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河文化遗产价值评估和保护利用

2017-11-06郑菲菲

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7年10期
关键词:大运河运河遗产

郑菲菲

在文化遗产保护对区域内特定类型文化遗产进行价值评估是前沿话题。大运河文化遗产在传播人类文明、弘扬中华大文化、保护民族多样性文化的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基于对大运河江苏段文化遗产的文献回顾,对大运河江苏段的文化遗产价值评估内容进行初步的建构,并结合实证调研,对其进一步保护利用提出协同管理主体合作、激发公众参与、结合旅游展示体验、联结历史名城建设、增强认同活化传承等针对性建议。

一、问题的提出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提出对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进行保护。2003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提出将无形的、世代相传的、活态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等均列为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至此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已经成为我国一项基本国策。201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审议通过中国大运河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大运河成为我国第32项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申遗范围包括横贯中国中东部地区的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运河,在春秋战国、隋朝及元朝时期都曾经历过大规模兴建。系列遗产分别选取各河段的典型河道段落和重要遗产点,河道遗产27段,总长度1011公里,相关遗产共计58处遗产。

大运河江苏段记录了近千年来遗留下的文化遗产,种类繁多,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美学价值。但是运河文化遗产分布零散,遍布若干个城市,难以像历史遗迹、景观保护等划区域分类别进行保护利用。随着城市化进程、人口迁移与生态开发带来的破坏,运河两岸文化遗产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消失难以寻迹,或因失传而残缺,还有些由于缺失相应的价值评估而变得“不重要”被废弃,这都是令人惋惜的。

二、大运河江苏段及文化遗产现状

大运河江苏段是最长的,约700公里,沿途文化遗存最多、保存状况最好和利用率最高。不同于其他省份部分河道淤塞、停用等情况,大运河江苏段直到现在仍然是一条黄金水道,年运输量超过10条铁路;不同于古建筑、古遗址的申遗,大运河江苏段是仍在使用的“活态线性文化遗产”。

大运河江苏段,涉及扬州、苏州、常州、宿迁、淮安、无锡等6个设区市和10余个县(市、区)。申遗点的河道6段,包括淮扬运河淮安段、淮扬运河扬州段、江南运河常州城区段、江南运河无锡城区段、江南运河苏州段和中河宿迁段;遗产点22个,含扬州市10个(刘堡闸、盂城驿、邵伯古堤、邵伯码头、瘦西湖、天宁寺行宫和重宁寺个园、汪氏小苑、盐宗庙、卢绍绪宅)、苏州市5个(盘门、宝带橋、山塘历史街区、平江历史街区、吴江运河古纤道)、淮安市5个(清口枢纽、双金闸、清江闸、洪泽湖石坝、总督漕运公署遗址)、无锡市1个(清名桥历史街区)、宿迁市1个(宿迁龙王庙)。

大运河江苏段沿岸广大城乡空间蕴含着繁多的物质文化遗产,如不同遗产点的河道、码头,河工建筑、庙宇、会馆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不同运河城市的民风民俗、宗教信仰、思维方式、各种语言、口头文学、风俗习惯、民族民间音乐、戏曲、礼仪、手工艺、传统医学等;以及呈现不同文化形态的文化景观。无锡旧城南门外形成以运河为轴、清名桥为中心的繁华街区,呈现了长达1.6公里的“水弄堂”奇观,是江南水乡的代表性景观。苏州城以水系为脉络,河道为骨架,创造了双棋盘式格局,将运河水引至家家户户门前,形成了独特的“水陆相邻、河街平行”的居住模式,塑造沿线一代代人“逐水而居,枕水人家”的生活方式。

三、运河文化遗产价值评估和保护利用的对策建议

作为跨地域、大体量的文化遗产,大运河江苏段沿线涉及城市众多,文化遗产数量丰富,加之多部门交叉管理,其整体保护任务重,难度也大,因此如何完整性地挖掘收集遗落的文化遗产,建立起与大运河文化遗产特质相适应的科学价值评价体系,寻求适当的保护模式和有效的工作机构,对当下经济发展和历史文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在做前期调研时发现,在处理大运河江苏段文化遗产的判定梳理、价值评价和保护利用时,需要思虑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延展文化遗产理论对现实的关照意义

线性遗产和文化线路理论成为解读与保护运河文化遗产的新视角与新方法。

1.线性文化遗产

运河两岸的文化遗产具有线性文化遗产特征。以往我们都是以点状实施遗产保护与利用。线性视角弥补研究者更多的缺憾,用线性或者带状区域为纽带,将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族群部落以及文化景观的特色文化资源串联起来,将独立存在的文化遗产作为整体组成部分进行分类型的采集整理和价值评估。这样不仅可以完形还原部分泯灭、断缺的部分,还可以超越地域界限,把不同区域的资源串联成整体,由此为保护和利用衍生出更多生态、旅游等价值。

2.文化线路

文化线路的概念源于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文化线路宪章》,人口的迁徙和流动、国家地区之间的人类交往将提供给文化遗产多维度的商品、思想、知识和价值的交流和互惠。深入文化线路理论研究,丰富交互式、动态化以及演变的人类文化间联系的过程,可以实现对遗产系统性与活态性保护。

(二)摸底文化遗产要素,保证原真性完整性

1.大运河文化遗产的点线面结合

根据《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2008)》和文化遗产登录标准,大运河文化遗产具有遗产运河和文化线路的特性,其遗产点数量众多,空间分布范围广相对分散、辨别困难。在调研判别是要加强点线面结合,如水利工程设施、管理机构遗存、聚落遗产、历史文化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景观遗产等相联系。

2.大运河文化遗产的古近代结合

运河沿线因运河而兴而衰的城镇聚落、隋运河发展演变形成的特殊生态和景观格局等种类繁多,错综复杂。比如无锡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内明代鼎盛时期,大运河两岸有丝织机户、“窑工近万”的烧窑群、江南米市、百货商铺等,呈现出古代江南工商文化,近代集寺、塔、河、街、窑、宅、坊、弄、馆等众多人文景观于一体,涵盖了江南水弄堂文化中的民俗、市井、起居、建筑、宗教等多种文化形态。endprint

3.大运河文化遗产的有形无形结合

大运河文化遗产包含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各类民间传统和民间知识、各种语言、口头文学、风俗习惯、民族民间音乐、戏曲、礼仪、手工艺、传统医学、建筑及其他艺术形式,是一代代民间艺人口头承传的多民族活态文化传统。如宿迁段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戏曲和一些传统生产技艺,有宿迁琴书、淮剧、淮海戏、淮红戏、还有黄狗猪头肉烹饪技艺、洋河酒酿造技艺等。列入非遗名录的常州梳篦、孟河医派、芙蓉荡湖船、常州划龙舟,这些为研究对流经区域文化的形成、发展与传播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

(三)对运河文化遗产价值进行价值评估

1.加强分类

考察大运河江苏段的文化遗产,根据其分布特征、历史变迁与保存现状,不难发现运河文化遗产不同类型、形态各异、丰富多彩,价值评估非常复杂。David Throsby将运河文化遗产价值分解成历史价值、审美价值、精神价值、社会价值、象征价值和真实价值,那么可以根据这些价值的重要性、完整性和边界界定这三块对不同类别的文化遗产进行细分。比如,重点考察对某一历史事件或格局形成是否相关联,是否与重要历史人物的相关事迹相关联,在类型、时代、营造方法、工艺制作或者审美或者群体组合方面是否表现出特别的特征价值,是否对人的生活方式或者价值观念形成社会影响等。

2.体系构建

基于线性遗产与文化线路的视角,大运河江苏段文化遗产的价值评估的指标框架和指标标准需要进行探索性研究,通过总目标层、综合评估层、评估因子层等组合完成对文化遗产的构念的解释,构建合理权重的评价体系,最终形成文化遗产的价值评估。

(四)对运河文化遗产实施保护利用

1.激发公众参与

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需要一代代的守护者。只有提高文化遗产的价值认同,让文化遗产深入民心,与生活方式、生活价值观、审美爱好、生活民俗等紧密相连,以各种方式存在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空间,老百姓在这里能够自由对话与交流,才能保证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2.协同管理主体合作

文化遗产分布的区域通常涉及多地方政府和多行政主管部门。这需要多元管理主体齐抓共管,形成区域内协调的管理机制。管理主体的多元性会带来不同利益诉求的矛盾,必须协调统一,建立常态化的工作体制。

3.结合旅游展示体验

借用线路遗产理论将沿线文化遗产资源串联起来,实现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和线路遗产三位一体的整体保护方式,把不同表现形式、不同特征类型的文化遗产综合起来,并以打造遗产旅游的方式加以真实再现和旅客体验,提高文化遗产的利用价值。

4.对接历史名城建设

把文化遗产与城市规划、历史名城打造、城市群建设等综合起来,城市名片的集群效应可以作为抓手,对遗产点和资源聚集点实施保护利用。如果这些城市旁的运河段落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和利用,那么运河保护的主要任务也就完成了。

5.增強认同活化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多以口头形式和表演形式流传,并以口授心传的方式保存,由于它的保存方式和表现形式比较特殊,常常会受到环境场、受众心理、族群意识、审美观念等多面因素的影响。只有不断激发传承载体的心灵认同,恢复渐渐消失的传统生活生产方式,增强传播空间场效应,文化遗产才能找回它真正的价值。

四、结语

城市化进程、大规模城乡建设导致的人口迁移、新思想的涌入、大运河沿岸生活方式等变化都加剧了对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困难性。大运河江苏段文化遗产分布零散,类别多样,需要更多研究者去实地资源普查、立档建库,对他们进行分类整理,科学评估,最终为保护利用来制定规划和落实措施。

(作者单位:南京旅游职业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大运河运河遗产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秀美大运河 千年韵古今
文化,让运河“活”起来
《中国运河志》简介
遗产怎么分
如泰运河谣
千万遗产
放歌大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