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四个有效抓

2017-11-04手卢明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7年9期
关键词:古诗文诗人传统

手卢明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的灵魂。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运用和语感的培养,也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承担起“传承中华文化、厚植传统精神”的重任。古人云:“文以载道。”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古诗文传统文化精粹篇章,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人文情感,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最佳学习材料和内容。语文教学要充分挖掘和展示传统文化优秀篇章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让学生受到震撼、感染和熏陶,从而有效地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一、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利用古诗文经典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语文教学要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利用古诗文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例如:爱国主义情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为浓郁、最为强烈的部分。初中课文中就有许多这样的名篇名句。“位卑不敢忘忧国”是南宋诗人陆游一生爱国精神的真实写照,他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一诗中写道:“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诗人虽然年迈力衰,独处孤村,但并不悲哀绝望,还想着替国家出征防守边关,表现了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岳飞的《满江红》,王昌龄的《出塞》等都表现了他们的爱国之情。在课堂教学时,我们要在学生理解诗句意思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学生学习古人热爱自己的祖国,长大后做祖国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为自己的祖国做出应有的贡献。再如表现对家乡亲人思念的:《天净沙·秋思》表现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溢于言表。《别董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表达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深入感知,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感情。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热爱亲人、珍惜友情的情感教育,使之受到感染。进而对学生进行中华文化传统教育。同时,在教学文言文经典时,要引导学生从古代文学和古代文人思想中吸取优秀的文化精华,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艺术素养。比如:在教学《送东阳马生序》这篇文章时,我们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马生刻苦勤奋读书的事例后,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与马生进行比较,让学生明确读书必须刻苦勤奋。通过学习《三峡》,领略祖国的山川河山之美,通过学习《岳阳楼记》,懂得要有心忧天下的爱国情怀等。

二、以创新教法为着力点,积极探索古诗文经典的有效教学方法。

古诗文经典博大精深,只有采用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各种方法,才能让传统文化的精髓入脑入心。在课堂教学时,“三化”方法很重要。

(1)方法趣味化。我们的经典诵读课教学方法力求趣味化,千方百计调动学生投入激情,以兴趣作为原动力。如:故事法:把经典诵读的内容改编成生动的小故事,用故事吸引学生探究经典、记诵经典,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画演法:许多经典诗词可以演绎成小剧目,师生、生生合作表演,兴趣盎然,印象深刻,有些诗形象深邃、意境悠久,可以画下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帮助记忆,效果突出,让学生通过绘画来表现自己脑海中诗的画面,从而谋求一种与众不同的理解。猜译法:经典诵读中最大的困难是精粹语言的理解。如果教师讲学生听,会很枯燥,在理解中让学生猜经典诗词文句的意思,调动兴趣,帮助理解,学生是很喜欢的。巧用法:让经典走进生活,在平时生活中、在作文中不时把经典名句用出来,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更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是“经典”,感觉到诵读经典的重要性。

(2)内容不求甚解化。书要慢慢读、细细品,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了解书中的道理。在阅读教学中要力求甚解,但古代经典的学习意在提高文化底蕴,是远离功利的一种精神修养。因此它不需要学生字字会解释,句句能分析。教学目标单一,让学生开心地学,有趣地读,多多地记;学习的特点是化整为零、删繁就简,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学习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去“触摸”语言,“浸润”情感。

(3)诵读形式多样化。重视朗读,强调背诵,但形式要灵活多样:可以读出节奏、音律,可以低声玩味,可以集体读、分组读,也可以个人读,还可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诵读比赛激发学生学习经典的兴趣。

三、以编撰校本教材為抓手,搭建古诗文经典教学研究的平台。

通过问卷调查表明:大多数学生都有想读经典,却没有时间和针对性的阅读材料的情况。为此,我们要在“亲近古诗文经典”工程的基础上,通过开发校本课程,增加阅读量,激发阅读兴趣,从而创建研究性学习平台,提升文化素养,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拓展文化熏陶的新时空。可通过分类编写古诗文经典校本教材,对学生进行系列化传统文化教育,例如:爱国主义的教育——以南宋诗人陆游的《示儿》为例:“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人临死之前,仍念念不忘祖国的和平统一,其爱国之心,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热爱家乡的教育——以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静夜思》为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久别故乡的深深思念;勤奋教育——“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这是唐朝书画家颜真卿的《劝学》,它告诫莘莘学子要刻苦读书,勤奋学习,不要等到白了头再去后悔年少时没有好好读书。古人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意即学习贵在勤奋刻苦;惜时教育——清朝诗人钱鹤滩有一首著名的《明日歌》:“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晋代的陶渊明也曾写下了“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的诗句,勉励人们要珍惜时间,及时努力;诚信教育——《论语》曰:言必信,行必果。教育学生诚实守信;奉献教育——唐代诗人李商隐在《无题》中写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诗句;孝道教育——“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动物尚且知道孝顺父母长辈,人更要孝敬长辈。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友情教育——李白的《赠汪伦》,表现了诗人和汪伦之间纯朴而深厚的感情,王昌龄的《芙蓉楼送别辛渐》、高适的《别董大》、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另外,二十四节气作为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农历节日,蕴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不同节气有不同的古诗文经典。通过分类搜集整理成册,使这些古诗文经典丰富学生的积累,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四、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拓展古诗文经典学习和展示的时空。

为了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良好的素质,要不断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扩大学生的视野,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例如:可安排古诗文诵读比赛:各班挑选出5位选手,组队参加年级比赛,由多名语文教师组成评委。比赛题型有必背题、接龙题、抢背题、表演题等。古诗文知识比赛。内容涉及诗词发展演变中的常识、诗人介绍、代表作品、风格流派、艺术手段、文化视点等。古诗文名句填空比赛。古诗文书画作品展。为了营造浓厚的文化气息,将诗文和书法结合,给学生以美的熏陶,在全校范围内举行一次师生古诗文书画作品展。还可结合本校实际落实好“两个一”活动:天天“两个一”:要求学生每天利用课余时间诵读一首古典诗文,语文课前交流一句自己喜欢的座右铭;周周“两个一”:每周写一张以古诗文为内容的书法习作,读一篇经典文章;月月“两个一”:每月中旬举行一次班级古诗文学习沙龙,交流学习方法和心得,在每月下旬全级级举行一次古诗文竞赛活动(“千古美文”朗读比赛、古诗文名句填空比赛、诗词短剧表演赛、书写座右铭比赛、古诗文知识比赛等);学期“两个一”:每学期举办一次成果展(优秀古诗文摘录笔记、名联书法荟萃、古诗文研究优秀小论文展、诗词短剧汇报表演等),评比一次班级“经典诵读小先生”。通过含英咀华,熏陶渐染,在“润物细无声”中外化为良好道德、丰富学识和文明行为,使他们“博于学问,明于睿思,笃于务实,志于成人”。

总之,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以德育人的独特而强大的功能,追求人文素养的精度和深度。只有全面而深刻地把握好传统文化之根,使学生精神受到圣哲前贤思想的滋养,既学文化,又学做人,语文教学之舟才能在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海洋上吮吸着鲜活的时代气息扬帆远航!endprint

猜你喜欢

古诗文诗人传统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
高中教育如何从古诗文中感受中华文化之美
“诗人”老爸
强化古诗文教学中的“素读”
愤怒
少年力斗传统
何处觅诗意 添翼其自飞
想当诗人的小老鼠
清明节的传统
No.3 最佳小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