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途径探索
——如何将思辨能力培养融入高级英语课程教学

2017-11-21刘素芳

老区建设 2017年24期
关键词:英语专业外语课文

刘素芳

思辨能力(Critical thinking skills)的涵义是 “运用恰当的评价标准,进行有意识的思考,最终做出有理据的判断”(Paul R&Elder L,2006)。我国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缺失问题早已引起学者的关注。1998年,黄源深教授发表《思辨缺席》一文,文中提到“这种因缺乏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思考、辨析能力所造成的现象,我们不妨称之为‘思辨的缺席’。学外语出身的人,稍不注意就会得这种‘思辨缺席症’”(黄源深,1998)。对于黄源深的这一判断,外语界多数学者赞同。何其莘等指出:“在语言技能训练中往往强调模仿记忆,却忽略了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独立提出见解能力的培养”(何其莘等,1999)。文秋芳等学者甚至运用逻辑推理和实证调查支持了这一判断(文秋芳等,2010)。但是,近20年过去了,文中提到的问题依然困扰着今天的外语专业师生。“由于对思辨能力的认识仅止于宏观的理念或重要性层面,全国英语专业在培养学生思辨能力方面并未取得实质性进步”(孙有中,2011)。由于生源质量、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因素的制约,地方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缺失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性任务之一。《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提出:“从中小学做起,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科学兴趣和创新意识,加强科学方法的训练,逐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与辩证思维的能力。”高级英语是英语专业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专业核心及综合阅读类课程。《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对该课程的描述中提到:高级英语是一门训练学生综合英语技能的课程。课程通过阅读和分析内容广泛的材料……培养学生对名篇的分析和欣赏能力、逻辑思维与独立思考的能力。由此不难看出,高级英语课程肩负着提升学生语言输出和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重任。

在教学中如何采取适当的教学模式和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是每一位任课教师要思考的问题。作为一名地方高校的英语专业教师,笔者在多年的高级英语教学实践中,不断思考、探索和实践在教学中对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途径。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充分利用课前预习、课中学习和课后复习等教学阶段,采用翻转课堂 (Flipped Classroom)教学模式,采取任务型教学法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开展教学,以课文内容为根本(Content-based)设计形式多样的任务,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任务,使他们的思辨能力在任务完成过程中逐步得到提高。

一、课文预习阶段

在高级英语课程学习的第一节课,笔者为学生设计了课程的第一个任务,即围绕以下主题撰写小论文一篇:the most effective ways to cultivate students’critical thinking ability in the teaching of Advanced English.学生结合自身学习体验,并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提出了许多积极的建设性建议。学生普遍认为,思辨能力培养应该从老师和学生两方面入手。从老师方面而言,多尝试合作探究式、任务型等教学模式,注重问题引导、合作探究、观点展示和反馈评价;学生方面,尽可能有意识地主动学习了解各学科知识,拓宽知识面并提高思考能力等。

此外,在预习阶段,笔者根据班级学生人数或学习小组数量将预习内容分解成若干个任务,主要包括文章体裁、背景知识、作者及作品、课文结构分析等。一般提前一周把任务布置给学生,学生轮流接受任务,原则上一个学期保证每个学生或每个小组有一次任务。学生或独立思考或分工合作,利用课外时间查阅资料和文献,设计好相关主题的PPT,并在课堂上展示、讲解、分享和讨论。以《高级英语》(第三版)第二册第四课Love is a fallacy为例:预习时首先把文中提及的八个logical fallacies作为任务分给学生,要他们负责讲解这些谬误的定义并举例说明。学生结合查阅的资料和课文中的例子准确地解释并理解文中所提到的逻辑谬误。

二、课文学习阶段

在课文学习阶段,笔者的原则是见树更要见林。学生既要熟悉字、词、句的意思和用法,更要从篇章层面对全文有更全面系统的理解和掌握。“文学教育与思辨能力培养,两者相辅相成。”(孙有中等,2013)“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提高其文学修养,培育其人文情怀,固然是文学教育的主要任务,但除此之外,文学教育还承担了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高其分析能力和文化感知能力的任务”(孙有中等,2013)。高级英语的课文分析主要是从文学的角度对篇章进行赏析以达到帮助学生全面理解课文的目的。以下具体以《高级英语》(第三版)第二册第一课Pub Talk and the King’s English 为例。

文章风格整体呈现出informal/conversational style,这种风格是如何体现的呢?笔者首先把这个问题提出,要求学生一边学习一边思考。在课文解析过程中,笔者主要从标题的误导性、主题的多样性、结构的松散性等方面与学生进行探讨。首先文章的标题容易误导读者。因为是一篇说明文,如果仅仅读到标题,读者会很自然猜测文章的内容应该是解释何为 pub talk,何为 King’s English,并阐述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但读完全文才明白,原来,the King’s English只不过是一次pub talk的话题而已。此标题选择并不恰当。结合文章内容,更合适的标题应该是The Art of Good Conversation,甚至是更贴近主题的标题—The Charms of Bar Conversation。

其次是文章的主题。一般而言,每篇说明文中有一个固定的主题(thesis),作者围绕主题利用叙事、议论和说明等语言表达方式、采取对比、比较、下定义、举例子等方法进行创作。但这篇文章在这一点上没有循规蹈矩,主题游离不定。文章一开篇就给出一个主题:Conversation is the most sociable of all human activities.正当读者抓住此主题读下去的时候,第三段才出现了文章的真正主题:Bar conversation has a charm of its own.读者终于拨云见日,见到了庐山真面目。

再看文章的结构。文章总体感觉结构松散,衔接不流畅且多次偏离主题。文章的第五段是过渡段。本来应该起承上启下、使文章自然顺畅过渡的段落在这里却显得十分突兀,突然提到the King’s English,让读者觉得匪夷所思。接下来的段落中,作者似乎多次偏离主题。第六段至第十一段中,作者更是海阔天空, 聊到 the King’s English,Australia和 the language barrier等。其实,看似思绪横飞、毫无条理的漫谈实际上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证明酒肆闲聊的随意性,正好符合酒吧闲聊不要拘泥于某一个固定话题的特点。文章的第十二段至第十九段作者更是变本加厉,貌似严重偏离主题。他首先对the King’s English这个短语的来历和意义进行了反思。随后又提到字典和十八世纪法国巴黎的沙龙(the great salons of 18th century Paris),这其实是在揭示作者本人对the King’s English的观点和态度。事实上,作者始终将主题牢记于心。

通过上述综合分析,学生理解到,在表达过程中作品主题的游离不定正是此篇文章的生花之处:整篇课文就像是一段酒肆闲聊,无拘无束,话题飘移不定。细细品位,原文透着一股魅力:语言形式与作者表达内容的完美结合、课文风格与酒肆闲聊风格的高度统一。

再以Love is a fallacy为例,因为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对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已基本掌握,笔者并没有像往常一样对文章进行精讲,而是要求学生分组把课文改编成剧本并表演出来。学生分工合作,设计与拍摄小视频。他们自编自导自演自拍自剪辑,利用课外时间拍成小视频带到课堂上播放。学生紧扣文章主题但不拘泥于其故事情节,在剧本中加入了升华主题的内容,充分体现了学生思想的活跃性和创新性。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学生也在思索 “Is love a fallacy?What is true love?”等问题,加深了他们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三、课后复习阶段

写作是学生思辨能力培养必经的过程。课后复习阶段,笔者主要给学生布置与文章主题相关的写作任务。如完成Pub Talk and the King’s English学习后,要求学生以What makes good conversation为题,完成一篇400字左右的作文。完成Love is a fallacy之后,要求学生围绕my view on campus love撰写作文一篇,要求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观点,字数不限。学生写作任务完成后,首先要求各学习小组长组织小组成员集体评阅,然后选出本小组最好的一篇作文提交给教师批阅。在完成写作和评阅任务过程中,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与他人分工协作、和谐共处的能力同时得到锻炼和提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定的战略主题之一是:“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这里,“能力”培养被提升到中国教育改革的战略高度。“而各种具体能力归根结底均建立在大脑的思辨能力之上”(孙有中,2011)。令人欣慰的是,目前许多高校英语专业已将思辨能力纳入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之中。在对学生语言基本技能进行训练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已成为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设计者的主要关注目标。《国家教育事业发展 “十三五”规划》中提出“推行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合作式、参与式和研讨式学习方式,加强个性化培养。”从教师层面来说,应该做到不断改进教学模式和方法,在教学中处理好语言技能训练和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如此,思辨缺席症将不再困扰英语专业学生,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也将提高。

[1]Paul R&Elder L.Critical Thinking:Learn the Tools the Best Thinkers Use [M].New Jersey:Pearson Prentice Hal,l 2006.

[2]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何其莘,殷桐生,等.关于外语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1).

[4]黄源深.思辨缺席[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7).

[5]黄源深.英语专业课程必须彻底改革——再谈“思辨缺席”[J].外语界,2010,(1).

[6]孙有中.突出思辨能力培养,将英语专业教学改革引向深入[J].中国外语,2011,(5).

[7]孙有中,刘建达,韩宝成,查明建等.创新英语专业测评体系,引领学生思辨能力发展——“英语测评与思辨能力培养”笔谈[J].中国外语,2013,(1).

[8] 秋芳.我国英语专业与其他文科类大学生思辨能力的对比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5).

[9]张汉熙.高级英语(第二册):第三版[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10]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EB/OL].http://www.moe.edu.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1701/t20170119_295319.html

[1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EB/OL].http://www.gov.cn/jrzg/20 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猜你喜欢

英语专业外语课文
交互式教学在英语专业阅读课改中的应用研究
Structure and context in College English learning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TheRelationshipbetweenLanguageandSociety
Pragmatic Analysis of Cat in the rain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多一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