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志愿者组织能力建设探究
——以华中科技大学为例

2017-11-01吴疆鄂唐明毅

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华中科技大学志愿志愿者

吴疆鄂 刘 琦 唐明毅

(华中科技大学 湖北 武汉:430074)

高校志愿者组织能力建设探究
——以华中科技大学为例

吴疆鄂 刘 琦 唐明毅

(华中科技大学 湖北 武汉:430074)

以华中科技大学为例,通过对华中科技大学现有志愿者组织的现状调研、分析,找出影响志愿者组织能力建设的重要因素,进而探讨加强高校志愿者组织能力建设的途径,改善志愿者组织现状,为高校志愿者组织提供方法借鉴。

高校;志愿者;组织能力;非营利组织

目前,我国的志愿者组织已形成了青年志愿者组织、社区志愿者组织以及包括“草根”志愿者组织、国际志愿者组织在内的各种形式的志愿者组织。其中,青年志愿者组织是我国最为活跃、规模最大、影响最大的志愿者队伍。高校志愿者组织是青年志愿者组织的重要组成,在扶贫济困、助老助残、社区服务、生态建设、大型活动等各种领域都表现突出,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搭建了有效平台;同时也展现了我国青年一代良好的精神风貌,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声誉。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7年7月30日,全国累计已有230.8万人次的大学生向社会提供了超过426万小时的志愿服务[1]。

志愿者组织如同任何非营利组织一样,它的发展同样需要具备各方面的能力(如志愿者组织的人员能力和机构能力、内部能力和外部能力建设等),加强其自身的能力建设将有助于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2]本文以华中科技大学为例,通过分析青年志愿者组织能力建设的内容及其制约因素,进而探讨青年志愿者组织能力建设的途径和有效方法,为改善高校及其他青年志愿者组织提供方法借鉴。

1 高校志愿者组织的发展现状——以华中科技大学为例

华中科技大学是以理工科为优势学科的综合性大学,设有文、管、理、工、医等各类专业。现有志愿者组织81个,主要有阳光助残、关爱农民工子女、邻里守望与养老服务、法律服务等。

根据学校整体情况,本次调查采用分层抽样方法,共发放问卷250份,涵盖机械、化学、电气、土木、船海、人文、管理、公管、医学等专业,回收有效问卷200份,回收率为80%。其中男生146人(占73%),女生 54人(占27%);大一学生 20人(占10%),大二学生108 人(占54%),大三学生70人(占35%),大四学生2人(占1%);中共党员17人(8.5%),共青团员162人(81%),群众21 人(10.5%)。

具体的调查情况如下:

(1)对于参加志愿活动的意愿进行了调查,有83.78%的同学都表示自己参加过志愿服务活动,而只有16.13%的同学没有参加志愿服务活动;针对没有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同学继续进行调查,具体情况如图1所示。

图1 华中科技大学学生未参与志愿活动原因分布情况柱状图

从图1的数据可以看出,同学们没有参与志愿活动原因主要集中在对活动的内容不感兴趣,没有了解到相关信息和服务活动过于形式化这几个方面,这都与我们志愿者组织能力建设紧密相关,直接影响了同学们参与志愿活动的积极性;

(2)对于参加志愿活动的频率也进行了相应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其中32.94%的同学每学期参加1次志愿服务活动,27.06%的同学每学期参加2次志愿服务活动,18.82%的同学每学期参加3次志愿服务活动,只有21.18%的同学每学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次数大于三次,调查显示,尽管参与过志愿服务的大学生人数较多,但是其中参与频率较低;

(3)对于参加志愿服务的动机进行调查,数据如图2所示。

图2 华中科技大学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动机调查情况分布图

从图2的数据可以看出,同学们对于志愿者组织提升个人能力素质方面关注度较高。同时,我们对于大家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最大的收获也进行了相应的分析,有53.96%的同学选择工作实践经验,32.35%的同学选择实现自我的价值,占了绝大多数。这一调查结果显示,同学们在参与志愿活动的时候过于强调个人经验的积累和价值的实现,而忽略了志愿服务过程中的学习和个人道德修养的提升,这是我们组织建设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地方;

(4)对于志愿者的招募形式进行了调查,有84.04%的志愿者组织都是通过报名和面试的方式招募组织成员;有42.55%的组织设有专门的培训部门,很大一部分志愿组织人员招募的形式粗放或者流于形式,导致最终的志愿者质量参差不齐;

(5)对于志愿者组织能力进行了调查,日常志愿活动中每次都有安全培训的组织仅占3.37%,每次都有应急制度的也仅占7.53%,都提供人身保险的占26.37%,有25.81%的同学在志愿服务过程中未收到过任何基本补贴,有20.44%的志愿者组织从未尝试申请过资金,包括政府资助、学校资助、社会捐赠等。由此可见,组织管理制度还不健全和保障激励机制缺乏,是目前志愿者组织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

2 目前高校志愿者组织能力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从以上的调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目前高校志愿者组织中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2.1 志愿者招募粗放,志愿者质量参差不齐

志愿者组织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包括招募、培训、项目管理、资金运筹、评价激励、政策法规等诸多环节。在这些环节中,最重要的是青年志愿者的参与人数及途径,它是志愿服务事业的基础和前提条件[3]。目前,志愿者招募粗放,质量参差不齐的主要原因有:

首先,一些志愿活动目的不明确,没有将志愿活动的奉献精神及自我价值实现等内在的收获宣传到位,使得很多学生凭着三分钟热度来报名。同时,在开展活动时,缺乏对活动长期开展的整体考虑,没有对志愿者进行特长或者专业化的区分,志愿者资源使用不当,使志愿者的志愿服务热情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让真正有能力的志愿者得不到自身价值的实现。

其次,一些校外组织委托学校招募的志愿活动具有很强的临时性和间断性,使得志愿者招募过程形式化、流程化,缺乏行之有效的考核和监管。

再次,对于一些大型的志愿活动,存在一定的行政干涉,下达指标定额招募的方式也使得志愿者质量大大下降,这些都严重影响大家参与志愿者活动的热情。

2.2 志愿者培训缺乏,志愿者个人能力难以提升

有效的志愿服务培训机制有利于推动和建立起更加具有组织性、稳定的志愿服务体系[4]。随着时代的发展,志愿服务活动的趋势是专业化,而志愿者也希望通过志愿组织提供的专业方面的培训使得自己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获得自我的成长与发展。

但是,目前青年志愿者组织对大多数不能针对不同的志愿活动开展不同的培训;即使有培训,培训的内容也不具有深度,效果不明显,这些均严重影响了志愿活动更好的开展,而志愿者的个人能力在志愿活动中也难以提升。

2.3 志愿服务保障不到位,志愿者积极性有待提高

志愿服务活动本身就是一种自愿奉献的无偿服务行为,其自身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没有任何经济收益。志愿服务活动中所经历的一系列宣传、组织、培训、奖励等方面的经费支持主要是依赖学校团委、学院、社会赞助这几个渠道,来源比较单一,这也直接制约了高校志愿者服务活动的长期有效发展。

其次,对于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志愿者缺乏必要的权益保障,很多大学生对于所从事志愿服务活动的权利和义务是模糊的;并且由于缺乏一整套的法律法规保障,自身的权益更无从维护,缺乏预防处理风险和事故的能力。一旦志愿者在服务中出现意外伤亡,连法律也难以提供有效的保护。

而社会上把大学生视为廉价劳动力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这也进一步影响了高校青年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性。

2.4 志愿者刚性化管理,自主性被制约

志愿者的特征之一就是其行为完全自愿,自主志愿性是志愿者组织的首要特征[5]。但是,目前存在一些志愿组织为了追求活动的成效性,忽略了自愿这一重要的原则。按照布置任务、落实责任、组织验收、反馈信息等程序开展志愿服务,使得志愿者的主体地位往往容易被忽视,这也进一步导致志愿者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受到制约。其最终的结果就是志愿者在一次次志愿活动中认为,“要我参加”的组织事务和会议消耗的时间比“我要参加”的志愿活动服务时间还要多;志愿服务活动失去本身的自愿原则,转而变成了一项任务,从而使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性受到极大影响。

2.5 志愿服务信息交流不畅通,活动开展漏洞不断

部分志愿服务活动因为其本身规模较大,涉及多个学院参与其中,每个学院都负责相应的一块工作。由于参与的学院多,各个学院之间因为地域、年级等的原因,活动开展的相关信息交流不畅通,每个学院的进度及完成情况没能及时相互传达,从而带来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

3 原因分析

3.1 社会环境因素

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正发生强烈冲突与融合,这对当前年轻人的思想影响巨大。一些人觉得大学生从事志愿不计回报的志愿服务活动是一件很傻的事情,并且自己的权益得不到保障。从前面的调查中,显示志愿者组织在安全培训、应急制度、人身保险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缺陷。

市场经济下,商业活动越来越多,由于受到利己主义的影响,社会对于志愿服务存在一定的排斥心理,而在实际中,很多志愿者还被盈利机构用于商业活动,加大了社会上人们对于志愿活动的误解、不认可,进而使得大学生志愿活动在社会上认可度不高。而且调查也显示,确实有25.81%的同学在志愿服务过程中未收到过任何基本补贴。

还有一些人仅仅把大学生志愿活动看成是大学生实践锻炼的一种方式,没有看到更为重要的东西:志愿者活动的社会价值,学生的奉献精神和服务。从前面的调查数据也可以看出,有超过一半的同学把获得工作实践经验作为参加志愿服务的主要收获,仅有32.35%的同学认为实现了自我价值。

3.2 学校因素

对于目前高校存在的诸多青年志愿者组织,学校缺乏相应的管理与支持,自发性较多,学校层面难以做到把控全局,清楚地掌握每一个青年志愿者组织的状态,实时跟进志愿服务活动进展情况。然而,对于一些志愿服务活动,尽管它属于自发性,但学校也需要出台相应的政策进行规范管理,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来将志愿服务活动与学位挂钩,并开创有自己特色的志愿服务活动,否则难以激励学生长期从事志愿者活动并坚持下来。这一点从对学生未参加志愿者活动的原因以及参加志愿活动次数的调查中可以显示,仅有21.18%的同学参加过三次以上的志愿者活动。

3.3 志愿者自身因素

尽管目前高校青年志愿者众多、活动丰富,但是许多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缺乏主动性与积极性,自主性不足,参与服务精神不够,存在消极应对的心理。同时,部分志愿者受到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只注重志愿服务活动的结果,而不真正体会志愿服务的过程;把志愿服务活动的结果作为增加个人评奖评优,求职应聘的重要因子,而完全忽略了志愿服务过程中的学习和个人道德修养的提升,没有完全理解志愿精神及理念。从参加志愿服务的动机的调查中可以显示,挖掘自身潜能、获取人脉资源、充实简历、获得满足感、获得经验是同学们的主要动机,而响应号召只占到了3.47%,明显缺乏社会责任感。

3.4 青年志愿者组织外延拓展性不够,“社会化”程度有待提高

高校青年志愿者组织因为服务对象的单一性,活动区域存在很大的限制,调查中还显示,高校志愿者组织的招募流程单一,经费来源有限,这也导致了青年志愿者组织“社会化”程度较低。高校青年志愿者组织和政府机构、大型企业集团、其他类型的社会公益组织需建立更为稳定和密切的关系,同时也要引入新的发展要素和发展理念等,从而真正做到培养社会需要的一流人才。

4 对策及建议

4.1 加强青年志愿组织内部培训

培训是保障志愿者顺利进行志愿活动所必须的,而当前青年志愿组织对志愿者的培训还远远不够,没有形成自己的培训系统,这也大大制约了高校青年志愿组织的建设。通过基础培训来明确志愿者的自身角色、工作定位、奉献精神、加强认同感与归属感,这是成为一个合格志愿者的首要条件,也是志愿组织建设的基础。通过专业技能培训使志愿者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知识,而其中所需要重点培训的是科技类和语言类志愿者,这对其个人专业能力的要求必须提升一个高度。通过应变与创新能力培训来源源不断地为青年志愿者提高活力与动力,进而保障志愿服务的开展多样化、专业化。

4.2 搭建志愿服务平台,促进青年志愿者组织、社会团体的合作

对于青年志愿者组织来说,不仅要加强自身内部的信息交流,还要加强与其他青年志愿者组织的交流,加强与社会团体的交流以及与政府的联系和沟通。通过志愿服务平台共享信息来扩大志愿服务主体队伍的范围。同时,加强与社会团体的合作则可以充分发挥高校学生志愿者服务社会的能力,也使得大学生获得价值体现和满足感。

4.3 强化保障机制,切实保障志愿者的权益

志愿者不是廉价劳动力,而是一群富有爱心和奉献精神的人群。志愿服务活动需要社会更广泛的认可和支持,同时也需要一套完善的保障机制,给青年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提供保障,从而保护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性,确保青年志愿服务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应当明确规定志愿者所享有的权利和所承担的义务,维护志愿者的权益(包括志愿者的学习、生活、劳动保护、人身保险、医疗保险等相关保障),并鼓励社会和企业关注志愿服务活动。

4.4 完善激励机制,提升志愿服务热情与积极性

志愿者组织也是一中社会组织形式,可以借鉴企业管理的模式,给予组织成员适当的情感激励和目标激励,完善激励机制;强化大学生志愿的志愿服务动机,建立健全服务质量评价体系。针对所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对志愿者进行考核和评优,发现宣传培养典型,激励志愿服务行为,并保障志愿者权利。将志愿者的工作成效计入综合测评,与教务、教学部门社会实践学分相互结合,与学生管理部分的评奖、评优相互结合,与就业指导部门的毕业生推荐表制度相互结合,从而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奖惩激励机制来充分激发大学志愿者的潜能,真正起到加强青年志愿者组织能力建设的目的。

高校志愿者活动从不同的层面看都具有深远的意义,从社会层面来看,志愿者活动是大学生参与社会、了解社会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在服务社会的同时也锻炼了意志品质,提升了社会责任感;从高校层面来看,志愿者活动对于塑造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是高等教育界以及整个社会都十分关注的问题,更是高校从事思想政治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任务[6];从大学生自身发展的角度来看,志愿服务能够促进大学生的自主选择、能力发挥和个人价值实现,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并增强社会责任感。

提升志愿者组织的能力建设,打造志愿者组织的品牌和文化内涵,对于增加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积极性、提高社会认可度等都具有积极的推动意义。依托高校志愿者组织能力建设,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监督机制,提高骨干成员的能力素质,使志愿服务的工作更加科学化,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志愿服务的水平,更能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使志愿者组织发挥更大的作用和价值,真正成为培养人才、服务社会、实现个人价值、塑造民族精神的重要基石。

[1] 志愿中国网[EB/OL].http://www.zyz.org.cn.

[2] 王三意.青年志愿者组织的能力建设[J].青年探索,2010,(2):44-47.

[3] 余逸群.青年志愿服务的组织建设和保障机制[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3):17-20.

[4] 张翠翠.“服务学习”对于志愿者培训体系建立的启示——以南开大学“服务学习”课程为例[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9,23(77):49-53.

[5] 谢晓晖,谢青霞.关于地方高校志愿者服务机制建设的调查研究[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9(4):390-394.

[6] 梅鲜.中国大学生志愿者组织运作研究[D].复旦大学,2008.

[7] 罗琴,张俊,高霞光.青年志愿服务与大学生成才[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8,(4):75-77.

InvestigationonConstructionofVolunteerOrganizationAbilityinUniversities——aCaseStudyinHuazho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

Wu Jiang’e Liu Qi Tang Mingyi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430074, Hubei)

In this paper, taking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we have found the important factors affecting construction of the volunteer organization ability based on the survey and analysis for the current situations of the volunteer organizations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oreover, we have discussed the strategy to strength the construction of volunteer organization ability, and improve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volunteer organization, which will provide useful information and route to volunteer organization in universities.

universities; volunteer; organization ability; non-profit organization

G645;G455.7

A

1671-3524(2017)03-0062-05

2017-08-15

2017-08-20

共青团湖北省委重点研究课题《青年志愿者组织能力建设研究——以华中科技大学为例》(课题编号:2016ZD007)

吴疆鄂(1981~),女,硕士,讲师.E-mail:wje@hust.edu.cn

(责任编辑:李文英)

猜你喜欢

华中科技大学志愿志愿者
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二)
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一)
志愿者
我志愿……
星空中多了一颗“华中科技大星”
我是志愿者
拥有《鹿鸣》书与卡,填报志愿成行家
为志愿者加油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
我是小小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