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类招生背景下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模块化教学模式探索

2017-10-31李婷婷白朝勤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7年8期
关键词:大类招生模块化

李婷婷+++白朝勤

【摘要】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是大类招生基础培养阶段最重要的专业主干课。如何在该阶段使学生对建筑学和城乡规划两个专业的基础知识、培养方向及未来发展有更明确的规划和选择,我校结合自身和其他院校的优秀经验,采取了模块化的教学思路及方法改革,为各专业间的平衡做好铺垫。

【关键词】建筑设计基础 ; 大类招生 ; 模块化

【课题项目】课题名称:建筑大类招生背景下专业基础课程体系建设研究-2015YB-037。

【中图分类号】TU-4;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8-0002-01

1.大类招生背景

大类招生是指高校将相同或相近的学科门类按一个大类进行招生。在选择志愿时,大多数考生对所选专业的真正发展前景并不是非常了解,选择较盲目,因此学生入校后,经过1-2年的专业基础培养,再根据兴趣和双向选择原则进行专业分流。顺应趋势,河南科技大学建筑学院于2014年9月实行大类招生计划,学院下属的建筑学和城乡规划两专业合并为“建筑类”统一招生。为了实现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目标,在大类招生的背景下,强化以建筑学专业特点为主,兼顾城乡规划专业为辅,结合各年级教学目标重点和课程配置的相互关系,构建起更加多元化、社会与市场适应性更强、更具自身特色的建筑学专业阶段培养模式。

2.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模块化教学思路

大类招生是高校实行通才教育的一种改革方式,在1-2年的专业基础培养阶段,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是建筑类学生一门重要的专业主干课,是建筑类教育的启蒙课程。通过对多所建筑院校的教学情况调研,目前该课程主要教学思路分两个方向:一是以建筑基本表现技法为主,强调学生对绘图、制图基本技法的训练,主要教学内容为:仿宋字、工程线条、垂花门渲染等传统技法。另一方向是以建筑设计为主线,同时穿插建筑理论知识及相应的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思维模式设计,引导学生快速进入专业状态。

结合我校大类招生背景,学生入校前缺乏手绘及美术基础功底。若直接以建筑设计形式入手,学期结束后多数学对各表现技法并未掌握,手绘制图的表达缺乏美感;同时对城乡规划专业的培养方向更是无从感知。若扔沿袭传统学院派的方向,以建筑基本表现技法为主,每一个技法对后续设计的针对性不强,学生不能将技法与设计思维很好的结合运用,在后续的设计课程中存在严重的滞后性。

根据以上分析,制图手绘技法的传统训练及设计思维的培养,都是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重点。由于受到培养计划学时的限制,我们将两个方向结合,形成了“技法训练为基础、三大构成为辅助、空间认知为重点”的教学模式。通过8大教学模块,使学生在了解建筑学基本知识及原理的同时;掌握建筑制图规范,熟悉图纸空间与实体空间的对应和转换关系,实现从三维实体到二维图纸到三维模型的空间转换训练,初步掌握建筑学专业在建筑设计方面的基本技能和设计方法,并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形态塑造能力。

8大教学模块如下:

在课程设置上每个模块并不是独立的教学内容,8大模块环环相扣,逐步深入,特色鲜明,注重学生建筑素养的循序渐进。建筑设计基础1以钢笔表现技法训练作为建筑素养培养的启蒙,包含仿宋字、線条、配景等小专题的综合训练,引导学生如何阅读建筑及其环境,并运用专业技法记录表达思想;平面、色彩构成从给定的建筑平面、规划设计总平面,不同材质色彩的建筑立面分析入手,通过重构设计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形式美法则,小作业包含了点线面构成,色环、色相、明彩度等色彩表达训练;建筑测绘使学生规范制图、识图,训练学生建筑实体与图纸的转换关系,并通过模型重现,实现由三维实体到二维图纸到三维模型实体的空间想象和转换能力。小作业加入基础的城市空间解析、测绘及社会调查等环节,加强学生对城乡规划专业的认知;建筑设计基础2的立体构成和空间构成,需在运用平面和色彩构成知识进行分析的同时,完整设计成果的表达和思想阐述能力;接下来从平面、色彩、立体、空间四大构成的角度对优秀建筑大师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培养学生的建筑思维;基础教学以特定空间营造,完成从基础教学到建筑设计的过度和转换。

3.模块化教学方法与手段

3.1专题教学,教师示范,翻转课堂

以专题模式组织教学,充分发挥各主讲老师的专业方向优势。统一讲解各模块知识要点及任务安排,集中解决专题模块的共性问题,积极推进分班指导时师生互动。技法阶段强调教师的示范,设计阶段注重教师的个别引导,以达到教学相长,翻转课堂的课程教学目标。

3.2强化模型,团队协作,培养创新

教学中强调通过模型理解、推敲设计,训练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提倡团队协作,建筑测量和实体搭建环节采取分组协作模式,鼓励学生跨班级合作,既锻炼学生的协作能力,又促进学生间的交流,有效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

3.3主讲主导,公开评图,有效反馈

充分发挥学校教学资源,利用学院评图室,由主讲老师统一制定成果考评细则,采取公开展示及任课老师权重盲评、学生互评、年级组教师集体评图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专题成果展示和评定。通过展评使学生从多角度认识建筑问题,同时对学生设计作品及时有效反馈。对空间构成和空间设计配合实体搭建,全校公开展示,邀请不同专业学生参与体验并提出建议,为学生创造展示与交流平台,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建筑学的影响力。

4.结语

通过一系列改革,逐步调整和优化了课程内容,形成了适合我校大类招生背景下的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在每个模块中体会到不同的乐趣,各班之间不再是封闭的教学模式,而是在多元化的平台角度形成了不同专业的交叉、跨界与融合。联合年级交流的常态化让学生在沟通中相互启发、拓展思路。教学中教师在控制节奏的前提下有意识的让学生成为课堂主角,为其个性和能力的发展提供一个广阔的平台。

参考文献

[1]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编.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建筑系一年级设计教学研究. 设计的启蒙[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p13.

[2]张明皓,刘茜,王倩. 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探索.高等建筑教育,2014:p40-43.endprint

猜你喜欢

大类招生模块化
用模块化思维打造组织
JGJ/T 435—2018施工现场模块化设施技术标准
大众MEB电动车模块化平台
模块化微流控系统与应用
大类招生背景下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涉农专业大类招生的探索
大类招生模式下大学生专业分流的影响因素分析
对“大类招生,分类培养”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的一些思考
浅论大类招生背景下学生管理工作的问题与对策
计算机类专业大类招生改革中专业分流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