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省民办高校转型发展的动因及路径选择

2017-11-13闫书华

克拉玛依学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民办高校河南省办学

闫书华

(河南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郑州450064)

河南省民办高校转型发展的动因及路径选择

闫书华

(河南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郑州450064)

民办高校作为河南省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中存在整体水平不高、办学特色不够突出、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脱节等问题,弱化了其对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力和贡献力。在社会转型和高等教育转型的大背景下,河南省民办高校必须树立自觉转型的发展理念,找准办学定位,在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等方面做出路径选择。

河南省;民办高校;转型发展

欢迎按以下方式引用

:闫书华.河南省民办高校转型发展的动因及路径选择[J].克拉玛依学刊,2017(2)61-66.

一、转型问题的提出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推进和经济产业结构转型的升级,高等教育成果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造成了大批高校毕业生找不到合适工作和大量企业招不到所需的应用技能型人才的“两难”局面,这在很大程度上催生和倒逼着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2013年,教育部重磅推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高等教育改革,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2014年3月,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发言:“教育部将引导我国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职业教育类型转变”以应对经济社会转型的需求;2015年10月21日,教育部正式发布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提出要让一批有条件的地方的普通本科高校加快向应用型转变。至此,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切实拉开了大幕,诸多地方高校适应新形势、抓住新机遇走上向应用技术型职业教育转型的道路。

民办高校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避免地受到高等教育转型改革浪潮的冲击和挤压。就本质而言,民办高校本身乃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其诞生的基础就是对接市场,培养实用型、应用型人才,然而,理论上的顺应市场在实践中却并不理想,再加上民办高校起步晚、办学时间短、教育资源相对缺乏、政府扶持力度小,办学成本、难度都很大,对民办高校的持续发展可谓雪上加霜。“应用转型并非某些或某类大学的任务,而是整个高等教育系统共同面临的时代课题。”因此,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民办高校必须顺应高等教育改革浪潮,对接市场和社会需求,切实做到转型发展。

1984年成立的黄河科技学院,开辟了河南省民办教育的先河,20世纪90年代成为全国民办高等教育的旗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依然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其可持续发展和服务社会功能的发挥。当前,在国家“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中,河南省正积极着力推进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以及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自由贸易区建设战略目标,这对河南民办高校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因此,深入研究河南省民办高校存在的发展障碍和潜在矛盾,深度对接市场和社会需求,转变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生产应用技能型人才产品的能力,是河南省民办高校转型发展主题应有之义,也是迎接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好选择。

二、河南省民办高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1.整体发展水平不高

教育部最新发布的全国高校名单显示:截至2016年6月3日,河南省共有普通高校129所,其中,民办高校37所(含8所独立院校),占比为28.68%,比全国民办高校均值高出0.4个百分点,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位居第15位,处于中等位次,同期比较,远低于占比分别为41.18%、40.91%、38.1%、35.21%、34.15%、32.61%、32.28%的海南、福建、重庆、广东、湖北、陕西、浙江等省市的民办高校数量,这与河南省全国人口第三大省的地位严重不对等,仅从高等教育供给规模上就无法满足庞大的高等教育需求;从发展层次看,37所高校不仅没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而且其中20所属于专科高校,培养层次位于高等教育的低端位序,根本无法在办学层次上同公立高校抗衡;从办学质量看,民办高校多数存在办学理念不清晰、管理体制机制不顺、师资队伍职称学历不高、员工凝聚力和向心力不足、办学资金紧张、社会服务能力弱化等问题。2012年的《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报告》从整体规模、师资力量、国际化、信息化、社会服务、经费投入、多元参与等7个维度的综合考察显示:河南省高等教育综合发展水平处于全国高等教育的“第三方阵”,而本就处于高等教育体系边缘地带的河南民办高等教育,整体发展水平则远在“第三方阵”之外。

2.办学特色不够突出

办学特色是大学的灵魂。近些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现代化改革进程不断推进,但是“由于思想准备不足、理论研究滞后、政策引导不到位,许多高校出现了分类不清、定位不明以及发展方向趋同的现象”。河南省作为中原经济区战略中的重要省份,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多样化、多学科、多层次的建设人才,这原本为河南省民办高校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发展空间,然而,河南省部分民办高校不顾自身的类型、层次、性质和学生质量等软硬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现实情况,盲目跟随市场,一味追求“高大全”“全能化”,在办学管理上采用同样的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和考评标准,与同一定位、同一培养模式的同质竞争,陷入“千校一面、千人一面”的高度雷同、重复建设的怪圈。如此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就像生产流水线上制作的“产品”,严重缺乏创新创业能力和个性化的竞争优势,最终致使民办高校陷入缺乏明显特色的困境。

3.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脱节

河南省教育厅发布的《关于对全省2016年普通高校毕业生截至4月20日签约进展情况的通报》显示:截至2016年4月20日,全省高校毕业生签约率为17.16%,民办高校签约率约为12.3%。这说明,临近毕业时仍有约87.7%的民办高校毕业生没有找到就业岗位。一边是求职若渴的大规模毕业生,一边是频频现诸报端的企业“用工荒”、优秀技能人才高薪难聘的社会现实,这一供需矛盾严重失衡的原因固然有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毕业生供求规模扩大和经济产业结构升级重组等因素,但根本原因则是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的人才需求出现错位,导致该类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岗位适应力和职业创造力等严重不足。就河南省来看,多数民办高校虽然定位于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也设置了很多与市场需求相一致的专业,但在培养模式上却是沿袭“教师讲、学生学、期末考,外加部分实习实践”的传统模式,“部分民办高校受‘学科本位’型大学办学模式的影响,没有以‘职业岗位能力’为中心去组织教学,仍采取的是‘粉笔+黑板’式的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模式过分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相对忽视或者弱化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走的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低端路线。而民办高校培养人才应有的“校企合作、需求导向、动手为本”的质量理念,往往因掣肘于师资力量、办学资金、管理方式、企业文化等原因,使其成为空洞的理论宣讲,不能真正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有较高实践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三、河南省民办高校转型发展的路径选择

众所周知,“大学要想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确立并巩固自我存在的合法性地位,获得人们的青睐和支持,就必须变以图存,革以求进,也必须通过转型发展在守成与创新之间实现微妙的生存平衡”。

鉴于河南省部分民办高校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和不足,转型成为破解其发展难题和发挥其社会功能的最好途径。然而转型并非一蹴而就,与公立高校相比,民办高校的转型显得更加复杂和艰难,这需要建立政府、企业和高校之间协同共治的联动机制,从整体上对河南民办高校进行宏观把控,从政府、企业和高校等主体进行多维度内外治理,破除“政府推而不动、企业合而不作、学校转而不变”的僵化状况。

1.政府提供制度设计和政策保障

“经验证明,没有任何一个大的机制、机构、一所学校能够靠自身的能力对自己进行改革,有点像我们自己所说的用自己的刀锋来砍自己的刀柄。”民办高校转型本身就是一个打破传统的高度相似的组织发展模式之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然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使民办高校转型付出比公办学校更大的成本和代价。从这个意义上看,单纯地仅宏观性地呼吁高校转型、没有政府制度设计和法律政策保证以及企业的高度合作,对多数民办高校来说,尤其是风险防范机制尚未建立健全的民办高校,只能是纸上谈兵。

首先,做好教育体系设计。受传统观念和体制的影响,职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被列入低层次教育行列,民办高校从招生、学校层次和“面子”等多个方面考虑,不愿与职业教育联系在一起,且职业教育也得不到社会和家长的认可;而企业一面喊着需要技能型人才,一方面却把高工资、好岗位给了学术型人才。因此,政府要做好对职业教育的正确引导,并在制定政策时多向职业教育倾斜,强调政策设计的出发点和目标的一致性,避免再次出现1999年国家关于《试行按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中的“三不一高”问题。

其次,科学定位。政府相关部门要科学界定政府与企业在高校转型发展中的职能与定位,充分发挥和履行法律政策制定和制度跟进的职责,使高校转型能够“有法可依”,并积极努力为高校与企业联姻牵线搭桥,为民办高校培养应用技能型职业人才创设优化环境。

第三,增加财政投入。民办高校转型最大的难处在于资金,转型离不开人力和物力的投入,需要在教学条件改善、师资队伍建设、实践平台搭建等方面投入大量资金。然而,在资金支持方面民办高校一直是国家财政投入的“盲点”,其自身资金来源也非常有限。因此,除了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政府也要增加对民办高校的财政投入,以解决民办高校发展转型中资金不足的“瓶颈性”障碍。

2.高校主体转型的理性自觉

在河南省民办高校的转型过程中,政府的积极作为确实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但是,转型是否成功,关键在于高校自身的内在原因,这是高校转型的原生内在驱动力。河南省民办高校已走过三十多年的发展路程,在高等教育形势和社会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环境中,传统发展方式的爆发力已经式微。因此,民办高校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实际,自觉做出转型决断,也“只有在自觉转型的良好精神状态下,大学组织才不会完全依赖外在的经济诱惑,甚至也不会屈服于外在的压力,而是依靠自身的优势、特点、资本,在高等教育场域中找到自身的定位,挖掘自身的资源,认知自我的惯习,达到发展自我的目的”。

第一,转思想观念:民办高校转型的源头活水。“今天大学转型的真正困难绝不在于制度的创新或组织的改造,而在于精神的革命和理念的复兴。”对于多数民办高校来说,其办学思想相对保守、创新意识缺乏,认为转型只是公办院校或重点大学的事情,与己干系不大,在思想观念上“过分倚重和承继传统学术型大学的办学理念和模式,已经形成了较为严重的思维惯性和路径依赖”。对于河南部分民办高校来说,经历几十年的风雨发展,走到今天实属不易。一些学校还刚刚经历了中专升大专、大专升本科的震荡,各项工作没有理顺,还不能承受转型之重;有的民办高校教师形成了固定的思维方式与教学模式,不愿意轻易改变。然而,现在转型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民办高校必须正视和接受这一事实,打破传统守旧思想,更新办学观念,勇敢定位学校发展层次、类型,积极接受转型调整。当然,转型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一窝蜂地转,也不是同时、同步、全方位地转,允许一些民办高校逐步接受;民办高校也要认识到转型是实现更好发展的绝好出路,消除恐惧,树立自信,勇敢迎接。

第二,转办学定位:民办高校转型的关键环节。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由此可以看出,转型后的职业教育与现行的高职教育不完全一样,是一种与经济和科技发展相契合的高层次职业教育。

在向职业教育转型的过程中,民办高校转型绝不是换个名称、多搭建几个教学实践基地、多增加几个热门专业,而是从根本上围绕“向应用技术型转变”的战略目标,实现办学定位、发展思路、人才培养模式、学科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及管理体制机制的转变。在河南省37所民办高校中,难免出现一些学校忽视自身的办学实际,出现在办学定位和办学理念上无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只追求高层次的现象。因此,为避免或减少在办学定位和办学理念上的偏差导致办学模式上的错位,河南省民办高校要深入研究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精神,改变传统学术型高校的办学定位,“摈弃学科专业结构上的‘高大全’,紧紧围绕河南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和产业技术升级等社会需求,使人才培养融入市场需求、学科专业关联行业产业、课程教学对接生产技术真正‘落地’,在专业与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独树一帜”,真正向着应用技术型方向实现层次和类型的转变。

第三,转人才培养模式:民办高校转型的核心内容。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转型发展的最终效果体现在人才培养的质量上。因此,针对河南省地方经济的区域发展战略,民办高校必须扭转传统的存在于实验室的学术型、学科型人才培养模式,向职业型、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

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从根本上看,大学是规模宏大的商品生产加工场,只是其产品比较特殊——人才、学术思想和技术。这种人才、学术思想和技术是否能够发挥作用、产生价值,关键是看这样的产品是否与社会需求相契合。河南省民办高校的生源主体、服务的区域主要是河南,因此,河南省民办高校要立足于河南地方经济,围绕“中原地区最需要什么专业的人才,地方政府最关心哪方面的问题,企业最需要什么等问题谋划学校的建设、发展和人才培养”,既要突出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性,也要凸显教育服务于特色经济的侧重性,精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不断促进学校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行业产业结构升级的融合,实现培养的人才与河南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相吻合。

科学设置学科专业结构。高校转型使高校发展面临重新洗牌的资源配置现实,民办高校如若继续抱残守缺,必将被淘汰出局。作为省内发展比较完善的黄河科技学院,在学科专业设置上做得比较成熟,针对中原经济区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战略,新设置了轨道交通与营运管理、物流管理、电子商务等专业,主动适应和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而郑州财经学院在学科专业设置上,则是摈弃“大而全”的做法,始终在财经类专业上做文章、下功夫,全校9个本科专业全部是物流、会计和金融类专业,正是这种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设置,才使该校的毕业生平均就业率高达97.05%。所以,河南省民办高校必须主动适应中原经济区区域经济客观需求,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突出特色,不断调整专业结构,完善课程体系,使专业设置与区域主导产业有效对接;同时,也要统筹考虑,避免热门专业重复设置,使得学科、产业需求结构失衡。

建立校企合作教学机制。实践教学环节是民办高校发展的“短板”,也是民办高校的痛点和难点。在高校转型的大背景下,民办高校必须主动出击,补齐自身发展的“短板”,搭建校企深度合作平台,“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按照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要求,加强实验、实训、实习环节,加强实验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实现学校的人才培养在教学、科研和企业生产技术实践中的无缝对接、动态流通。如黄河科技学院始终坚持“本科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养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多年来不仅围绕创新创业广泛开展校企、校政深度合作,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搭建了多元化创新创业服务平台,而且先后在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河南等地建立600余个就业(实习)基地,与黄河实业集团、邮电设计院、郑州空军医院等3 000余家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正是通过这些实战型实践教育基地的锻造,实现了教学与生产的互通及教、学、做的有效合一,既培养了大批应用技能型高素质实用人才,也确立了黄河科技学院在河南省乃至整个中国民办高校中的领先地位。

第四,转师资力量:民办高校转型的重要抓手。师资是高校教学工作的中坚力量,在高校转型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民办高校要实现成功转型,可采取以“引聘育挂”的方式,打造注重实践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在具体实施中,要加大高精尖人才引进力度,不仅要引进和聘任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也要引进和聘任企事业单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层次产业、专业技术人才,让经验丰富的学科带头人和企业行业的一线人员参与课堂授课和实践指导;同时,要大力培育自己的专职教师队伍,在教师队伍建设上,民办高校要有格局,舍得花钱,制订教职工外出进修培育计划,主动把年轻教师送到企业和科研单位挂职锻炼,及时动态跟踪,掌握产业、企业最新发展状况,提高专业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将理论转换为技术、将技术转换为现实生产力的专业实践能力。民办高校的师资力量相比公办学校太过薄弱,这是制约民办高校转型发展的重大障碍。但是,民办高校有较大的办学自主权和强大的内在发展诉求,这又是河南民办高校发展的原生动力。因此,结合河南省建设发展战略,打造一支产、教、学、研融会贯通的专业师资队伍,做好“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河南省民办高校将大有可为。

引导河南省部分民办高校向应用技能型转变,这既是相关高校获取合法地位的必然选择,也是构建河南省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更是为河南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的重要引擎。而这一宏观战略要落地生根,除了高校主动参与之外,还需要政府、高校、企业与市场多方联动,打出转型发展的组合拳,并通过持之以恒的坚持方能见实效。

注释:

①数据来源于2015年全国高等学校名单(http://www.moe.gov.cn/srcsite/A03/moe_634/201505/t20150521_189479.html)。

②数据来源于关于对全省普通高校毕业生截至4月20日签约进展情况的通报(豫毕指〔2016〕8号)([EB/OL].http://www.haedu.gov.cn/gonggaogongshi/index2.html)。

③三不一高:毕业生不包分配,不再使用《普通高等毕业生就业派遣报到证》,国家不再统一印制毕业证内芯,以学生缴费为主,简称“三不一高”。

[1]鲁昕.关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发表演讲——教育改革突破口在现代职业教育[J].生活教育,2014(5).

[2]胡天佑.建设“应用型大学”的逻辑与问题[J].中国高教研究,2013(5).

[3]白玉.河南省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J].决策探索,2015(5).

[4]潘懋元,董立平.关于高等学校分类、定位、特色发展的探讨[J].教育研究,2009(2).

[5]付立斌.创新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黄河科技学院学报,2012(2).

[6]李国仓.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热潮下的冷思考[J].现代教育管理,2016(4).

[7]牛可等译.哈佛燕京学社·人文学与大学理念[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8]杨光钦.大学转型的理性与自觉[J].中国高教研究,2015(2).

[9]王建华.大学的三种概念[J].高等教育研究,2011(8).

[10]陈斌.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的逻辑与困境[J].中国高教研究,2014(8).

[1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4-06/22/content_8901.htm,2015-06-22.

[12]张南红.民办高校差异化发展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15(9).

[13]杨保成,李海霞.民办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战略路径探索——以黄河科技学院为例[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5(1).

[14]夏美武.地方本科高校“转型陷阱”及其规避路径[J].职教论坛,2016(7).

[15]黄河科技学院官网简介[EB/OL].2016-5-20 http://www.hhstu.edu.cn/contents/17/52.html,2016-10-1.

G648.7

:A

DOI

:10.13677/j.cnki.cn65-1285/c.2017.02.11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转型的逻辑体系与保障机制研究”(16YJC880028)、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河南省转型试点本科高校发展模式研究”(2017-ZZJH-084)、河南省社科联研究项目“新常态下河南省民办高校转型发展模式研究”(SKL-2016-224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2016-12-20

闫书华,河南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

猜你喜欢

民办高校河南省办学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民办高校“脱困”要多从自身找原因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民办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