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研究
——以江西省宜春部分学院为例

2017-11-21罗贤勇钟漪萍

老区建设 2017年24期
关键词:职称职业倦怠青年教师

罗贤勇 钟漪萍

随着我国“科教兴国”和“文化强国”战略目标的确立,教育特别是培养专业人才的高等教育逐渐上升到国家的战略高度。提升高等教育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离不开拥有高学历的青年教师不断为高校输入新鲜血液和有生力量。然而,大部分青年教师由于工作时间不长,教学经验积累不够,但又必须在职业生涯发展的初始阶段面对高要求的工作和生活压力,很多人表现出紧张、焦虑等不良心理反应。尚若这种不良心理反应在较长时期内不能有效消除,势必会使青年教师产生一种身心疲惫的状态。这种疲劳和消极的情绪状态持续下去,就会感受到一些负面的情绪,导致对工作热情和兴趣削减,工作的效能感降低,长期处于自责或心理防御状态。这种身心疲惫的亚健康状态,在心理学上称之为职业倦怠。

近年来,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已经突显出来,并引起越来越多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在对江西地方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地方高校青年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了预防和干预地方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的措施,以增进地方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水平,进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持续、稳定地发展。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涵义及行为表征

职业倦怠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精神分析学家Freuden berger在1974年提出的。所谓职业倦怠是指服务于助人行业的人们在体力、精力和能力上都无法应付外界要求而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是因工作引发的负面情绪累积、综合而成,可以说是一种亚健康的情绪心理状态。

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因不能顺利应对压力而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依据美国心理学家Maslach的研究,教师职业倦怠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核心维度:

1.个体压力维度---情绪衰竭(emotional exhaustion)。情绪衰竭是职业倦怠中最核心和表现最为明显的行为,是指在工作中个体与他人互动时,个体无法轻易处理周围的问题而导致个人情绪和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的状态,在生理和心理方面表现为失去信任和关怀,丧失工作热情和兴趣。

2.人际关系维度---去人格化(depersonalization)。去人格化是指个体以一种消极的、否定的、麻木不仁的态度和情感去对待自己的工作和服务对象。

3.自我评价维度——-个人成就感降低(reduc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个人成就感降低是指个体对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以及自己的胜任能力持否定态度,个体在工作中常表现为积极性下降,缺乏工作的成就感。

二、地方高校青年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分析

通过对江西省宜春学院和宜春职业技术学院 238份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的问卷调查,笔者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该市两个高校的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现象不容乐观。统计数据显示:该市青年教师的职业倦怠程度较高,严重倦怠占调查人数的6.3%,一般倦怠占调查人数的48.2%,轻度倦怠占调查人数的79.6%。与此同时,调查结果显示,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程度与职称、教龄、专业、经济收入以及子女年龄等因素有关。

由此可见,地方高校青年教师较为普遍地表现出职业倦怠现象。导致高校青年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有哪些?本研究从个人、学校和社会三个维度分项设计问卷进行调查,取得的调查结果与研究假设基本吻合。具体来说,导致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可归结为以下方面:

1.个人方面

首先,来自家庭经济和精神上的双重负荷致使青年教师“压力山大”。职业倦怠是个体因工作引发的负面情绪累积、综合而成的一种情绪心理状态。确切地说,是个体因无法应对和处理各种压力而使自己在人际关系处理和个人自我评价方面出现的一种消极、冷漠、无助甚至麻木的心理状态。青年教师一方面因工作时间不长,收入不高,另一方面因结婚买房、培养小孩、照顾父母等来自家庭经济和精神上的双重压力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从而身生疲惫,严重影响青年教师对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和工作效率。调查结果显示,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程度与家庭的经济收入以及子女年龄大小密切相关。

其次,缺乏人格韧性的磨砺使青年教师的职业忠诚度和心理承受能力弱化。高校教师个人在人格坚韧性、职业自尊心等方面的差异也是影响其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青年教师由于参加工作时间短,人生经历和阅历积累不够,在心理上表现不如中老年人成熟和稳重,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当青年教师遇到困难和挫折时,由于缺乏正确的角色认知和面对多重角色的冲突,往往不从自身内部寻找原因而更多的归结为外部环境的不公,他们以一种被动防御的方式去应对应激事物,从而动摇和降低自己对所从事职业的忠诚度。因此,青年教师在人格上的不成熟致使他们更容易体验到职业倦怠。

2.学校方面

从环境与心理学角度来看,学校是诱发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因为,学校是教师工作的场所,是教师实现职业理想和价值的舞台。学校层面的管理理念和相关人事管理制度,直接决定和影响着广大教师的职业态度和工作积极性。从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导致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的学校层面原因具体可归结为以下方面:

首先,不科学的教师评价制度。科学的教师评价是高校人事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是高校进行人事决策的重要依据。然而,目前多数地方高校对教师的评价制度不够科学。主要表现为:第一,评价功能注重奖惩,滥用奖惩滋生教师职业倦怠。第二,评价重科研、轻教学,方法手段错位失衡催发教师职业倦怠。重科研、轻教学的错位评价体系让教师无所适从,价值感降低,成就感失落。第三,评价中教师缺乏话语权和参与权,主体地位丧失诱发教师职业倦怠。

其次,不合理的职称评审和收入分配制度。高校教师的经济收入、社会地位和个人发展直接与个人的职称挂钩,因此,职称是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的标志和提高经济收入的原动力。在职称评定方面,由于学校严格限定晋职指标且“评聘不分”,一方面,职称评定竞争异常激烈致使青年教师感觉机会渺茫;另一方面,职称评定“重科研、轻教学”倾向无疑对承担繁重教学任务的青年教师更是雪上加霜,迫使他们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申报课题和发表论文。因此,晋职无望的青年教师面临职业发展和经济收入低下的双重压力从而身感极度焦虑和疲惫,是高校教师中最容易产生职业倦怠的群体。与此同时,“评聘不分”削弱了聘任制的激励功能,加剧了教师队伍中待遇不公的现象,挫伤了广大青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最后,职业规划的缺失。缺乏有效的职业规划导致青年教师自身能力难以有效提升。

3.社会方面

高校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面临诸多来自社会方面的心理压力。社会对教师职业的过高期望无形中加重了青年教师的心理负担。青年教师为了迎合 “为人师表”“ 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职业形象,满足家长和学生对教育的高期望,往往需要作出巨大的自我牺牲和付出巨大的努力去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术和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自身素质,让高校青年教师感到强烈的危机感,从而给他们带来严峻的挑战与巨大的心理压力。

三、地方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的预防与干预策略

导致高校青年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具有多维性,预防与干预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倦怠,一方面需要教师自身采取积极有效的方式进行自我调节,另一方面需要学校管理层的政策支持,同时更需要社会各界的理解和大力支持。因此,应该构建一个学校、社会、个人“三位一体”的预防和干预机制。

(一)学校应该加强制度建设,实施人本化管理

高校应该加强制度建设,更多地尊重、理解和支持青年教师的发展,实施人本化管理,提高青年教师工作的安全感和幸福感,让他们感受校方政策的支持和人性关怀的温暖。

首先,要完善青年教师评价制度。高校管理者应该充分考虑青年教师的实际情况,在制定教师评价制度的过程中,为让教师更易于接受评价制度,要让他们有一定的心理适应期,尽量采用渐进的方式,杜绝跨越式的提高要求。教师评价制度要改变重科研、轻教学的评价取向,引入发展性评价,坚持兼顾奖惩,以评价促发展的功能导向,同时尊重教师在评价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前广泛征求教师的意见,让更多的青年教师参与评价指标体系的制订,并引入多元评价主体进行全方位评价和注重评价结果的面谈和反馈。

其次,要完善职称评审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规范职称评审的评判标准,改变重科研、轻教学的职称评审取向,实行教师职称“评聘分离”,让符合晋职的教师先评后聘,避免教师职称评定因聘用指标受限而无法晋升职称的巨大心理压力。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工资分配方案,既要兼顾公平,又能充分调动青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最后,要加强职业培训和职业管理。在青年教师的成长初期,给予必要的关心、指导和帮助。建立和完善岗前培训制度,实行“传、帮、带”制度。帮助青年教师减轻心理压力,缩短他们职业适应的周期。加强青年教师的职业规划与管理,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带薪进修学习、国内外访学,对青年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予以规划、引导和帮助,以便强化他们的职业兴趣和职业能力。

(二)社会应该创建良好的人文环境,支持青年教师更好的成长和发展

拥有高学历、受过良好教育的高校青年教师,相比于一般的职业群体,他们的内心世界更为细腻和丰富,往往更注重情感、尊重和自我实现等精神层面的更高需求。因此,除高校需要构建有利于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安排外,各级政府管理部门和社会舆论应该建立良性的社会支持系统,使青年教师更多地感受到社会的人文关怀,获得来自社会层面的更多尊重和支持。

首先,社会要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转变社会职业价值观念,确立合理的教师期望值。不能一味地抬高教师职业的期望水平而忽略了青年教师的个体自身成长规律和自我内在需求。其次,给予青年教师更多的理解和关怀,构建一个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让青年教师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和尊重,从而增强他们的职业自豪感。最后,改革和完善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和绩效工资制度,用合理的激励制度充分调动青年教师的积极性,确保他们物质和精神层面的需求。

(三)青年教师应该积极提升人格韧性,强化自身心理承受能力

青年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信念,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严格要求自己,明确自己的责任,不断加强理论学习,积极应对职业压力,努力提升自身的人格韧性,不断强化自身心理承受能力。

首先,要学会妥善处理职业压力。青年教师面对来自多方面的职业压力,需要掌握一些排解和缓解压力的基本方法,切勿因排解压力不当而影响自己的工作,从而产生职业倦怠。其次,要学会正确归因。青年教师要学会用正确的归因理论指导自己的行为。职业倦怠是个体内在心理对职业认知偏差而产生的一种外化行为表现,预防和消除职业倦怠的最有效办法是提高个体对职业认知的能力。正确的归因能有效提高青年教师的人格韧性,强化青年教师的心理承受能力。

[1]蔡晓武.经济发达地区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3,(9).

[2]李文霞.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归因及干预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13,(1).

[3]马学伶.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2009,(3).

[4]赵建宇.高校教师“失德”现象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2,(8).

[5]赵雪.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与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1,(18).

猜你喜欢

职称职业倦怠青年教师
住院医师的知觉压力和职业倦怠特征分析及对策
重视“关键事件” 助推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职场人职业倦怠扰
教师职业倦怠何时休?
青年教师“赴考”
学术造假将被撤销职称并记入诚信档案
多措并举,助力青年教师实现教育梦想
《职称评审管理暂行规定》让学术造假撤销职称有法可依
职称:追寻幸福中的成长
二胎时代高职院青年教师思政工作的时代嬗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