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供给侧改革视角下产业技术发展路径研究

2017-11-16原白云顾冰梅宋博

创新科技 2017年7期
关键词:自贸区发展路径供给侧改革

原白云 顾冰梅 宋博

[摘 要] 中国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中国经济取得了震惊世人的成就。但是,现在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经济发展的约束条件已经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总量失衡逐渐转变为结构性失衡。与此同时,部分产业周期性失衡与结构性失衡相互叠加,供给侧改革势在必行。本文选取河南省为样本,分析认为河南省存在产业技术分布不均衡等四个问题。结合国内外经济形势现状,得出了在供给侧改革视角下产业技术的發展路径。

[关键词] 自贸区;产业技术;发展路径;供给侧改革

[中图分类号] F27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037(2017)7-11-4

Research on the Path of Industrial Technology Development Based on Supply Side Reform

——Take Henan as an Example

Yuan Baiyun1,2 Gu Bingmei1 Song Bo3

(1.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Jiaozuo Henan 454000;

2.Research Center of Energy Economy,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Jiaozuo Henan 454000;

3.Sinopec Henan Oilfield Company, Nanyang Henan 473400)

Abstract: Since the reform-and-opening up 30 years ago in China, Chinese economy has created astonishing achievements. But now, the demographic bonus is gradually disappearing, and the constraint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have changed from the original overall imbalance into structural imbalance. At the sametime, with the partial industry cyclical imbalances and structural imbalances superimposed, the supply side reform is imperative. In this paper, Henan Province is selected as a sample, and it is believed that there are four problems in Henan Province through analysis, such as uneven distribution of industrial technology. Based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c situation,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industrial technolog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pply side reform is obtained.

Key words: FTA; industry technology; development path; supply side reform

0 引言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10年前后中国经济增长出现了阶段性变化,中国经济由高速发展转化为中高速发展,经济发展的动力也出现了部分改变[1-2]。为了国计民生,中国开始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与供给侧改革。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就产业结构上来看,中国的产业主要是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红利逐渐消失,适龄劳动人口不断减少,2013年1月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表明,2012年我国15-59的适龄劳动人口绝对数量首次下降,比去年同期减少345万[3]。依靠传统的高投资,高耗能的发展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于今天的中国经济。中国产业结构已经进入转型升级的十字路口[4]。近年来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告诫我们,经济发展数量与质量应同时并举。过去我国经济总量增长迅猛,但是,单位GDP能耗过高,中国需要改变以前的发展方式,提高产业的科技水平。这不仅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减少污染,也可以提高该产品在同类产品市场上的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河南是中国中部地区的经济大省,也是人口与农业大省,同时是中国制造业的主要聚集地之一[5]。能源等高耗能产业也是河南省的支柱产业,河南能源集团作为能源产业的代表是河南第一个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早在2009年河南就提出产业集聚区战略[6],利用产业聚集的外部效用提升创新能力,发展实体经济。近年来国务院确定河南郑州市成为国家中心城市,给予了政策上的支持与肯定。2016年8月,国务院决定设立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2017年3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的通知》与《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7];2017年4月,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成立,进一步提升河南省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作用。本文查阅相关文献[8-12],结合河南省现存的实际情况,并结合自贸区视角下对河南产业技术发展路径进行探索,为未来河南省产业集群与产业技术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1 河南省产业技术现状endprint

河南是我国传统的农业大省,长期的农业发展与农业文化导致该地区工业基础较为薄弱。在此基础上产业技术水平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1 产业技术分布行业不均衡

河南省产业技术分布不均衡主要体现在行业分布不均衡。因河南是农业大省,产业技术偏高的行业主要集中在农副产品产业当中。河南省知名的企业(双汇、汇源等)也主要以农副产品企业为主。在工业领域内缺少独树一帜的企业代表,更多的是能源工业和轻工业。高科技行业发展缓慢的同时缺乏竞争力,产业集群优势不明显,金融支持不到位,小微公司发展缓慢。

1.2 产业集群分布地区不均衡

河南省产业集群分布地区存在不均衡的情况。重工业主要集中在西北部,农业主要分布在南部地区。省内郑州、洛阳、许昌等城市产业集群数量之和占比较高,同时产业集群质量也有待提高。就产值而言,河南产业集群与东部发达省市相比有的甚至不在一个数量级上。资源的高度集中会对民间资本造成挤出效应,减弱经济活力阻碍经济发展。河南省小城市产业集群正处于发展阶段,体量小、基础薄弱,支撑产业技术发展要素质量较差。

1.3 产业技术溢出效用较弱

河南省产业链普遍较短,产业技术之间溢出效应较弱。河南省产业集聚主要是以产业的空间聚集为主,且聚集主要是单一产业在狭小空间的物理聚集。不能带动上下游的发展与相关服务业的发展。对于产业聚集区内,同一行业过度竞争,技术壁垒高企,没有完成产业聚集区内技术外溢的任务。产业聚集区内没有相应的主导品牌,缺少影响力。

行业之间信息交换强度较弱,企业与企业之间没有良好的合作意识,与同行业竞争主要依靠价格优势,而不依靠产品特质性,造成了行业的畸形发展,影响整个产业聚集区企业的信誉。产业聚集区内部基础设施不完善,部分想与其他企业合作的企业无法了解合作企业的真实信息,甚至不知道有没有想要合作的企业,严重阻碍产业技术外溢,影响产业技术的整体提升。

1.4 高等教育资源不足限制产业技术发展

一个地区高校的数量往往决定了一个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中国创新能力最强的北京、上海、南京等城市都无一例外的拥有众多高校。河南省在以“211/985”工程为代表的优质教育资源上十分匮乏,且众多高校以教学为主,承担的创新科研任务较少。人才流失则更为严重,众多优秀的河南籍人才选择去发达城市发展。人才培养模式滞后,培养方式落后,加之职业教育的长期缺失,技能型人才储备量长期滞后,实验室技术与工业化技术衔接不流畅,导致实验室技术转化率偏低。

2 产业技术发展约束变化

中国实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现代社会在信息化改革的浪潮中飞速的发展,现在中国产业技术发展的约束条件已经与改革开放前有了很大的差别。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2.1 全球主要經济体增长出现颓势

自2008年以来,全球经济在美国次贷危机与欧洲债务危机的冲击下增速放缓,全球新兴市场因产能过剩导致了大量货物滞销和大量的资源浪费。当前,世界经济虽有复苏之势,但复苏过程并不明朗,复苏进程不确定性突出。欧美等主要消费市场消费需求萎靡,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导致以资源和原材料为主要出口基础的发展中国家出现了大量货物积压。贸易保护主义与种族注意的抬头让世界经济发展又蒙上了一层阴影。特别是美国新任总统上台之后推行的一系列针对新兴经济体的反倾销、反补贴调查以及针对移民的政策都对世界经济复苏产生了负面效应。

2.2 低增长倒逼国际分工重构

在金融危机之前,世界产业结构主要呈现为“消费在欧美、生产在东亚、能源在中东(拉美)”的大环境下。欧美国家因为其较早的科技革命与长期的殖民统治积累了大量的原始资本。国民受教育程度高,个人消费能力强,成为消费的主要地区。东亚因人口绝对数量大,适龄劳动人口多成为主要的制造基地。中东与拉美丰富的自然资源为世界经济的腾飞提供了切实的保障。金融危机之后特别是欧债危机之后,这一格局正在发生变化。欧美发达国家被迫改变消费模式,偿还过度消费所欠下的巨额债务。发展中国家开始承接部分高端制造业,东南亚地区取代东亚地区成为新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市场。而能源出口国在能源价格低廉与新能源技术异军凸起的现状下采取拉长产业链,提升产业技术水平,深度挖掘附加值等行动。

上诉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了国际分工的加速重构与资本的重新配置。不同经济体都希望通过产业结构改革取得更有利的国际分工地位。发达国家以自身强大的科技实力与工业基础,力求在工业化基础上实现信息化与智能化。新兴经济体则依靠自身的后发优势与廉价的劳动力迎头追赶,发展具有自身特点的新兴产业,寻求跨越式发展以期达到金字塔顶端。这一过程必然导致贸易冲突,也会带来机遇,刺激产生新的技术革命。

2.3 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出现倒挂

长期以来,国际贸易的增速与经济发展出现倒挂现象。国际贸易增速低于经济增长速度。与此对应的是全球产能过剩,中国的钢铁、煤炭,中东的石油等一系列大宗商品价格急剧下坠。全球价值链的分工也出现了不可逆的变化,对全球货物贸易特别是相关制造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导致企业发展缓慢,进而降低了企业的投资意愿,进一步拉低了增长率,最终形成恶性循环。另外,当前普遍的低利率水平在刺激投资与消费上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由于企业财务杠杆的问题导致企业债务偏高,财政扩张实施缓慢,新兴市场管理混乱,扩大投资面临着复杂的风险。与此同时产业技术的创新并未达到产业化与规模化的要求,新兴技术无法起到有效拉动设备资金的作用。

2.4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我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经济发展的制约条件出现了明显的变化,结构性矛盾制约日趋明显。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适龄劳动人口出现了负增长,而且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的一段时期这一现象还将继续,加之农业劳动力转化为非农业劳动力的条件限制,劳动力成本将急剧攀升。劳动力配置能力与产业技术引进的正外部性减弱。过去因为劳动力从生产力较低的农业部门转移到了生产率较高的工业与服务业部门,加大了劳动力的边际效用,提升了劳动生产率。但是,现在我国的劳动力转移过程已趋于结束,所带来的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有限。同时,我国的科学技术发展迅猛,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日趋减少,技术引进的溢出效应将进一步减少,自主研发受客观与体制的制约短期内难有质变。制造业通过扩大投资,扩大产量,用以拉低单位成本的方法已经不适用于现在的中国。可以预见这些商品已经进入生产峰值并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开始萎缩。支撑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已经从“量”转化为“质”,因此,产品附加值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一个企业的生存。endprint

2.5 自由贸易加剧同行业竞争

现在世界自由与和平是主旋律,不同国家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近年来随着热钱撤离原有的聚集地,进入新兴市场,给新兴经济体带来巨大的汇率冲击。不同国家积极设立国家自贸区,吸引投资建厂,发展进出口贸易,利用境外资源为本国经济服务。设立金融岛,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完善自身制度。引入的企业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世界级的先进企业,拥有雄厚的资金和完备的制度。企业产品的科技水平会明显高于当地市场同类型产品,对原著企业产生挤出作用。

3 供给侧改革推进河南产业技术发展

近年来虽然依然存在总量失衡的问题,但是,已经从主要矛盾转化为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结构性失衡。近年来我国出现了大量的出国采购生活必需品的案例,说明供给无法满足民众日益变化的需求。改变这一现象需要抓住主要矛盾,即改变结构失衡,提升产业技术。可以从以下4点进行改革。

3.1 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供给侧改革

目前我国产能过剩十分严重,钢铁、水泥等房地产相关产业出现了周期性与绝对性过剩的叠加,产品供给与需求严重不符。河南曾是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煤炭产区,但煤炭等能源产业在新能源的冲击之下生存更加艰难。因此,应减少无效的资金占用,将资金用于科技研发等其他用途,提升企业竞争力,保持产业健康发展。也应当注意培养长期增长点,不能单单依靠资本投入提升硬性指标,还应当注意软实力的提升。保护知识产权,提升创新信心,完善创新成果转化机制。关闭与清理僵尸企业,解放体制内资源,加速资源流通速度。借去库存与去产能的机会继续实施市场化改革,鼓励民间资本的投入,加强资金管理,实施公民信用制度。补齐建设短板,不断加强人力资源、创新能力等资源要素的投入。合理使用能源,提高产业技术能力,减少单位能源消耗,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保证实体经济的发展地位。

3.2 推动新增长点进行供给侧改革

我國进入新常态之后进出口贸易与投资等传统要素的驱动力减弱,需要培育新的增长点驱动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加大产业结构改革强度,着力于科技创新与产业转型升级。增强创新驱动力,驱动市场导向。加强市场与科研相结合,满足民众的需求。推动制造业向“智造业”的转化。河南省作为高等教育欠发达地区,应主动为高水平大学提供便利条件,引进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在河南建立研究所或设立分校,创造创新环境,调动社会创新积极性,使用创新人才,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建立现在职业教育体系,提升工人素质。创建高校创新体系,注意创新与社会相结合。加强人力资源质量管控,寻找人才培养路径,着力于长期培养和转化机制。将合适的人选放置在最合适的位置,在使用好国内优秀人才的同时还应当重视海外人才的引进与海外智力资源的应用。

河南省应该加强高耗能行业的低碳化技术开发,实施低碳化发展战略,减少全省污染排放。对于绿色城市与低碳企业实施必要的政策支持,加快轨道交通等低碳化交通建设与发展。加速产业升级与改革,学习同类型行业的先进的管理经验,尤其是供应链管理与科技创新管理。推动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向新型智能化企业的转化。

3.3 新型城镇化助力供给侧改革

积极发展城市群落与区域一体化。对中原城市群实行差别化发展,组建形成以郑州为核心的开放性国际贸易都市。在此基础上加强城市辐射,完成以点带面的全方位、立体化城市集群发展。从发挥城市集群优势,借助集群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以城市为基础建设高科技园区,引入高校等科研单位,推进高校去行政化,实施校长责任制,推行教授治校、学术治校的理念,增强地区科研能力与区域创新能力。推进农业地区城镇化,解放部分劳动力,通过职业教育提升劳动力素质。构建城市网络系统,发展信息产业,提升信息服务质量。转变城乡二元体制,试行公民待遇,改变户籍制度与公共购买之间的结构不对称。建立公民转移人口居住制度,吸纳短期农业转移人口与外来人口。

3.4 供给侧改革推动技术发展

产业技术可以大致分为两种,一种称之为实验室技术,一种为工业化技术。应当合理的区分两种技术的发展。对于不同的产业对两种的技术要求不尽相同。光伏能源等新能源产业在实验室技术上可能已经成熟,但是,在工业化技术上因劳动力素质或生产条件所限制并不能达到民众需要的生产标准。对于这一类产业,应当学习相关的管理与产业运营经验,对同类型的先进产业进行学习。

对于实验室技术还不成熟的产业应当加大R&D投入,引进高层次人才,为实验与科研提供必要的物质支持。也可以对现有的科研资源进行整合,加强不同层次、不同方向的科研团队的交流与沟通。集中设立科研场所,完善科研资助与经费划拨方案。对有特殊贡献的人才采取专人专用等措施。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成熟的产业技术,进而提升河南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王一鸣.中国经济新一轮动力转换与路径选择[J].管理世界,2017(2):1-14.

[2] 孙夏令,刘站豫.经济新常态下的供给侧改革探析[J].创新科技,2017(1):9-12.

[3] 百度百科.人口红利[EB/OL].https://baike.baidu.com/item,2013.

[4] 唐国华,陈祖华.技术创新路径、动态比较优势与产业竞争力提升[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10):11-15.

[5] 仲伟周,张恒,喻炜.中国制造业产业聚集稳定性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7(1):67-73.

[6] 河南省人民政府.河南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加快产业集聚区科学发展若干政策(试行)的通知[EB/OL].http://www.henan.gov.cn/zwgk/system/2009/09/02/010154712.shtml,2017-07-26.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的通知[EB/OL].[9-11].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03-31.

[8] 马永红,张帆,苏鑫.基于区际产业转移视角的欠发达地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路径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21):120-125.

[9] 欧阳艳艳,张光南.基础设施供给与效率对“中国制造”的影响研究[J].管理世界,2016(8):97-109.

[10] 武建龙,王宏起.战略性新兴产业突破性技术创新路径研究——基于模块化视角[J].科学学研究,2014(4):508-518.

[11] 刘建新,王毅,吴贵生,等.后发国家产业技术追赶模式新探:单路径、双路径与多路径[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11):93-99.

[12] M H Y A D. Chinese technology transfer policy: the case of the national independent innovation demonstration zone of East Lakese[J].The Journal of Technology,2013(38):828-835.endprint

猜你喜欢

自贸区发展路径供给侧改革
天津自贸区辐射效应研究
自贸区谈判背景下中日韩经贸合作前景分析
基于SWOT分析的西安现代物流业发展路径研究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
民间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的困境与出路
韩媒:抓住中国“供给侧改革”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