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品德与社会》实践活动有效性策略探究

2017-11-06池长春

新课程·小学 2017年9期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实践活动有效性

池长春

摘 要:实践活动是《品德与社会》授课的重要举措,对学生形成道德信念、道德行为,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都具有重要作用。结合地方的风土人情,精心创设实践活动引導学生去感受、领悟和表达,从而内化成德行的品质。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实践活动;有效性;策略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养成良好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因此,实践活动是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重要方式,学生能够在实践活动中自我体验、自我感悟、自我教育,使模糊的道德认识清晰化,激发积极的道德情感,形成道德信念,表现出道德行为,达到知行的协调统一。本文通过总结大量教学实践,结合地方的风土人情对实践活动的有效展开策略进行了探索。以下是本文的几点心得。

一、活动内容要有针对性

活动内容的针对性是指实践活动的内容、目标、方式方法等与学生的身心特征、道德水平、阅历基础诸因素之间的适应程度,针对性越强,效果越好。如品德与社会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单元教学目标为:

1.使学生具有家乡人的自觉意识和归属感;

2.感受家乡的变化,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了解为家乡做出贡献的人,唤起对家乡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4.了解风土人情,懂得珍惜家乡文化遗产。

为提高教学实践活动的针对性,我根据本地的特点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和丰富,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家乡,要求学生分组了解建瓯的美景、美食、特色文化和名人,通过分工合作,每个小组制作一本宣传册。这项作业紧扣家乡,内容也是学生力所能及完成的,在完成的方式方法上既有亲身实践,又可以寻求父母、邻居、老师的帮助,还可以借助网络力量,完成的效果综合体现在学生的知、情、意、行。通过亲身实践,学生的荣誉感和学习兴趣都得到很大提升,对家乡产生浓郁的情怀;放在班级的图书架供学生借阅,其他学生也能普及乡土知识,增强家乡的自豪感;同时,也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活动实施要有计划性

明确的计划可以使工作循序渐进,有条不紊。我在布置学生制作宣传册时,给每个学生提供一份详细的册子制作计划,包括封面的标题、主题画、制作者、目录、正文的版面设计、页边距、页码等;同时,每个组员也有明确的分工,如谁是组长,谁负责制作封面,谁编辑哪一个景点等;制作时间安排一周。由于有了明确的计划,学生就能按部就班执行,实施过程困难就减小了。这样的设计既能帮助学生有效完成作业,又教育学生工作应有计划性。

三、活动过程要有实践性

学生在制作宣传册的过程中,要实地调查、拍摄相片、分工合作、制作封面和目录、装订宣传册等,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实践,我特选一个环节专门让孩子有亲身实践和切身感受——建瓯美食。我安排的课堂实践活动是学生家乡特色食品做芋饺。我要求学生在家里观察妈妈和皮、作馅,然后把皮和馅带到班级,现场制作芋饺,现场煮熟,现场品尝。经过这一系列活动,学生在亲口品尝之后,对建瓯的美食有了更深刻的印象,萌发对家乡的热爱。

四、活动过程要有交互性

学生在建瓯特色文化宣传册中,写到了“弓鱼”,并附上弓鱼的图片和制作弓鱼过程的图片。我就问学生,鱼为什么要弓?这有什么奥秘在里面?然后我要求学生亲自去观察弓鱼和未弓的鱼,观察它们离开水的生存状态。学生经过观察得出结论:弓鱼是建瓯渔民特有的智慧,弓鱼是为了保鲜。接着,我又适时抛出问题:“以前为什么要弓鱼?现在人们为什么又很少要弓鱼了呢?”通过交互和实践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和生产习惯的变化,体会家乡的生活变化和时代变迁。善见塔是建瓯的标志性建筑,历年多次毁建。我在点评学生的《建瓯风景》宣传册时,要求学生观察思考,善见塔和周围的景点近年来有什么变化?学生回答:增加了栈道,玩的东西更多等。我适时对学生感叹:这些变化是政府为民办实事的体现,也是老百姓对精神生活有了更高追求的体现。我接着问,善见塔和栈道周围干净吗?为什么?……通过师生一问一答,引导孩子们理解保护环境卫生、保护景点的重要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受到更深层次的启发,陶冶了情操,提升了情商和智商。

五、活动评价要体现多元性

实践活动因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效果不尽相同;实践活动的内容和方法也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如果单一评价,不仅会影响实践效果,还会打击部分学生的积极性,所以评价需要有层次性。比如写建瓯风景,有些学生表达能力有限,但他去了,也拍了一些相片,就要给予肯定。评价的方式可以多样,奖励尚币(学校特有的激励币)、全班展示、在家长微信群里展示、放到图书架上让全班同学借阅等,都是很有效的方式。评价要有连续性,促进学生持续作业。评价要多角度,如师生评价、生生互评、家长评价、社区评价等,增强品德与社会课的社会性。

生活即教材。普罗塔克说:“孩子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教师在品德与社会课中,要精心创设实践活动,做实践的指导者、场景的创设者、活动的参与者,引导学生去感受、领悟和表达,从而内化成德行品质,伴随一生前行。

参考文献:

[1]黄忠利.《品德与社会》课堂活动有效性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3(12).

[2]邹文珍.课堂虽小,有容乃大:浅谈《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有效性.《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二)》,2009.endprint

猜你喜欢

品德与社会实践活动有效性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船舶严重横倾时应急行动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