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绿色农业:中国农业发展方式的战略选择
——解读《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

2017-11-21王雯慧

中国农村科技 2017年11期
关键词:农产品机制绿色

本刊记者|王雯慧

绿色农业:中国农业发展方式的战略选择
——解读《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

本刊记者|王雯慧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要求,是加快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是守住绿水青山、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担当,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这是党中央出台的第一个关于绿色农业发展的文件,也是指导当前和今后农业绿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2017年9月3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党中央出台的第一个关于绿色农业发展的文件,《意见》明确了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总体要求、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在体制机制层面作出一系列约束与激励并重的制度性安排,将对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产生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亮点突出 明确了绿色农业“路线图”与时间表

农业绿色发展事关国家食物安全、资源安全和生态安全,事关美丽中国建设,事关当代人福祉和子孙后代永续发展。《意见》明确了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基本原则——坚持以空间优化、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稳定为基本路径;坚持以粮食安全、绿色供给、农民增收为基本任务;坚持以制度创新、政策创新、科技创新为基本动力;坚持以农民主体、市场主导、政府依法监管为基本遵循。。

《意见》首次全面提出农业绿色发展总体目标——耕地数量不减少、耕地质量不降低、地下水不超采,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秸秆、畜禽粪污、农膜等农业废弃物全利用。

资源利用更加节约高效。到2020年,严守18.65亿亩耕地红线,全国耕地质量平均比2015年提高0.5个等级,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到2030年,全国耕地质量水平和农业用水效率进一步提高。

产地环境更加清洁。到2020年,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化肥、农药利用率达到40%;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5%,农膜回收率达到80%。到2030年,化肥、农药利用率进一步提升,农业废弃物全面实现资源化利用。

生态系统更加稳定。到2020年,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3%以上,湿地面积不低于8亿亩,基本农田林网控制率达到95%,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6%。到2030年,田园、草原、森林、湿地、水域生态系统进一步改善。

绿色供给能力明显提升。到2020年,全国粮食(谷物)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5.5亿吨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品牌农产品占比明显提升,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加快发展。到2030年,农产品供给更加优质安全,农业生态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

《意见》首次明确提出农业绿色发展的四方面任务。在农业主体功能与空间布局上,落实农业功能区制度,建立农业生产力布局、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利用管控、农业绿色循环低碳生产等制度和贫困地区农业绿色开发机制;在资源保护与节约利用上,建立耕地轮作休耕、节约高效农业用水等制度,健全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体系;在产地环境保护治理上,建立工业城镇污染向农业转移防控机制,健全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减量使用制度,完善秸秆、畜禽粪污等资源化利用制度,建立废旧地膜和包装废弃物等回收处理制度;在修复农业生态系统上,推进草原生态保护与恢复,加强水生生态保护修复、林业和湿地养护等。

激励创新 构建农业绿色发展的支撑体系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就是要依靠科技创新和劳动者素质提升,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实现农业节本增效、节约增收。当前,最关键、最迫切的是要加快改革创新,着力构建一整套适应农业绿色发展的支撑保障体系,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法制与科技等多方面政策组合拳作用。农业部部长韩长赋指出,《意见》的重要亮点之一是首次系统提出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安排,提出了一系列的机制、体系和制度。

一是构建支撑农业绿色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完善科研单位、高校、企业等各类创新主体协同攻关机制,开展以农业绿色生产为重点的科技联合攻关。在农业投入品减量高效利用、种业主要作物联合攻关、有害生物绿色防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产地环境修复和农产品绿色加工贮藏等领域尽快取得一批突破性科研成果。完善农业绿色科技创新成果评价和转化机制,探索建立农业技术环境风险评估体系,加快成熟适用绿色技术、绿色品种的示范、推广和应用。借鉴国际农业绿色发展经验,加强国际间科技和成果交流合作。

二是加强标准引领。建立绿色农业标准体系。清理、废止与农业绿色发展不适应的标准和行业规范。制定修订农兽药残留、畜禽屠宰、饲料卫生安全、冷链物流、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水产养殖尾水排放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机构监管和认证过程管控。改革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制度,加快建立统一的绿色农产品市场准入标准。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健全与市场准入相衔接的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依托现有资源建立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平台,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修订,推进农产品认证结果互认。

三是强化制度约束。《意见》着力完善农业生态补贴制度,建立与耕地地力提升和责任落实相挂钩的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机制。完善绿色农业法律法规体系,加大执法和监督力度,依法打击破坏农业资源环境违法行为,提高违法成本和惩罚标准,用法律法规为市场主体划定行为边界。

完善绿色农业法律法规体系。研究制定修订体现农业绿色发展需求的法律法规,完善耕地保护、农业污染防治、农业生态保护、农业投入品管理等方面的法律制度。开展农业节约用水立法研究工作。加大执法和监督力度,依法打击破坏农业资源环境的违法行为。健全重大环境事件和污染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及损害赔偿制度,提高违法成本和惩罚标准。

建立农业资源环境生态监测预警体系。建立耕地、草原、渔业水域、生物资源、产地环境以及农产品生产、市场、消费信息监测体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统一标准方法,实时监测报告,科学分析评价,及时发布预警。定期监测农业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建立重要农业资源台账制度,构建充分体现资源稀缺和损耗程度的生产成本核算机制,研究农业生态价值统计方法。充分利用农业信息技术,构建天空地数字农业管理系统。

此外,《意见》还明确要健全农业人才培养机制。把节约利用农业资源、保护产地环境、提升生态服务功能等内容纳入农业人才培养范畴,培养一批具有绿色发展理念、掌握绿色生产技术技能的农业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其率先开展绿色生产。健全生态管护员制度,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因地制宜增加护林员、草管员等公益岗位。

实施农业绿色发展全民行动

农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农产品质量安全事关每个人的身体健康和家庭幸福,没有全民健康就不可能实现全面小康,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是重要的民生工程。

为此,《意见》提出要将绿色导向贯穿于农业发展全过程,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实现生产与生态协调发展。实施农业绿色发展全民行动。在生产领域,推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有机肥替代化肥、秸秆综合利用、农膜回收、水生生物保护,以及投入品绿色生产、加工流通绿色循环、营销包装低耗低碳等绿色生产方式。在消费领域,从国民教育、新闻宣传、科学普及、思想文化等方面入手,持续开展“光盘行动”,推动形成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抵制奢侈、低碳循环等绿色生活方式。

猜你喜欢

农产品机制绿色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绿色低碳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皮革机制
农产品争奇斗艳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