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临终关怀在老年临终患者护理中的重要意义

2017-11-20云彩

中外医学研究 2017年24期
关键词:临终关怀老年

云彩

【摘要】 目的:探讨临终关怀护理在老年临终患者中的作用。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治疗无效,心血管内科会诊确定为临终心衰患者100例,根据家属意愿分为观察组52例与对照组48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内科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临终关怀护理,观察两组患者护理总有效率及家属心理应激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1个月护理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为83.33%,总有效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7.29,P<0.05)。家属心理应激状态与生活质量两组护理第1天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第30天观察组家属的应激水平与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第1天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终关怀护理帮助患者舒适、安详、有尊严的走完人生,改善了家属心理应激状态,提高了家属生活质量,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关键词】 临终关怀; 老年; 临终护理

doi:10.14033/j.cnki.cfmr.2017.24.05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24-0108-03

临终护理可以提高老年患者的舒适感,减轻其痛苦,使其安详的离开人间,同时可减轻其家属心理应激状态,提高其生活质量[1]。笔者所在医院于2009年2月-2011年9月对心衰临终老年实施了临终护理,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2月-2011年9月治疗无效,心血管内科会诊确定为临终心衰患者100例,年龄65~93岁,平均(78.2±0.5)岁,男61例,女39例,其中左心衰63例,右心衰37例。临终时间为3~5个月,平均4个月。将100例患者根据家属意愿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52例,对照组48例,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与病情、病程、临终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

1.2.1 对照组护理 给予对照组常规内科护理。

1.2.2 观察组护理 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患者以下护理。

1.2.2.1 环境护理 安排患者独居一室。病房要求安静、温暖、明亮,通风良好,面積20 m2左右。根据患者意愿在墙上贴上字画或风景画等,在保证患者充足睡眠的同时,根据患者爱好播放轻音乐、戏曲或看电视、看报等,尽量分散患者注意力,提高患者舒适度[2]。

1.2.2.2 心理护理 以适当的语言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生老病死属于自然现象,死亡是无痛苦的,真正使患者痛苦的是疾病。在无法救治时死亡是患者最好的解脱。鼓励患者将自己的意愿告知亲人,且尽量满足患者,减轻患者死亡后家属的遗憾心理[3]。

1.2.2.3 基础护理 心衰患者最常见的症状有呼吸困难、全身浮肿、恶心、呕吐等[4]。患者取半卧位,下肢尽量下垂,给予吸氧。定时对患者进行全身按摩,不定时翻身,避免褥疮形成。每日给予口腔护理1次,保持口腔清洁卫生。定期帮助患者清洗身体、头发,床位保持整洁干净。以上操作允许并鼓励家属参与[5]。

1.2.2.4 家属护理 鼓励家属尽量陪患者,倾听患者嘱托,完成其最后心愿,同时在医院允许的情况下尽量满足家属的要求。教会家属分散注意力,保持精力与体力,照顾患者至死亡。患者死亡时刻家属的悲伤程度最高,以肢体语言与安慰的话语对家属表示同情与理解,帮助家属度过悲伤时刻[6]。

1.3 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1个月后的护理效果及家属的心理应激评分及生活质量。调查显示患者完全可以舒适、安静、有尊严的面对死亡为显效;基本可以者为有效;完全不能者为无效。总有效=显效+有效。由笔者所在医院经过培训的有经验的护士于实施护理第1天与第30天向患者家属发放同样的应激量表(RSS)与生活质量评定量表问卷,每份问卷满分为100分,并在护士指导下于30 min内填写完,统一回收。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4.6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用字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理效果

1个月护理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为83.33%,总有效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7.29,P<0.05),详见表1。

2.2 问卷结果对比

护理第1天两组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第30天观察组家属的应激水平与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第1天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 讨论

由于人类的不断老龄化,老年队伍日益壮大。老年患者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面对生老病死时,老年患者易出现各种心理障碍。老年患者常见死亡病因有急性心梗、急性脑梗、尿毒症等,急慢性心衰为其中之一。随着护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老年患者的护理重点已经从单纯的疾病护理上升到了临终关怀护理,在老年患者弥留之际给予贴心护理,使老年患者可以舒适、从容的面对死亡,最大程度的完成患者的心愿,同时给予家属必要的疏导与安慰,减轻家属的应激状态,提高其生活质量[7]。

老年患者由于长期的病痛折磨,给家庭带来的不便以及经济负担,身心早已疲惫,在面对死亡时更容易产生恐惧、悲伤、慌乱、抑郁等情绪,同时患者的危重情况与不良情绪也直接影响家属。针对以上常见情况本研究组对老年临终患者实施关怀护理,护理内容包括环境护理、心理护理、基础护理与家属护理[8]。

给患者创造一个安静、祥和、明亮、温馨的病房环境,使其感到身心舒适,如在自己家中一般。在焦虑、忧郁时与护理人员进行交流,以缓解其心理压力,使患者达到平静、安详的心理状态。患者对死亡多充满恐惧,认为死亡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引导患者正确认识死亡,告知家属患者的死亡是必然的,在患者临终前尽量使其身心舒适,无遗憾,家属尽最后的爱心即可,无需过早表现出悲伤,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鼓励家属参与护理,给予家属心理慰藉。在临终护理中,家属的关怀与安慰是必不可少的,由亲人陪伴并帮助患者完成最后的心愿,使患者可以无憾、从容的走向死亡,同时使家属可以在患者死亡后无遗憾,减轻内疚心理。患者死亡时鼓励家属释放悲伤,且此时给予家属最贴切的理解、安慰与开导,帮助其度过此关,快速走出悲伤阴影[9]。endprint

通过临终关怀护理后,观察组家属的应激心理得到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采用应激量表与生活质量评定量表于护理第1天与护理第30天对家属进行心理应激状态与生活质量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护理第1天两组家属的应激状态与生活质量无明显差异,护理第30天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护理第1天与护理第30天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护理第1天与护理第30天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临终关怀护理是一个充满人性化的护理方式,其主要目的是帮助临终老年患者舒适、安详、平静、有尊严的走完人生最后一段路程,同时减轻家属的心理应激状态,提高生活质量,促进护患关系和谐,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10]。

参考文献

[1]应坚婷,魏东燕,黄秀芝.尿毒症患者121例的临终护理[J].浙江医学,2011,33(6):952-953.

[2]王伟.对白血病患者实施临终关怀的护理探讨[J].河北医药,2011,33(5):780-781.

[3]李世梅,王胜华.19例晚期癌症患者的临终关怀护理[J].青海医药杂志,2012,42(2):40-41.

[4]徐敏雯.重组人脑利钠肽对冠心病DHF患者心力衰竭症状及血管活性物质的影响研究[J].医学研究杂志,2012,41(6):130-132.

[5] Bonebrake D,Culver C,Call K,et al.Clinically differentiating palliative care and hospice[J].Clinical Journal of Oncology Nursing,2010,14(3):273-275.

[6]王儒林,劉辉,姚丽.ICU临终患者及家属的护理[J].海南医学,2011,22(4):146-147.

[7]王明丽,张京平.临终关怀的发展形式[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1,24(1):13-14.

[8] Lopez A,Yager J,Feinstein R E.Medical futility and psychiatry:palliative care and hospice care as a last resort in the treatment of refractory anorexia nervosa[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ting Disorders,2010,43(4):372-377.

[9]牛莉.临终关怀的探讨[J].中华全科医学,2011,9(4):629-630.

[10]余庆梅.护理道德在临终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20):4888.endprint

猜你喜欢

临终关怀老年
提高临终关怀认知度和更好的开展临终关怀的研究
山东对肉鸡屠宰推行“临终关怀”
社会工作视角下的中国临终关怀探析
从浦东新区老年医院发展看地区机构临终关怀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老年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关系及护理分析
文拉法辛联合米氮平治疗老年抑郁症的效果及安全性
喉罩全麻在老年下腹部短小手术中的应用
人工关节置换和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分析
我国老年人居家临终关怀的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