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教材横向比较

2017-11-13陈文龙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2017年10期
关键词:教材比较

陈文龙

【摘 要】史宁中教授认为“数学模型主要是指:用数学所创造出来的概念、原理和方法,来理解、描述和解决现实世界中的一类问题”。也就是说,数学模型构建需要一个过程,通过对五套教材进行横向比较,分别从“情境内容的编排”“概念描述的编排”“算法揭示的编排”“应用练习的编排”四个方面来阐述数学模型构建的过程。

【关键词】长方形周长 教材比较

史宁中教授认为:“数学模型的构建与应用,是现代数学得以健康发展的重要源泉。”“数学模型主要是指:用数学所创造出来的概念、原理和方法,来理解、描述和解决现实世界中的一类问题。”也就是说,数学模型构建需要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主要分几个层面实现呢?笔者的理解是主要有这四个层面:第一层是“把握现实世界一类问题的本质”;第二层是“数学语言描述一类问题的本质”;第三层是“数学符号表达一类问题的规律”;第四层是“应用解决现实世界中的一类问题”。而这四个层面在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教材编排中是如何呈现的?这里选取五套教材进行横向比较,展现给大家,以期获得一些思考。

横向比较的五套教材分别来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教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以下简称“北师版”)、浙江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浙教版”)、江苏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苏教版”)、青岛出版社(以下简称“青岛版”)。

从周长内容编排上看,这五种版本都是将周长的概念和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分成两课时编排,只有浙教版教材把“概念与计算”分别编写在三下与三上,其他教材都在三上学习这两块内容,并且是连续学习的。

一、情景内容是怎样编排的

“数学模型的研究手法不是单向的,需要从数学的角度思考,更需要从现实问题的角度思考。”周长的模型构建首先需要思考的是学习活动情景内容的编排,设置有效的情景内容,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把握周长的本质”。

在周长概念教学中,学习材料是怎样编排的?活动情景是怎样编排的?我们来看一下这五种教材的编排内容。

1.揭示周长概念编排的学习材料(如下图)。

五种教材编排的学习材料都注意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取材,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引导学生主动把握和构建周长的概念。人教版编排的学习材料有两类:一类是现实生活与学习中的四种实物(树叶、三角尺、数学书、钟面),另一类是已经学过的四种图形(五角星、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北师版编排的学习材料有两类:一类是现实生活中的两种实物(树叶、数学书),另一类是已经学过的一个图形(长方形,是从书本的封面抽象出来的);浙教版编排的学习材料有一类:学生比较熟悉的一些图形(三角形、十字形、五角星、树叶、五边形、六角星、梯形等);苏教版编排的学习材料有一类:以学生学习中的不同形状的书签为学习材料(椭圆形、心形、长方形);青岛版编排的学习材料有一类:校园生活中的花坛形状(长方形、正方形、圆形、扇形)。

从整体上看,为了把握周长的本质,这五种教材编排的学习材料都基本上把实物与图形结合起来:人教版教材相对来说分得比较清楚,实物与图形数量相同,而浙教版更突出的是图形,其他三种版本的教材基本上是把实物与图形整合在一起,其中北师版还有一个从实物抽象出图形的过程。从图形的形状看,编排的基本上是学生学过的图形,有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而人教版、北师版、浙教版都加入了不规则图形(主要是树叶形状),这样的内容加入会使学生对周长本质的把握更丰满些。而北师版有一个动态的过程,一只蚂蚁爬过树叶的边线,使学生有一种直观形象的认识。可以看出各版本教材在注重从现实角度把握的同时,结合从数学的角度把握周长的本质,这样会使学生理解得更透、更全。

2.计算图形的周长编排的活动情境(如下图)。

为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本质“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这五种版本教材都安排了计算图形周长的活动情境。人教版编排的情境是:通过直接测量的办法知道书本封面和三角形的周长,通过软尺用围一圈的方法测量树叶(不规则图形)的周长。北师版编排的情境是:一是同学合作用绳子把树叶围一围的方法测量树叶的周长,用尺子量出书本封面的周长;二是让学生在格子图中数出三个图形的周长。浙教版编排的情境是:让学生摸一摸、量一量课桌桌面的周长,用卷尺量树干的周长。苏教版编排的情境是:让学生自行想办法得出两个图形的周长。青岛版编排的情境是:用步数走一圈的方法知道长方形的周长,用卷尺等工具测量其他花坛的周长,想办法测量出红领巾和少先队队旗的周长。

美国学者莱许认为:“在问题情境中,為提取概念所提供的线索越多,就越容易使概念得到检索和应用,有利于抽象的概念建立起具体的模型,从而促使概念的掌握。”周长概念的建立,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多种形式的活动之中,让学生通过看、描、摸、围、量、说等,使学生的眼、手、耳、口等多种感官全都参与其中,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抽象出周长概念的模型。显然,这五种教材都充分考虑到了。

二、概念描述是怎样编排的

“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载体,实现有效交流的前提是学习和掌握数学语言,数学语言可分为抽象性数学语言和直观性数学语言。”在学生获得直观的感知,得到多层次的体验,能把握周长的本质后,教师再引导学生“用数学的语言描述什么是周长”。各种版本的教材是怎么描述的?请看下表。

长方形: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书签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的周长][一周的长度就是它们的周长]endprint

从表中可以看出,周长概念的描述主要分两种形式:一种是以“定义式”的方法描述,有人教版和浙教版;另一种是以“描述式”的方法描述,有北师版、苏教版和青岛版。

三、算法揭示是怎样编排的

“合理的思维过程具有理性加工的功能,而现实世界的事物一旦经过理性加工,或者说,一旦经过数学的描述,不仅具有了一般性,而且具有了真实性,而数学模型就是这种理性加工的范例。”教材创设有效的学习材料,让学生在经历“合理的思维过程”后,通过数学的描述,建立起长、正方形周长的模型,用数学的符号表达出这种规律,这样的过程具有“真实性、合理性”,这样的模型构建过程是有效的。那么这五种教材是如何编排的?请看下表。

五种教材揭示“长、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过程具体编排

[教材版本 揭示“长、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过程 人教版 材料:一个长方形(长6厘米、宽4厘米);一个正方形(边长是5厘米)

算法:各两种。算长方形的周长:①6+4+6+4=20(厘米),②(6+4)×2=20(厘米);算正方形的周长:①5+5+5+5=20(厘米),②5×4=20(厘米)

公式:以填空的形式出现,长方形的周长=( );正方形的周长=( ) 北师版 材料:一个长方形(要学生量出长和宽);一个正方形(要学生量出边长);怎样靠墙围一个长方形栅栏

算法:算长方形的周长有三种算法:①5+3+5+3=16(厘米),②5×2+3×2=16(厘米),③(5+3)×2=16(厘米);算正方形的周长有两种算法:①3+3+3+3=12(厘米),②3×4=12(厘米)

公式:以文字的形式出现“四条边的长度加起来,2个长和2个宽加起来,1个长和1个宽加起来再乘2,正方形的周长可以用边长乘4” 浙教版 材料:1.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计算长方形的周长?(画框、树的围栏);2.用点子图画长方形并算周长(知道周长画图形);3.量一量、算一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两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算法:各两种。算长方形的周长:①3×2+2×2=10(厘米),②(5+1)×2=12(厘米)(两个不同的图形);算正方形的周长:①(2+2)×2=8(厘米),②2×4=8(厘米)

公式:以文字的形式出现“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苏教版 材料:求一个篮球场的周长(长28米、宽15米),求一块正方形手帕的周长(边长是25厘米,以试一试的形式出现)

算法:长方形的周长有三种算法:①长+宽+长+宽=长方形的周长,②2条长与2条宽相加,③先算长加宽的和,再用和乘2;算正方形的周长有一种算法:边长×4=正方形的周长

公式:以文字的形式出现“长+宽+长+宽=长方形的周长;2条长与2条宽相加;先算长加宽的和,再用和乘2;边长×4=正方形的周长” 青岛版 材料:一个长方形花坛(长9米、宽4米);一个正方形花坛(边长是7米)

算法:算长方形的周长有三种算法:①9+4+9+4=26(米),②9×2+4×2=26(米),③(9+4)×2=26(米);算正方形的周长有两种算法:①7+7+7+7=28(米),②7×4=28(米)

公式:以文字的形式出现“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

从上表可以看出,这五种教材在编排内容的过程中,基本思路大同小异:都是先创设了学习材料,包括长方形和正方形;通过不同算法的呈现进行算法探究,在算法呈现中都基本上呈现了两种或两种以上算法(北师版、苏教版、青岛版在长方形周长算法中呈现了三种算法,苏教版在正方形算法中只呈现了一种算法),而苏教版算法呈现中有别于其他四种版本的教材,是用文字算式的形式表述的,这其实也就是把长(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呈现出来了,而其他四种版本的教材都是以数字算式的形式表述的;在各种算法呈现后,进行算法的优化,其中人教版用“你喜欢哪种算法”、苏教版用“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怎样算比较简便”这样的问题点出来,其他三种版本的教材并没有直接点明,在算法优化的过程中,自然形成了长(正)方形周长的公式,人教版是以填空的形式出现,其他四个版本的教材都给了一个相对比较明确的文字公式。

四、应用练习是怎样编排的

学生通过多种学习活动,能深刻地把握周长的本质,能用数学的语言描述周长的本质,并能用符号化的公式去表达长(正)方形周长的计算规律,这样一个完整的长(正)方形周长的模型才能初步构建起来,但是能否真正成型,需要在应用与解决实际问题中得到检验、提高、完善。那么这五种教材对于应用练习是怎样编排的?请看下表。

總体上来说,北师版、苏教版基础性练习题比较多一点,编排的练习结合了直接利用公式的情境模型题、量一量再计算的图形题、画一画再计算、用算式去找图形题等。人教版、浙教版、青岛版综合性练习题比较多一点,人教版、青岛版都比较注重剪、拼的练习设计,青岛版突出一点是注重学生课外实践,浙教版显得思维性更强一些,有几个题目学生在解答之后都可以进一步去思考,得出新的规律,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之,“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了解数学模型,特别是了解数学模型的构建过程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体会:如何用数学的‘眼睛观察现实世界,如何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如何用数学的‘语言描述现实世界。” 参考文献:

[1]史宁中.数学基本思想18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2]杨晓翊,谢莹.长方形的认识与周长教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浙江省临海市河头镇中心小学 317034)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材比较
以“弧度制”为例浅谈概念的引入
人教A版与湘教版数学教材比较研究
初中数学三种版本教材比较研究
不同知识呈现方式下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
初中数学新旧教材“数学活动”栏目的比较研究
中美两国两版高中生物学教材“科学图示”比较
人教版和浙科版高中生物教材中针对DNA和RNA的观察实验的比较
中国与加拿大生物教材STSE教育的比较研究
人教版和沪科版物理教材“抛体运动”内容的比较
初中数学教材习题综合难度的国际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