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赏童诗之美拨心灵之音

2017-11-18陈丽亲

新课程·中旬 2017年9期
关键词:童诗儿童诗树叶

陈丽亲

摘 要:2014年9月9日,国家领导人在北京师范大学看望一线教师时曾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在国家领导人的重视下,包括现代诗歌在内的文学作品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比重上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童诗;语言美

北师大版语文教材中现代诗歌占有极大的分量。它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篇幅短小,语言精练,韵律美、语言美、意象美、构思美是其显著的特点。重视现代诗歌的学习对提高小学生品味语言魅力,准确运用语言能力,发展形象思维和提升审美鉴赏能力大有裨益。笔者以洪玉惕校长执教二年级儿童诗歌《风》为例,通过自己对儿童诗教学的思考,丰富孩子们的情感体验,让他们享受儿童诗的趣味与快乐。

一、品读——感知语言美

涵咏是品味诗歌精髓的有效途径。课标也指出:朗读作为低年级最常用的读书方式,应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但在《风》这节课中,我感受到朗读的有效性,源于洪校长朗读环节设计的层次鲜明和梯度。从指导朗读“颤动”一词见微知著。起先,洪校长让学生进行多次自由朗读、个人朗读,学生互相评价读。然而,学生的朗读不是很到位。洪老师接着进行示范朗读,学生跟着读,语速音量适中。再出示“树叶颤动”的动态图片,让学生观察树叶在颤动的样子,再让学生自由朗读句子。这样,调动学生的视觉功能,加深对“颤动”的理解,朗读自然也就到位。但朗读指导并不止步,她问“假如你的小手就是树叶,风来了,你会怎么动?”请学生上台表演颤动,从每一个学生的朗读中,语气语速已经将诗句转化成一种画面。回归诗歌教学课堂的原生态,身临其境地感受、反复品读,增强学生对词句的理解,喚起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强化学生的语言记忆,从心灵深处感受诗歌语言的优美。

二、想象——感受意象美

意象是诗歌中形象和情感的统一,因此,抓住意象是诗歌教学的关键。体会诗歌的意象就必须借助联想和想象。想象与联想是诗歌教学课堂中的翅膀。课堂上,洪老师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走进诗歌的意境中。在教学第一小节“但是树叶颤动的时候,我们知道风在那儿了。”时,提问:“此时,风和树叶在做什么?”学生畅所欲言:风正在向树叶打招呼。它们在一起玩捉迷藏游戏,一起跳舞。让学生展开想象,感受轻柔的微风,把文字转换为画面,丰满了风在学生脑海中的形象。教学第二节:“但是林木点头的时候,我们知道风正走过了。”她出示林木点头的图片,提问:想象林木在做什么?引导学生把插图和课文的关键词联系起来,借助图画文字进行大胆的猜想,进一步认识风的变化,丰富形象思维。第三节“但是河水起波的时候,我们知道风来游戏了。”她问:“同学们,风和河水可能在做什么游戏呢?你们在做游戏时,心情是怎样的呢?”鼓励学生主动联系生活实际理解“风”调皮可爱的形象,贴近学生的生活。就这样,不拘形式地展开想象,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与作者的心灵对话,感受诗歌的意象美。

三、创作——享受文字魅力

课堂中,洪老师创设情境让学生尽情地说。创编诗歌环节,洪老师先问学生:“你们喜欢做游戏吗?做游戏时,心情是?”鼓励学生把两个问题整合成一句话表达,同时要求把话说完整说通顺,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师生共同探究发现这首诗歌在写作上的共同点和不同之处,掌握写作特点之后,引导学生大胆地说风还可能去哪里呢?创设和谐的氛围,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独特感受。接着,将训练点提升,顺势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经历,可以从听觉、视觉、味觉、嗅觉、感觉等方面,调动各种感官寻找风的影子进行句式训练。在这样由“放”到“收”循序渐进的语文实践中,架起了儿童诗的启航,一句句充满童趣的诗句脱口而出:当裙子飘起来的时候,我们知道风来捣乱了。当头发吹拂的时候,我们知道风来问候了。当衣服吹跑的时候,我们知道风在怒吼了。当书页在翻动的时候,我们知道风在调皮了……学生在一次次的思、读、说、写的练习中,丰富语言积累,提升文字的运用能力,切身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精彩的现场创作的富有童趣的诗句,让在场的所有人感受到一颗颗跳动的童心,这才是童诗的最大价值。诚如薛法根在某文中说的:“儿童,是天然的诗人,也离哲学最近。真正懂得诗的,未必是我们成人。”在童诗写作中便要充分运用创造性思维方式。好在儿童思维本身便是一种近似于原始思维的游戏思维,儿童往往漠视世界本身的秩序,喜欢把万物当作积木似的单凭自己内心拟定的规则去重组和建构,因此往往颇具创造性。

在童诗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够尊重儿童的天性,将平等对话、反复品读、大胆想象、自由创作贯穿于课堂中,既注重儿童诗歌知识层面的普及,又能陶冶学生的社会情感,提升审美鉴赏情趣,学会迁移运用语言文字。让诗歌润泽童心,让诗意与诗心在儿童身上潜滋暗长,与学生一起赏童诗之美,拨心灵之音。

参考文献:

[1]陈巧艳.儿童诗写作意义探析[J].阅读,2015(48).

[2]王培茹.小学中年级儿童诗教学浅探[J].新教师,2016(2).endprint

猜你喜欢

童诗儿童诗树叶
又甜又脆的童诗
教案《创作儿童诗》
童诗对对碰
创作儿童诗的有效教学策略
树叶的不同称呼
小树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