,术后放置引流管等。手术方式中常规为开腹的手术,一般手术的切口较大,在手术中出血量较大,术后容易发生切口感染,术中切口大在手术时容易损伤周围的组织,术后患者恢复的时间较长,同时容易出现并发症。随着微创手术技术在临床中的广泛的应用,在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患者的手术治疗中可采用微创的手术方式引流,然后在辅助腹腔镜下切除胆囊,并取出结石,可缩短患者在术后的恢复时间,同时能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术后预后效果较好,术后的感染的发生率会降低[6]。

本研究选入的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的患者均接受了手术的治疗,手术的方式分别为常规的开腹的切除胆囊,取结石的治疗和微创并在腹腔镜辅助下的胆囊切除,取结石的治疗[7]。两组患者在两种手术方式治疗下,手术后两组患者的治愈率均较高,两组的治愈率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两组手术方式的评价指标中,观察组在手术中的出血量更少,患者在术后的住院时间更短,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中比较,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可见,手术的治疗方式应用于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的治疗中,可以有效的控制疾病的进展,对疾病的治愈率高,患者治疗后的死亡发生率低,治疗效果较好。但是常规的开腹手术的治疗,手术中出血量大,患者在术后需要较长的住院时间,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经济负担,同时术后容易并发感染等并发症,但是微创的手术治疗方式因为手术的切口小,术中出血量少,患者在术后容易恢复,可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同时,患者在术后的预后效果较好,并发症的发生较少,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8]。

综上所述,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的手术治疗的治愈率高,微创手术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者住院时间短,可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微创的手术治疗方式值得在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的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1]陈道旺 .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 47 例治疗观察 [J].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4):487-488

[2]仇成江,朱秀君 . 吴茱萸热熨法促进胆总管结石并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临床观察 [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22(14):85

[3]农斌 .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患者的护理观察 [J]. 中国医学创新,2011,8(20):100-101

[4]庄东海 . 内镜治疗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的疗效观察 [J]. 山东医药,2012,52(45):67-68

[5]戴文宇,陈平,吴枫,等 . 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患者病原菌分析 [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24):6147-6149

[6]廖桂红,邓慧珍,苏风春,等 . 急性化脓性梗阻性胆管炎实施损伤控制性外科治疗的护理 [J].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23):176-177

[7]高勇.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手术治疗分析 [J]. 中国实用医药,2014,8(24):113-114

[8]王和彪 . 急性化脓性梗阻性胆管炎的手术治疗 [J]. 吉林医学,2013,34(7):1235-1236

赵俊杰(1982~)男,山西高平人,本科,主治医师。

R575.7

B

1008-0104(2017)05-0061-02

2017-04-16)

猜你喜欢

胆管炎梗阻性化脓性
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与健康人粪菌群的对比
程良斌教授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临床经验
地塞米松治疗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疗效及不良预后的观察
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后肩关节化脓性感染的诊治一例
聊聊猩红热与化脓性扁桃体炎
硬化性胆管炎的影像诊断和鉴别诊断
输精管结扎致梗阻性无精子症的显微外科治疗(附28例临床报告)
新纤维化相关因子SFTPA2在梗阻性肾组织中表达及与肾纤维化之间关系的研究
婴幼儿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治疗研究
梗阻性黄疸实施64排螺旋CT诊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