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叶圣陶“人己一体”伦理思想的道德人格发展内涵

2017-11-14高尚荣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7年3期
关键词:叶圣陶

【摘要】“道德人格”,它指个人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过程中基于对道德关系、道德价值、道德责任的理解、选择、认识、践行而形成的统一性、稳定性的道德自我。叶圣陶道德人格发展思想与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等人的理论具有可比性,主要体现在童年时期的关爱教育,少年时期的引导教育,青年时期的实践教育等方面,对于今天的德育具有深刻启发。

【关键词】叶圣陶;人己一体;道德人格

【中图分类号】G40-0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3-0092-02

理想道德人格是社会和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目标,也是树立道德典型、引领道德风尚的重要手段。叶圣陶指出:“人格是个人在大群里头应具有的一种精神;换句话说,就是做大群里的独立健全的分子的一种精神。”在社会动荡或重大中转折时期,容易造成青少年迷茫、失落和道德人格失范的现象。叶圣陶早在1942年即总结了青年道德人格失落的现象,如学习应付、文凭至上、精神怠惰、追求待遇、能力不足、明哲保身、金钱至上等,“二十左右的年纪,就形体上与意念上说,已经与四五十岁的人差不多,很难看出所谓青年朝气。”为此,叶圣陶鼓励广大青年通过教育“养成好习惯”:“能使才性充量发展的是好习惯,能把事情做得妥善的是好习惯,能使公众得到福利的是好习惯,大概也不过如此而已。”叶圣陶将青年精神风貌、价值追求、行为习惯乃至服务大众的精神联系起来,在实质上融合了道德人格的基本要素,并提出了自我提升的指导与希望,迄今具有启发意义和现实意义。在当前,随着社会转型、文化激荡、家庭教育和价值多元等多方面影响,青少年在丰富物质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青少年道德人格发展滞后而引发的问题,诸如校园凌霸、沉溺网络、意志薄弱甚至自寻短见等消极现象,影响了青少年健康成长。习总书记在《之江新语》中指出:“人而无德,行之不远。没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思想修养,即使有丰富的知识、高深的学问,也难成大器。”这里将道德修养与人的成才、前途联系起来,从深层次上触及了道德人格教育问题,也深刻指明了加强道德人格教育的必要性。

一、叶圣陶“人己一体”伦理思想的道德人格内涵

所谓人格(Persona)原意为舞台上用的面具,后来逐渐被赋予威望、角色、身份、品质、尊严等内涵,现在主要指人的精神达到的境界和道德达到的高度,是指个体区别于他人的稳定的心理、思维、态度、道德与行为习惯的统一。由于人格中的道德价值、习惯和态度等是核心内容,因而狭义上的人格就是指“道德人格”,它指个人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过程中基于对道德关系、道德价值、道德责任的理解、选择、认识、践行而形成的统一性、稳定性的道德自我。从伦理道德角度看,人格“是指人与其他动物相区别的内在规定性,是个人做人的尊严、价值和品质的总和,也是个人在一定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统一。”其中,“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内在规定性”保障了个人之间的人格同一性,也是人之为人所具有的平等性尊严与权利,更是道德人格的底线,否则就“近于禽兽”,不成其为人了;在此基础上社会管理者通过道德教育鼓励人们追求理想的、高尚的道德人格。道德人格發展过程又可分为儿童期、少年期与青年期等阶段,其中,儿童期道德人格发展具有表面性、具体性、模仿性等特点,对道德人格缺乏抽象的深刻的本质认识;叶圣陶曾以某家长带领儿童进行迷信活动为例指出:“凡有戕贼儿童智识道德之事,不可行之,不可言之,行则为儿童所模仿,言则为儿童所听从。”因为儿童接触最多的就是家庭成员和学校师生,需要两方面力量配合才能做好儿童道德人格教育。少年期的道德人格认识水平大幅提高,具有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特点,重视自身的道德尊严。因此,叶圣陶曾经鼓励中学生要抱定自己“充实起来、健全起来”的意志,这样“一切学习(不只限于学科方面)也将以全然不同于往日的精神跟方法来进行,结果完成个无愧于当世的人。人人都如此,咱们就没有忧患了,咱们的前途绝对乐观。”青年期的道德人格发展走向定型,思维能力达到成熟水平,能够独立地、批判地评判道德现象,陶冶个体道德品质。叶圣陶曾经指出,大学生作为未来的“专门人才”,应当养成推动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进步、养成“足以发展身心的,同时是和人群相适应,尤其是对人群有利的”好习惯。从道德人格发展来看,大学生具备了道德观察、道德原则、道德自省等认知能力,能够主动介入到各种道德关系中对道德现象选择、思考、质疑与评判,进行道德思考,为实现自己的道德目标付出努力,成为道德人格走向成熟和理性的一个重要体现。但由于大学生尚缺乏社会经验,缺少道德意识的积淀,在面临新领域、新情况缺乏道德依据或新道德准则尚未普及的情况下。会对社会变化中出现的某些新道德问题的出现困惑甚至误区,因此在今天仍然要鼓励大学生“踏踏实实修好公德、私德,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谦让、学会宽容,学会自省、学会自律”,使自己的道德人格不断得到提升和完善。

二、叶圣陶“人己一体”伦理思想的道德人格发展阶段分析

道德人格发展过程及其阶段因在青少年道德教育中起着前提性、基础性作用,因而受到研究者重视,其中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有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美国道德认识学派的代表人物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水平理论,及美国发展心理学家艾里克森的道德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等。其中,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把儿童的道德发展划为自我中心、权威服从、准则意识阶段、公正阶段等。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把人的一生中人格发展分为学习信任阶段、自主者阶段、主动性阶段、勤奋进取阶段、自我同一性阶段、责任感阶段、获得感阶段、完善阶段等,各个阶段人生矛盾的解决中所形成的道德品质,构成了健康人格的基本内涵。

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水平论儿童道德发展分成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三种发展状态,与叶圣陶道德发展思想有着可比性与一致性。科尔伯格认为,前习俗水平(0~9岁左右)儿童的道德观念是纯朴的,其行为动机主要着眼于避免不利后果及利害选择,虽然能够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行为准则,缺乏是非善恶观念,尚未形成自己的主见,具有互利交换与实用性倾向。叶圣陶在《儿童节》一文中借助儿童“张蓉生”的口吻说:“我们应该服从爸爸的命令,我们的爸爸应该服从皇帝的命令。爸爸的话决没有错的,皇帝的话也决没有错的。”儿童的道德判断显然不符合时代要求,还不能作为社会活动的指导。习俗水平(10~15岁左右)少年的道德观念建立在获得声望或维护社会秩序的目标上,能够为了取悦于人而遵循道德,促进人际和谐,进而能够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团队要求而尽到本分、服从准则、规范和法律。据叶圣陶观察,当时的儿童、少年、学徒等对民族国家的群体认识就很深入:“第一,自己意识到是个中国人。第二,知道中国人与世界各地的人有关联。第三,深信中国人有与世界各地的人并存于世界的权利,这个权利绝对不容侵犯。”叶圣陶认为,这些认识也是促进社会进步和国家文明的精神力量。后习俗水平(16岁以后)青年期的道德人格发展走向成熟,认识到社会契约和法律准则的绝对性与可变性,责任心和义务感更加强烈,能够在具体道德情境中超越现实道德规范约束,将人类普遍的道义至于至高地位,诉诸个人的良心和普遍道德原则指导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达到自由自律的理想境界。叶圣陶以女子人格发展为例指出:“女子自身应该知道自己是个‘人,所以要把能力充分发展,做凡是‘人当做的事,又应知道‘人但服从真理,那荒谬的‘名分等伪道德,便该唾弃、破坏。”其实,不仅女子道德人格应当给以保护,打破整个社会的封建落后道德束缚,也是当时社会进步的必要前提。

在自发的道德发展情况下,道德发展保持固定的次序,但发展水平不同,10岁后的少年约有50%的少年达到习俗水平,16岁以上的青年约有30%进入后习俗水平。这就需要让儿童及青少年接触学校和社会中的道德环境,通过道德两难问题进行道德训练,不能采用行为主义的机械式教育,也不能采用成熟主义的放任自流式教育,而要从儿童的道德认知水平出发,提升道德推理能力,培养明辨是非、道德判断、道德抉择和道德并付诸行动的能力,达到公正、平等等普遍道德原则水平,促进道德发展。

三、叶圣陶“人己一体”伦理思想的道德人格教育价值

儿童期(0到9岁)是青少年道德人格形成的初级阶段,深受成年师长的影响,在道德人格认识上具有片面性、具体性、依赖性,不善于从道德人格倾向、心理动机和行为原则上评价道德,辨别是非、荣辱、美丑的能力还不够,乐于看到优点和表扬,不大容易接受缺点和批评。在这一点上,颇有“人己对立”的风险,叶圣陶曾以父母打骂孩子为例分析孩子的心理反应:“从大人方面说,这种行径使使孩子们想那大人这样喜怒无常,不是个疯子,就是个不可了解的怪物,于是慢慢地和大人疏远起来。”为此,儿童期道德人格教育中,应当注重正面教育,加强情感陶冶,提升儿童的同情孤寡、欣赏自然、知识兴趣与美感意识,引导儿童辨别行为性质,提高道德认识能力,逐步发展独立地、理智地和全面地开展道德评价的能力,提高坚持道德信念的意志力与自觉性。叶圣陶指出,对待小学生就需要像园丁滋养花木那样,给以多方面引导:“孩子的性情是最活动不过的”,不能完全受拘束,教师应当因势利导。在道德行为方面克服识行脱节、言行不一的现象,提高自控能力,在实践中促进儿童道德人格稳步发展。

少年期(10到15岁)是青少年道德人格发展接近成人的过渡阶段,他们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迅速增长,认识水平向着人的内心世界和思想品质的方向深化,运用道德人格标准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逐渐摆脱情感冲动和游戏的色彩,增添了主观意识的自觉性,能够通过认识、评价、学习他人来提高自己。少年的道德人格信念、理想开始形成,倾向于以具体的人物形象作为理想。在理智与情感方面不平衡,常常满怀激情,易冲动,需要因势利導,促使他们控制情感,理智地作出适当的行为,见贤思齐,激浊扬清。叶圣陶指出,少年在社会环境与教育环境中认识和革新自我:“一方面是铲除一切障碍物,如虚荣心、怠惰心等等,一般人很容易受这些魔力的支配,自己不能节制自己,这是人类本性上的缺陷,但人类的本性也具有许多优点,如仁爱、求知等等,我们应当发扬自己的长处,铲除这些短处。另一方面是革新过去的错误观念。”但少年期的道德人格还处于半成熟、半成人的状态,带有冲动性、孩子气、动摇性和主观性等阶段特点,这就需要在少年期的道德人格教育中,多用社会的道德人格标准要求他们,树立身边的榜样,适当参加有益于集体和社会的活动,避免因限制过多过死或忽视其合理要求而引起逆反情绪,鼓励他们做到真知笃行、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推动少年道德人格的成熟和完善。

青年期(16-25)道德人格发展逐步达到成熟水平,青年期达到十八岁以后开始取得公民资格,享有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毛泽东曾经指出:“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青年人对道德人格认识达到深刻性、全面性、批判性高度,对师长他人的依附感逐渐消失,能够独立地分析自己和他人的个性品质,情感丰富,犹如“疾风怒涛”,理智感趋于成熟,能够运用科学知识和辩证思维认识现实,对自己和他人的道德人格能够做出比较适当的评价。心理素质趋于稳定,具有自信、自尊、好胜等心理特点,自律和自控意识增强,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感情冲动,自觉培养高尚情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基本形成,意志的自觉性、果断性、自制力、坚持性品质得到稳固,对自己的思想认识、科学的理论和信念坚定不移,在重大的理论和实际问题上能够稳定而持久地坚持正确的理论指导,在消极思想意识和积极思想意识的矛盾对立中能够开展正确的思想斗争。道德感进一步发展,对于不道德行为感到厌恶和摈弃,对于崇高道德行为感到尊敬和认同,并能够身体力行,在特定情况下能够做出令人敬仰的崇高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社会进步的方向。叶圣陶曾赞扬某地学生募捐资助贫困同学上学的事迹,认为他们能够以实际行动做到互帮互助,既是一种学习过程又是一种可贵的精神:“行为和认识一致,贯彻了人己一体的精神。这种精神推广开来,不断加强,在任何方面都是一股了不起的力量。”随着青年政治责任感与义务感增强,他们积极要求进步,能够从根本上认识到自己同祖国人民事业之间的密切联系,愿为国家振兴、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共同理想而献身。当然,青年期的道德人格行为还具有一定的变动性,还需要在实践中艰苦磨炼,进一步坚叶圣陶指出,青年通过开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活动,才能树立起新社会需要的四种基本观念:“哪四种观点呢?就是阶级观点,劳动观点,群众观点,辨证唯物观点。”只有树立这些正确观念,才能认识生产劳动的意义,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明确自身定位,掌握事物发展规律,树立科学的理想和信念,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成长为有益于祖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新人。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女子人格问题.叶圣陶集.第五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3.

[2]叶圣陶.改善生活方式.叶圣陶集.第十一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115.

[3]罗国杰.伦理学,人民出版社,2007:438.

[4]叶圣陶.助学运动.叶圣陶集.第十二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189.

作者简介:高尚荣(1979-)男,河南南阳人,哲学博士,副教授,南京科技职业学院社科部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人文思政与道德教育。

猜你喜欢

叶圣陶
霜的工作
三十七字小诗
一首37字的小诗
37字小诗 20年酝酿
37字小诗 20年酝酿
燕子,住下吧
为一个字召开讨论会
叶圣陶饮酒趣事
文学寿星叶圣陶的养身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