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陇南康县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精准扶贫混合模式调查研究

2017-11-06崔峰

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7年10期
关键词:康县美丽旅游

崔峰

在新农村建设、精准扶贫和全国乡村旅游繁荣发展的背景下,陇南康县坚持“生态为基、发展为要、民生为本”的方针,坚持把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开发、精准扶贫紧密结合,探索出了一种新时期农村发展的新模式。新模式带给我们经验和启示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不足,这些都值得我们去认识总结。

康县位于陕甘川三省交界处,是青藏高原东南部向第二阶梯地形的过渡地带,全县农村人口大多数居住在深山峡谷和林缘边地,贫困程度深、贫困面积大,是国家重点扶贫开发的西部县。特殊的地理位置,其境内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森林覆盖率高达56%以上,动植物种类繁多,有“陇上版纳”之声誉。这些都构成了康县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资源。

2005年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拉开了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步伐。2013年提出建设“美丽乡村”的奋斗目标,2015年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康县提供了发展的理论基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国未来几年的奋斗目标。进入21世纪,乡村旅游呈现出全新的发展态势,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康县坚持把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开发、精准扶贫紧密结合,把广大农村建设成的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创造了旅游扶贫和生态扶贫的新模式。

一、康县“美丽乡村建设”模式的形成

康县模式的序曲可上溯到2008年的地震灾后重建。他们紧抓机遇,科学谋划,把灾后重建与新农村建设、生态保护、产业建设和旅游开发结合起来,奠定了本县美丽乡村建设的坚实基础。

2009年康县制定了《康县城乡环境卫生清洁活动及文明长廊建设实施方案》,开始了以“建生态村、做文明人、走富裕路”的新农村建設活动。2012年以来,康县把建设美丽乡村作为促进、提升农民生活品质、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和精准扶贫的重要基础,不断加快建设的步伐和扩大建设的覆盖面,经过五年的努力,打造成了呈现康县特色的236个新型特色美丽乡村,为乡村旅游开发奠定了基础。

一是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适时制定本县的交通发展规划,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路的服务保障能力。2015年底构建了交通运输网络,新建改造了100多个行政村电网和网络升级,农村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二是重视生态资源的保护和综合治理。几年来累计荒山造林11.9万亩,建设生态林3.45万亩,实施退耕还林20.18万亩,落实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森林管护167万亩。重点整治了重金属、工矿企业污染饮用水源的问题,非法采矿破坏生态等环境违法行为,着力改善农村发展环境与生态保护工程。

三是健全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围绕美丽乡村建设这一主题,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崇学向善、创新创业的新型农民。培育繁荣健康向上、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农村文化和乡风文明,深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全县已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21个、村级文化活动室180个、村级文化大院166处、乡村大舞台260个,组建民间自办文化社团260个,农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

四是实施“五结合”全力推进健康促进模式改革。2015年自被列入省健康促进模式改革试点县后,康县坚持把健康服务和促进与建设“美丽乡村”相结合,努力实现全面提升居民健康素养的目标。

五是着力构建城乡统筹、常态长效的工作机制。坚持与发挥“县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文明委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与工作机制,不断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的质量。

康县连续四年获得全省“千村美丽”示范村考核第一,2015年被列为首批国家级生态建设示范区。阳坝镇和大水沟村分别获得第三届“寻梦·2015中国最美村镇”产业富裕奖和文化遗产奖;大水沟村被国家林业局、中国生态协会授予“全国生态文化村”称号;凤凰谷、白杨乡桂花、望关镇沈湾等7个村入围第二届“绚丽甘肃·美丽乡村”评选。2015年康县20个村被评为全市生态文明村。

二、乡村旅游产业助推精准扶贫

2015年康县进一步树立了“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理念,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上,依托山清水秀的生态资源,高起点谋划,做大做强乡村旅游产业。

一是科学规划,强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按照“乡村旅游景区化”的建设思路,依次打造了茶马古道、黑马关、魁星楼等一批旅游景观,形成了三百里生态文化旅游风情线,建成了长坝花桥乡村旅游培训示范基地和自驾游房车营地。

二是全面提升乡村旅游要素品质。全县坚持“亲近自然、走进美丽乡村”和“一乡一景、一村一品、一品一韵、一家一特”的原则,着力打造“吃农家饭、住农家屋、游农家景、享农家乐”的地方特色乡村旅游模式,延伸乡村旅游产业链。

三是加强乡村旅游文化建设。大力发展农耕、民俗等乡村旅游特色文化,加强对乡土风貌、文物古迹的保护,开发了羊皮扇鼓、康南毛山歌、木笼歌、男嫁女娶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各类民俗文化产品,丰富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

四是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开发乡村旅游产品。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原则,把村庄、青山、秀水、奇石、茶园和珍稀动植物作为精品打造,取得了美丽乡村与生态旅游相互映衬的自然生态家园。

五是特色农家客栈带火乡村旅游业。全县发展农家乐和农家客栈308户,建成旅游村50个、乡村宾馆36家。农家客栈经营正成为富民留人和返乡创业的新兴产业。

目前,康县已打造了236个“宜居、宜业、宜游” 的生态文明新农村。宋沟村、大水沟村、玄麻湾村被评为甘肃省乡村旅游示范村。花桥村、玄麻湾村、大水沟村、凤凰谷村、段庄村、桂花庄村、刘家坝村、青林沟村、宋沟村等9个村2014年被列入国家乡村旅游重点扶贫村。乡村旅游已带动86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种养业,3200多名贫困人口实现了家门口就业,直接和间接从事乡村旅游的贫困户4659户,占全县建档立卡户的49.2%,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西部6省区150多个县区到康县参观、考察、学习。endprint

三、旅游与扶贫结合的康县模式内涵

从逻辑结构分析,康县美丽乡村建设是乡村旅游和农民致富的基础,乡村旅游是精准脱贫的重要途径和手段,精准扶贫和农民致富则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建设理念上,康县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提出了“生态为基、发展为要、民生为本”、“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理念。

在建设目标上秉持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宗旨,提出了“做靓乡村、做美集镇、做强县城”的总体思路和“建生态村、做文明人、走致富路”、“统筹城乡一体发展、建设生态美丽康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定位目标。

在乡村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中,实施了“四清、五化、五改、五治、六通、六有、三进一出、八配套”工程。基础组织建设中形成了“四有型”基层组织、机关干部的“五个一批”和干部激励约束的“四项机制”等一些良好的制度和做法。

在特色制度上建立了《康县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项目申报审批办法》《康县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项目资金筹集管理办法》《康县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验收及奖励办法》《康县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工作考核办法》《康县生态文明新农村公益设施管护办法》《康县关于开展“六争六评”竞赛活动的安排意见》《康县进一步加强“四有型”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意见》等制度。

在经营模式上,走出一条“旅游发展促进脱贫致富、扶贫开发助推旅游发展”的新路子,同时也创造了康县乡村旅游发展与扶贫的多种经营模式:政府引导+公司运营+贫困户联动;协会+农家客栈+贫困户;支部+双联单位+公司+贫困户;能人大户+企业+贫困户;互联网+电商+乡村旅游+产业开发。

四、康县模式的经验启示与不足

康县整合资源,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率先探索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模式,带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探索出了一系列可复制、可持续的推进路径和建设经验。

1.依托资源优势,立足康县实际,紧抓历史机遇,做好乡村旅游文章。康县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因地制宜、体现自然法则,体现动静相融、高低结合、人文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生态理念。

2.坚持科学规划,统筹建设,突出康县特色。为了更好的建好美丽乡村,促进乡村旅游,县上聘请生态旅游和各级规划部门专家,按照“一村一品、一品一景、顺其自然、天人合一”的要求,坚持美丽乡村与乡村旅游产业开发、自然保护、文化传承相结合,编制总体规划。同时又注重发挥地方村镇的积极主动性,建立了“多个渠道进水、一个龙头出水”的项目整合机制,完善了“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的部门协作机制。

3.紧紧抓住为民富民、改善民生的主体原则。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没有贫困人口的脱贫,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农”问题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点、难点问题,也是最大的民生问题。在农村发展旅游业,有助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机会和农民收入,能够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拓展农业的功能,延长农业产业链,能够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有效改善农村民生,在解决中国“最大的民生问题”中作用重大。康县无论是美丽农村建设还是乡村旅游,都紧紧围绕民生问题转动,抓住了为民富民的终极目的。

4.基层党建工作功不可没。所有这些成绩,都与康县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密不可分。他们积极出台了一系列加强村级党建工作的措施。强力推进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整顿。采取党政领导联系推动、选派“第一书记”等办法,提升村级党组织引领发展的能力。坚持把“党性强、作风好”放在首位,采取美丽乡村建设第一线考察干部实绩的方式,把“有公心、闯劲足、敢担当”的党员干部选配到乡镇党政班子。

5.充分发挥基层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一方面通过领、帮、带,让基层群众自力更生、实现自我认识的跨越,变“要我发展”为“我要发展”。二是加强村级民主建设。严格按照“四议两公开”的要求,全面推行意见收集会、议题讨论会、议事决策会、满意度测评“三会一评”工作法,保障和扩大基层民主,实现“村民的事村民议、村民的事村民办”,规范村干部权力运行,为创新美丽乡村建设机制打下了坚实基础。

通过实地考察,我们也发现康县模式的一些问题和不足。不少美丽乡村缺少旅游文化內涵的厚度。优越的生态环境打造,许多村没有注意文化内涵存在的意义,显得生态旅游十分单调无味。道路交通和停车场的规划滞后,阻碍乡村旅游的发展。没有注意附近乡村的集约规划和主题打造,相连几个村庄的整体打造和相互补充问题。

(作者单位: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康县美丽旅游
黄钟乐·西安诗友资助康县贫困学生感赋
甘肃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康县梅园河国家湿地公园正式挂牌
我们创造美丽
平凡又美丽
浅析甘肃省康县周家坡铜矿成矿
不可错过的美丽配饰们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