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文本画面的低段语文写话策略初探

2017-10-31孙丽英

小学教学研究 2017年9期
关键词:画面感生动词语

孙丽英

【摘要】写话教学是学写作文的基础,也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低年级学生在写话过程中可以通过发现文本中“连续动词、象声词语、色彩词语、修饰词语、比喻句子”的语言使用产生画面感,让语言更生动具体形象,通过“动作表演、借助媒体、利用插图”等来增强学生对画面的感受,最后通过“模仿语言、每日一句、扩句练习、找突破口”来展现画面,体会画面感的魅力,从而产生灵动的语言来提高语文素养。

【关键词】低段写话画面策略

写话教学是学写作文的基础,也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培养学生的写话能力,应从低年级开始。但是,看着学生的写话练习,有的随便写几行字,语言干巴巴的,根本没有低段学生那童真的味道;有的一看还不错,书写工整且有一定篇幅,但只要仔细一看,问题就出来了,不是文不成句,就是前言不搭后语;更有甚者,从早到晚的流水账,缺少画面感,让人一筹莫展。

如何让学生枯燥的写话内容变得生动而活泼呢笔者认为: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及时捕捉课文中会说话的画面,并加以运用,从而促发灵动的语言。

一、认真阅读,发现画面

低年级的四册教材虽然看起来语言比较简单,但是不难发现文本里面隐藏了许许多多的秘密,那一个个精彩的画面就藏在一些词句中,不易被教师们发现,更别说合理利用了,所以让学生发现文中的文字画面,是教师的首要任务。

1.连续动词,让画面富于动感

低年级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编者在选择教材的时候往往也考虑选择一些浅显易懂的文字,连续动词就是一种常见的文字。所谓连续性的动词,指的是同一主语发出的一系列动作,这种连续动作的词能使句子更生动更富有活力,拥有强烈的画面感。这种现象在教材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如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父亲和鸟》中“父亲突然站定,朝雾蒙蒙的树林,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他喃喃地说‘林子里有不少鸟。”读着这段话,我们就像父亲一样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画面着实清晰。连续的动词,让我们在不经意间就在头脑中勾勒出了富有动感的画面。

2.声色词语,让画面绘声绘色

低年级的学生对于色彩和声音的感觉是极其敏锐的,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让他们敞开视觉和听觉,走进绘声绘色的言语世界。

象声词语能生动形象地表现事物的特点、人物的心情、动作的状态,使读者产生联想。比如: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植物妈妈有办法》中“啪的一声,豆荚炸开,孩子们就蹦着跳着离开妈妈。”每每读到这里,学生总是不由自主地边在座位上用手做出炸开的动作,边响亮地读出这个“啪”字,他们肯定是感受到了“啪”字带给他们的快乐,形象而鲜明。再如: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笋芽儿》中“沙沙沙、轰隆隆”,从声音的强弱,学生就感受到了轻重,所以在朗读的时候很容易就能把句子读好,尤其是读到“轰隆隆”的时候,有些学生还缩了缩脖子,好像雷声就在身边。

不同形式的色彩词使画面色彩斑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棉花姑娘》一课的最后“不久,棉花姑娘的病好了,长出了碧绿碧绿的葉子,吐出了雪白雪白的棉花。”“碧绿碧绿”“雪白雪白”这样ABAB的色彩词让学生两眼放光,感受色彩的鲜活。

3.修饰比喻,让画面具体可感

修饰词语的使用,比喻修辞的运用让整个画面生动形象、具体可感。

低年级的学生学的修饰词语已经很多了,形状的、状态的、心情的……这些词语生动形象,画面感极强。如:人教版一年级下册《小蝌蚪找妈妈》中第一自然段这样写到“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体,甩着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一读“大大的”“长长的”等一系列修饰词,脑海中马上就出现了一只只肥头大脑的小蝌蚪在池塘里畅游的画面。

运用比喻可以把陌生的东西变为熟悉的东西,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所以比喻非常契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比尾巴》的比喻句形象具体、极富个性,学生非常喜欢。“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这个“伞”不仅指向松鼠的尾巴样子有点像伞,更指向它的作用,这把伞其实是降落伞的“伞”,松鼠的尾巴有一个功能就是从高高的树上跳下去会安然无恙,靠的就是它的尾巴,就像学生熟悉的飞机上的降落伞一样,安全。一句“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让学生回味无穷,仿佛看到了一只可爱的松鼠从树上跳下来,展开像伞一样的尾巴,特灵活的样子。

二、语言转换,感受画面

教师和学生在文本的语言中发现画面,只是基础,关键是让学生能从中感受到这些文字所带来的魅力所在---具体性、生动性、灵动性。

1.模拟情境,突出画面感

低段学生的特点就是活泼好动,所以他们对动作也情有独钟,当读到《美丽的小路》中有“皱起了眉头”“捂上了鼻子”两句话时,让学生进行情境表演,学生像模像样的做起了兔姑娘和鹿先生,尤其是“皱起了眉头”“捂上了鼻子”的动作演得活灵活现,然后请学生说说,这几句话中觉得哪个词语写得最生动,你最喜欢学生一致认为是“皱起了眉头”“捂上了鼻子”,最后学生进行了声情并茂的朗读。通过这样一演二找三感受的方法突出了语言的画面感,感受到了运用动态语言能使人有种逼真的感觉。

2.借助媒体,增强画面感

现代社会媒体发展迅速,学生普遍都会使用手机,我们完全可以让学生用手机捕捉日常生活中感人的画面或者事件,或者根据文本内容录制相应的微视频,甚至微电影,促进学生对画面的深度感知,写出富有画面感的文字。

⑴借助生活录音,增强画面感

画面是无声的,要写出声音,可以让学生用手机等对自己生活中的事物有目的地录音,在课堂上播放感受。比如很多时候,学生在写下雨情景的时,都会简简单单地写上一句“天下起了大雨。”为了突破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找回下雨的画面感,首先让学生拿出他们自己录制的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下雨音频,接着,让学生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雨,听到了怎样的声音学生讨论之后,得出了很多不同的答案,有“天淅淅沥沥地下着小雨”;有“突然,雷声大作,噼噼啪啪下起了雨”;也有“沙沙沙,小雨轻轻地下”。让学生明白当我们可以用模拟声音的词描绘出事物的画面,那么我们就可以尝试着写了。最后,我们得出:当可以用声音来描述的时候,如:写动物的时候、写人物性格的时候、写自然现象的时候……我们不妨用一用象声词,让我们的语言更具活力更有画面感。endprint

⑵借助微视频,增强画面感

感官感受是低段学生接收知识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合理利用录像进行语言感受,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学习人教版二年级上册《回声》一课时“她捡起一颗石子,扔进河里,河水激起一圈圈波纹。波纹碰到河岸,又一圈圈地荡回来。”很多老师可能都会跟学生解读这个原理,但这是语文课,语文课关注的是语言,所以在学习这个句子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发现文章是怎么写的。学生一开始读这句的时候,并没什么特别的感受。我就让学生用手机对石子扔进河里的情境进行录像,当学生看到录像中那一圈圈的波纹慢慢地荡出去,碰到河岸又荡回来时候,真正感觉到了文章描写的精彩。欣赏之后,再让学生说说你最喜欢哪个词语,说说有什么感受,这时就有学生说到“一圈圈”“荡”把波纹写得很美很美。你瞧,通过录像,让学生对修饰词语的语言画面感更加强大。

3.利用課文插图,丰富画面感

课文插图是文本内容的浓缩,是静止的直观,它直接诉诸人的视觉,是语言文字形象直观的反映,能加深学生对课文语言材料的感悟。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观图比读文更有兴趣,学生看着图片,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印象更为鲜明、深刻。低段四册教材中,几乎每篇文章都配有单幅或多幅组合图片,这些精美的图片编排,体现了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年龄特征,他们往往因为喜欢这篇文章的图片,而喜欢读这篇文章。生动形象的图片既诱发了阅读的兴趣,也启迪了思维的火花。此时,我们教师就可抓住契机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创设语言情景,让画面变得更加生动具体。比如:《从现在开始》这课就是一幅森林动物图,好多动物都在听猫头鹰下指令。课文中仅仅写了猫头鹰的命令“从现在开始,你们都要跟我一样,白天休息,夜里做事!动物们只好天天熬夜。”书中并没有写出动物们是怎么练习的,抓住这个空白点,借助插图的画面感,让图片的画面感变成语言的画面感,这是语言文字的最大魅力。可以从动物们的练习动作、声音、色彩上进行想象,如:斑马走进黑黑的大森林,刚跨出两步,就撞到了一棵大树,头上立刻出现一个大包,只能“嗨哟嗨哟”走回家。从“走、跨、撞”感受到摸黑走路的斑马,多么形象啊,又从“嗨哟嗨哟”象声词中感受到斑马的可怜。通过对图片内容的想象补充,我们仿佛置身在森林里,就像真正的小动物和他们在一起生活了。除了课文插图,学生平时阅读的绘本,也是我们引导学生写出画面感的很好载体。绘本的画面夸张有趣,语言活泼生动,更能使他们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激发他们说话表达的欲望。

三、学习运用,展现画面

1.模仿语言,展现画面

语文课堂促进学生思维,语言文字的妙用,可以让学生的精神世界逐渐丰富,画面感更加灵动。低年级学生的模仿能力是超强的,针对这一特色,语文课堂中的语言训练教师们很多时候都会采用模仿说话,以最快的速度说出画面感,掌握袓国语言的运用。比如在学习《清澈的湖水》一课时,让学生模仿修饰词语说话把山石写活的本领,根据课文提示:学生就想到了:正在低头啄米的小鸡,撒开腿跑的小猪,躺着晒太阳的小花猫……学生从想象中,从修饰词语的模仿,从比喻句子的形象生动中感受到了灵动的画面感,同时也锻炼了语言。又如:《假如》一课,每一段的文字都描绘出一个个动人的画面,而且句式相似,像这样的文本,学生应该可以模仿出来。通过模仿说话,学生能够把画面表达得丰满而生动。

2.每日一句,展现画面

语言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为了让学生的语言不变得干巴巴,可采取每日一句的练习。对学生的目标是“能够写一句完整的句子,圈出句子中具有画面感的一个词或一个词组”(动作、色彩、象声、比喻、修饰),可以是根据一天的生活经验进行描绘的,比如:“今天放学回家的时候,我走得太急了,把旁边的工具箱碰倒了,呜呜呜,正好他的搭扣没扣好,水彩笔哗啦啦地从箱子里滚落下来,我急忙弯腰帮忙捡起来。”这句话中他圈的是“哗啦啦”一词。通过运用象声词,我们好像看到了这放学时忙碌的一幕;也可以是从别人那里听到的事情,如:“我听奶奶说,昨天爸爸妈妈两个人吵架了,吵得可凶了,爸爸使劲拍了下桌子,玻璃杯掉到了地上,碎了。”他圈出的词语是“拍、掉、碎”。通过一系列的动词,画面鲜活了;还可以是从课外书中摘录的一个句子,如:有人从《洋葱头历险记》中摘录了一句“一个大胖子从车上气喘吁吁地跳下来,他身穿绿色的衣服,通红的圆脸就像熟透的番茄,他就是番茄骑士---大地主樱桃女伯爵姐妹俩的大管家。”这里学生圈的是“通红的圆脸就像熟透的番茄”用了一个比喻句,让学生很容易就能想象出番茄骑士的脸蛋。一个星期结束后选择这个星期中自己认为写得最棒的一句进行组内交流,最后把学生优秀的句子进行归类,总结出什么情况下让画面感更强,通过什么方法增强的。这样不仅是自己积累语言,同时拓展了积累的渠道,让更多的好词好句进入到大家的心里,让生动形象的画面感时时出现在学生的语言中,这样就不愁写不出好文章了。

3.扩句练习,展现画面

有时候每日一句,学生也会觉得没东西可写,不着急,这时候老师就可以时不时地给学生一些平淡的句子,然后让学生进行扩句练习,把句子写生动,写形象,写出画面感。比如老师出示“今天,小明在操场上练习跳远。”这一句话后,老师补充:这句话你们觉得怎么写能写出画面感呢经过一段时间训练的学生,马上有了反应,可以用动作表示。最后有学生是这么写的:今天,小明在操场上练习跳远。只见他站在起点线上,两臂有规律地前后摆动,脚跟着有规律地弯曲,后跟一提,像小鸟一样向前飞去。学生通过动作切入点,同时还运用了比喻手法进行扩句,眼前浮现出了小明那向前一跃的飒爽英姿。当然,一个阶段最好训练一个类型,比如:第一阶段,可以训练动作词的,第二阶段可以训练象声词的,第三阶段可以训练色彩词的……每个阶段一个重点,那么学生就能从懵懵懂懂到信手拈来,笔尖就会产生一个个生动的画面。

4.对比评价,展现画面

当学生们的语言出现枯燥乏味,不生动形象的时候,教师应介入其中,引导学生把平淡的语言写生动,写出画面感,这时可以进行对比评价来加强语言的画面感。如:在学习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四》中,参观动物园,学生很快就被姿势各异的猴子吸引住了,但是很多学生写出来的片段就是:动物园里的动物真多呀!有的在吃苹果,有的在讲悄悄话,还有的在玩荡秋千,有趣极了。他们觉得运用了“有的……有的……还有的……”句式写得已经非常好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阅读,然后仔细观察图片中猴子在吃苹果、讲悄悄话、荡秋千时的姿势或者说是姿态是怎样的,然后进行补充,最后,有学生写道:“动物园里的动物真多啊!我最喜欢假山上的猴子了。你瞧,一只猴子蹲在假山顶上一边吃苹果,一边看风景,一只猴子用手攀在假山上在荡秋千,还有两只猴子靠在假山脚下说悄悄话呢!……”学生运用一系列的修饰及动作词让我们感受到了这群猴子的自由自在,可爱万分。从对比评价中,画面感的展现更加生动形象又具有可操作性。

低年级写话教学,重在兴趣的培养,教师作为他们的引路人,应不断地学习和探索,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下产生热爱祖国语言和积极学习袓国语言的情境,增强语言的画面感,使学生乐于写话,主动写话,把写话当作一种快乐,从而不断提高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张祖庆.微电影:儿童创意写作新范本[J].小学语文教学,2016(10).

2.丁仕祥.例谈低年级活动写话[J].小学语文教学2016(10).endprint

猜你喜欢

画面感生动词语
描写生动 文质俱佳
找词语
动物进句子生动又有趣
考考你:混水摸鱼、一哄而散,这些词语你能否读对?
巧设“主问题” 赋予古诗词教学画面感
高中生物学课程中走得进出得来的“画面感”培养
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画面感教学的几点思考
淡妆浓抹总相宜
如何使表情更生动
词语积累